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换帅潮
创始人
2025-08-02 08:43:32
0

近年来,保险业掀起了一股换帅潮。众多保险巨头纷纷更换掌舵人,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新帅们带来了不同的理念和策略,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致力于推动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的注重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有的聚焦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这轮换帅潮不仅影响着各保险公司的发展走向,也对整个保险行业的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促使行业不断创新与进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融橙 (ID:Me-Finance),作者:姜鑫


经济观察报记者姜鑫


7月11日,林峰以北部湾保险党委书记、拟任董事长的身份出现在广西投资集团的官方微信推文页面。这意味着,空缺9个月后,北部湾保险的董事长人选即将落定。


7月10日,在昆明发布新战略的华泰人寿更新了一则人事变动信息:牛增亮的总经理任职资格已获批准。同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田耕中国人保副总裁的任职资格。


7月8日,中意人寿官网更新了董事简历及其履职情况,童天喜已于7月3日正式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平安养老保险亦于当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聘任靳超为总经理。


不止于此。当杨帆突然宣布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信美相互人寿,当获批总经理资格仅一年多的李功霓挂印前海财险,当80后史翔“空降”总经理一职空缺三年的融盛财险……2025年的保险业,正掀起一波史无前例的“换帅”大潮。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帅”。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险企的管理层出现变动,变动类型呈现多元格局:既涵盖头部机构的战略调岗与新股东掌握控制权后的人事更替,亦包括问题机构在风险处置深化过程中对管理岗位的紧急补位。


再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任职资格批文计,2025年上半年有超40名险企高管获批,2024年同期则低于30人;涉及保险公司36家,高于2023年及2024年同期数据。


此番高管密集换防,映射出历经高速扩张的保险业向长期经营本质的理性回归——当传统增长模式动能衰竭、“报行合一”严规、利率下行通道与“利差损”隐忧构成三重负压,行业亟须探寻新增长极。身处转型漩涡的职业经理人,不得不在股东盈利诉求、监管合规底线与严峻市场现实构成的三角张力中前行。


高管更迭常态


在卸任险企总经理一职两年后,李明仍时常收到前同事的诉苦。


这家险企的新管理层进行战略调整,牵动的不仅是战略方向,还包括预算、组织架构、人事乃至职场环境。高层基本敲定后,中层轮换旋即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李明先后在五家险企任职,在后三家险企均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在其履职的最后一家险企,李明任职长达九年。


这种稳定性,在当下的保险行业正日益稀缺。


2025年7月14日,前海财险在公司官网更新高级管理人员履历,其高管成员仅剩临时负责人、审计责任人、合规负责人及总精算师四个人,总经理及副总经理职位均空缺待补。此前,该公司唯一的副总经理李玮玮已退出高管名单。


就在今年6月,获批担任前海财险总经理仅一年多的李功霓因个人原因辞职。1月刚获批担任前海财险董事长的霍建梅,身兼董事长与临时负责人“双职”。


前海财险成立于2015年,由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设立,是“宝能系”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布局。随着钜盛华等公司所持前海财险的股权被大比例质押,其对前海财险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021年,前海财险首任总经理张云飞离职,公司步入高管频繁变动期。张云飞离职后,董事长黄炜曾代行职责。随后,华农保险原副总经理郜延华曾以拟任总经理身份参与工作,但未获监管核准。直至2023年10月,李功霓才正式接任总经理职务,至今年6月离任。


李明同样在险企股东变更后离开了任职多年的岗位。尽管不时有橄榄枝抛来,李明并未决定“重新出山”。在他看来,保险行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近乎“竭泽而渔”的方式,客户需求被大量透支。叠加新经济周期下居民消费意愿降低、保险需求后置,保险行业很难回归过往增速,不少资本补充能力不足的公司甚至面临退出困境。


高管换防的“窗口期”价值


从另一角度看,管理层更替具备“窗口期”价值——可重启战略规划、优化治理结构、理顺股东关系,并推动组织文化的重建。


同样因股东变化,华泰保险集团近两年也进行了管理层调整。2025年7月10日,随着牛增亮担任总经理的资格获批,华泰人寿空缺三年的总经理职位终获填补。自2020年加大对华泰保险集团的持股力度并逐渐成为控股股东后,完成合资到外资身份转换的华泰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也进入了人事频繁调整阶段。


2022年,华泰保险集团创始人王梓木挥别董事会,退出公司管理工作。随后,同为创始元老的赵明浩接任董事长,李存强则接替了赵明浩的总经理职务。2024年,李存强辞职,并于12月底被任命为中信保诚人寿董事长。


华泰人寿的人事调整亦持续进行。2022年7月,华泰人寿时任总经理刘占国因个人原因辞任。此后,华泰人寿先后指定李平坤、李林、郑少玮担任临时负责人。最终,牛增亮获得监管任职批文,郑少玮转任安达人寿区域总裁。在华泰人寿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亦不乏来自友邦的人士。


2024年8月,华泰人寿发布了“1+2+3”新五年战略,实施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看来,当下,险企的管理层不仅需要履历光鲜,更需要具备战略眼光、整合能力与转型魄力,且能获得股东层与团队的支持。


素以经营稳健著称的友邦人寿,也在2025年上半年进行了人事调整。


友邦人寿的人事变动可追溯至2024年底李源祥的工作调整。2024年11月,快速铺设分公司的友邦人寿公告称,李源祥因工作安排,自2024年10月31日起不再担任该公司董事及董事长,但将继续担任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随后,友邦另一位核心人物张晓宇职位发生变动,被任命为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负责中国内地、韩国和越南业务。2025年2月,张晓宇任友邦人寿董事长的资格获批。与此同时,平安人寿原总经理余宏接棒友邦人寿总经理一职。


“高管干得如何,与股东关系重大,关键看其是否了解所在市场,是否具备专业管理能力。”李明感慨道。


中小险企管理层更迭下的生存焦虑


经济观察报统计发现,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30家险企发生了将帅更迭,涉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大核心职位。


精算业务出身的李明,也见证了多位同学、校友的“流动”。


在行业机构调整与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战略尚不明晰的中小型险企在人事更迭中探寻确定性方向。其中,财险公司的变动更为频繁。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包括东吴财险、建信财险、国寿财险、日本财险、前海财险、太保财险、泰山财险、中原农险、中再产险、中再寿险、中意人寿、中信保诚、中荷人寿、中国信保、中国太平、友邦人寿、幸福人寿、信美相互人寿、太平人寿、瑞众人寿、复星保德信等多家公司迎来新董事长;安信农险、渤海财险、东吴财险、融盛财险、阳光农险、永安财险、英大财险、紫金财险、中再寿险、中国太平、友邦人寿、平安人寿、利安人寿、国联人寿等公司的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


作为承接安心财险和天安财险的新主体,东吴财险和申能财险领导班子的落定占据了上半年高管变动的一定比例。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批准东吴财险开业的同时,批复了宋继峰董事长和夏卫新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前者来自股东方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后者来自东吴人寿;5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了申能财险李静和周厚钬的副总经理任职资格,该公司管理人员增至11人。


迎来浙江国资入股的信泰人寿亦持续进行人员调整,上半年该公司两名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批。


总经理一职空缺三年的融盛财险于2025年迎来80后新舵手史翔。2024年,史翔的任职公司还是中路保险总经理;2023年12月,其担任中路财险总经理的申请获批,结束了该职位四年的空窗期。随着史翔离任,该职位再度“空悬”。


在朱俊生看来,财险公司换帅频繁,折射出商业模式受限与行业竞争焦虑。财险行业车险占比过高,综合成本率难以下降;同时,非车险转型不畅,农险、责任险等领域仍处于探索期;中小财险公司在品牌、网点、科技投入等方面缺乏竞争壁垒,策略调整空间有限,只能频繁换将求变。


人身险公司也出现高管调整。


2025年6月30日,首家人身险相互保险公司信美相互人寿突然公告称,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杨帆辞职,总经理胡晗接棒后身兼双职,这在保险业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横琴人寿亦曾经历“灵魂人物”兰亚东的突然离任。


高层换血的“推力”与“拉力”


“行业改革步入深水区,高管层更迭背后既有‘推力’也有‘拉力’。”在朱俊生看来,一方面,保险行业政策环境趋严,“高质量发展”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转化为对治理能力、经营稳健性、服务创新力的实质考验。面对“去虚火、去粗放”的转型要求,许多公司发现原有发展思路与队伍能力难以支撑当下及未来挑战,从而产生主动更换管理层的“内在推力”。


另一方面,保险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车险综改、预定利率下调、银代主渠道分流等背景下,不少公司需引入具有不同背景或市场经验的高管,探寻新破局路径。这种从外部市场、金融科技或资管领域引入新血的做法,也构成了人才“拉力”。


行业的求变亦体现在头部公司人事变动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再集团等险企均发生了人事变动。


2024年,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均完成了掌舵者的更迭——中国人保迎来首任女掌门人丁向群;蔡希良则接棒白涛成为中国人寿的掌舵者。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保副总裁李祝用被调至中国人寿,补位总裁一职,随后李祝用中国人寿财险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获得批准。李祝用离开后,曾任中国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浙江省分行行长的田耕被任命为中国人保副总裁。


帅位调整稍缓一步的中国太平,成为上半年大型险企人事变动的主力。随着王思东到龄退休,中国太平总经理尹兆君于今年2月正式升任该公司董事长;3月,李可东补位该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批;6月,监管部门批复了罗朝晖公司副总经理任职资格。中国太平旗下子公司亦进行系列人事变动:太平人寿原党委书记、总经理程永红到龄退休,由赵峰接任党委书记及临时负责人;5月,赵峰履新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6月,王旭泽出任太平人寿临时负责人。李可东升任中国太平总经理后,又被任命为太平财险和太平养老董事长。此外,太平科技临时负责人、太平养老副总经理、太平资管副总经理也迎来新人选。


中国太保同样进行了管理层换防。上半年,中国太保有两名董事辞任,两名总经理助理获提拔;太保产险董事长和总经理完成人事更迭;太保寿险则迎来了总精算师和总经理助理的新人选。


另一保险巨头中国平安也进行了新一轮人事布局:今年二季度,随着监管对总经理任职资格的批复,平安人寿迎来第二位女将史伟玉;7月8日,曾任渤海银行副行长的80后靳超获平安养老总经理任职批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当前保险业处于“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拐点,高管流动明显加速。但高管轮换是症状而非药方;换帅能否见效,取决于“战略—资源—文化”能否同步刷新,否则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加剧动荡。


朱俊生持相似观点:高管更替本身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尤其在底层战略模糊、治理机制僵化、组织文化缺乏活力的公司中,简单换帅往往仅能短期止损,难获长期突破。对部分公司而言,一、二把手更换的隐性成本很高,不仅影响战略连贯性,也可能引发人才流失、组织动荡。尤其在股东缺乏长期主义、考核机制短视的背景下,更易造成“换人不换局”的无效轮换。关键在于公司能否真正把握人事变动背后的深意,推动组织体系、经营理念和核心能力的系统性重塑。


“无论保险公司还是个人,皆沉浮于时代洪流。优秀的会更出色,平凡的亦能获得时代红利。但在人口与财富红利消退后,能否拨开迷雾寻见方向,考验着险企股东与经理人的每一次碰撞。”李明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明为化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