《南京照相馆》这部作品真实得令人震撼,它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剑,直刺日本右翼的心脏。这部作品以其无比真实的画面和故事,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与惨烈。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让人心痛不已。而正是这样的真实,让日本右翼势力感到恐慌和不安,他们无法面对历史的真相,于是选择破防删帖,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然而,历史是无法被篡改和遗忘的,《南京照相馆》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这部展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电影,注定带有强烈的话题性。
电影上映后,不仅在中国国内颇受关注,日本也有新闻报道。25日上映当天,相关报道一发出便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强烈抗议。当然,这帮人的说辞还是老一套,诸如“南京大屠杀不存在”、“30万人人数造假”等,这些都是几十年前就常见的论调。
起初,这还只能解释为是日本右翼针对南京话题常见的回应操作,但后来,7月30日该新闻在日本全网就“查无此文”了。
上图是雅虎新闻的链接,虽能搜到,但点进去已看不到原文。
目前,为数不多能看到的新闻转载中,也已找不到那篇原新闻里的图片素材。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部电影究竟做了什么,竟让日本方面如此破防,将绝大多数相关新闻删除?
经过一番思考,我得出了结论:
《南京照相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部如此犀利且真实地揭露日本军队暴行的电影,其角度更是前所未有:它还原了历史现实中的日本人和日本军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感——真实,在当下十分可贵,因为日本右翼从根本上否认了这些历史的真实存在。
一、真实感击穿日本社会长期掩盖的虚伪神经
在探讨《南京照相馆》的真实感之前,我们先聊聊一类老生常谈、却缺乏真实感的文艺创作——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不仅被国内网友当作笑话,日本甚至有人专门出书,对其进行解说和逐帧调侃。恰好,笔者手头就有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二。
从封面腰封就能看出,作者直言这些剧完全无视时代背景,称不上是反日宣传,简直就是段子合集。对于书中提到的每一部剧,作者都制作了详细的人物角色关系表和剧情走向图。介绍完剧情后,作者会截取剧中的槽点镜头,并配上自己的解说。
在日本人看来,抗日神剧基本上就是搞笑的,毫无真实感,甚至感觉中国人只是拿他们当工具人。如此一来,亲中的日本人,对此付之一笑;而仇中的日本右翼,更不会将其当回事,反而成了他们的把柄。
日本作家岩田宇伯曾在一场采访中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的“抗日神剧”实际上早已变成了一种“爆笑娱乐剧”,其核心吸引力不在于历史,而在于视觉奇观和叙事荒诞。
他提到,很多剧集中,中国军人飞檐走壁、“空手撕鬼子”,日本兵则几乎成了供人击打的背景板——角色脸谱化,历史被娱乐化,一切为了制造爽感。在抗日叙事的名义下,这些剧往往还“夹带私货”,加入恋爱、制服诱惑、同性暗示甚至情色场景,借“政治正确”之壳逃过审查。这些剧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引不起愤怒,是因为它们“太假了”,反而削弱了本应引发严肃反思的历史暴力。
在这样的交流环境下,即便中国人想让更多普通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但前有日本国内右翼的阻挠,后有抗日神剧的“助攻”,也很难以真实视角看待这些历史。
也正因如此,当《南京照相馆》以冷静、克制的方式呈现侵略者与被害者时,击穿了长久以来日本社会习惯的心理防线。这部电影没有将历史奇观化,而是让人直视历史的具体面孔——这是比夸张剧情更令人不安的现实。
笔者观看《南京照相馆》时,由于熟悉日语和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因此有种恍惚之感——剧中日本演员的表现力、台词功底,以及营造出的日本人真实氛围,仿佛都在告诉笔者:这些人不是抗日神剧中的纸片日本人,而是真实的日本人。而那些台词对白、演员的日语水平,乃至一些神态和动作,都在强烈地敲击着笔者脑中的红线:这些是真实的日本人所为,历史上的暴行只会比电影来得更加残酷和血腥。
同时,电影以战火中的小人物为核心,所有主角都有各自的立场和故事,他们临时搭伙在照相馆里,特别容易让国内观众产生共鸣。无论是小老板、小邮差、艺术家、拖家带口的一家子,还是给日本人当翻译试图保护其他同胞的“汉奸”,都能让观众找到代入感。
而这便是这部影片最妙的地方:无论你代入哪个人的视角,都可能在某个时候被日本人“背刺”。换言之,只要你不反抗,选择妥协和投降,侵略者只会把你吃干抹净。
笔者作为熟悉日本文化和语言的人,最容易不自觉代入的就是那个当翻译的男人。而当主角团在照相馆中说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笔者也恍惚忆起年少时就一直怀揣的愿景:若有战,我会为祖国在宣传战场上成为插入日本人后背的“尖刀”,以他们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成为他们战场中的梦魇。
电影直到最后,也没有过往抗日影视中的“爆炸+咆哮+复仇”,只是“目击+记录+压抑”,但足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掌声。
二、“删、洗、抵”早已成为日本右翼的常规操作
实际上,早在战争时期,日本右翼就已通过政治、媒体和教材,系统性地淡化乃至否认侵华战争罪行,此后更是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消失历史”的叙事。
在昭和时期,自1936年内阁情报局设立,到一系列新闻法规强化,日本通过法律授权与行政指导,对战时媒体实行全面控制。任何涉及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或平民伤亡的报道,都会被审查、删除或进行软化渲染。即便是外国记者拍摄的现场,也会因“不利军事形象”被封锁。媒体报道仅呈现与官方政治意图一致的叙述。这点在电影里也有所展现,而这也正是日本右翼后期利用的“历史清场”机制的制度起点。
到了现代,日本右翼成立了“新历史教科书制作会”,以“自由主义史观”为旗帜,主张替代“自虐史观”,用强调价值观与领土主张的方式淡化侵略史。不过,其所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虽然在2001年获文部科学省检定通过,但在日本全国中学的采纳率仅约0.05%。
教材中对南京大虐杀、731部队、“慰安妇”等关键历史事实的记述十分薄弱,迎合民族主义叙事,引发学界与社会广泛批评。包括大江健三郎在内的17位名人公开发函抗议,其后还引发诸如杉并区教材争议等激烈辩论。
日本右翼不仅通过制度、教材和审查机制切割真实性,以塑造符合其政治目的的历史观,还通过掌控媒体渠道,编织了一张洗白自己黑历史的信息网络。
比如“日本文化频道-樱”,自2004年成立至今,逐步成为右翼宣传阵地。该频道由水岛总等人发起,节目内容多为美化日本战争行为、否认南京大屠杀及“慰安妇”事件,借助纪录片与评论节目不断强化其所谓“自卫战争”“民族复兴”的叙事框架。虽然该频道曾因商业考量暂停卫星播出,但其节目核心阵营迅速迁移至互联网,成为“网络右翼”的内容基地。
从教科书、政坛到媒体、出版市场,日本右翼通过制度性压制、言论操控和历史重写,使“真实的历史”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而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出现,无疑冲破了这种压制——它直面历史,无法被删改,这种真实的力量正是日本右翼紧张避讳的关键所在。
结语
倘若《南京照相馆》所呈现的“真实”真的令人心生恐惧,那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个国家、一群人,为何如此惧怕直面自己的过往?
当历史作品不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冷静地展现“杀戮是如何发生的”“人是如何被制度裹挟的”,那么它的意义便已超越了民族立场。
我们追求的不是复仇,而是铭记——铭记历史是如何崩塌的,铭记人性是如何走向黑暗的,铭记那30万个无法喊出“为什么”的悲惨瞬间。
我们不想对历史保持沉默,更不愿成为日本右翼的共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月咏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