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强降雨呈现“点强、面广”的特点,应对这一状况需多方面举措。在“点强”区域,要及时加固易受洪涝影响的建筑、设施,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的人员,确保生命安全。对于“面广”的降雨,需加强排水系统的监测与维护,及时疏通堵塞,加快积水排放。同时,强化气象预警机制,让民众及时了解降雨动态,做好自身防护。各部门要协同合作,交通部门保障道路畅通,农业部门关注农作物受灾情况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共同应对北方强降雨带来的挑战,将损失降至最低。
7月28日,暴雨倾袭之下,北京市郊铁路S2线、怀柔—密云线、通密线所有列车全部停运。
同时,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提醒请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企事业单位除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这是自2005年北京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三次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
事实上,自7月以来,刚从高温预警缓和过来的不少北方区域便接连遭遇强降雨。
据中国天气网,7月23日以来,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东北一带出现强降雨过程,且雨带位置较为稳定、累计雨量大,北京、河北等地还遭遇极端强降雨,夜雨特征明显。
央广网的报道中提及,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云南等地3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从0.05米~3.48米,其中河北阜平降水量突破单日历史极值。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事件呈现多发强发态势。面对气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如何预防,以及构建更贴近复杂天气的应对系统正迫在眉睫。
为此,时代周报独家专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试图梳理出极端天气为何频发,我们又该建立起怎样的预防机制。
以下是时代周报与许小峰的对话:
本轮暴雨有“点强、面广”之特点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本次全国各地的暴雨现象,和往年相比而言,有什么样的特殊性?
许小峰:这一轮的暴雨总体上体现了“点强,面广”的特点。具体而言,与此前发生过的几场影响较大的京津冀大暴雨相比,或者与是那种系统性、持续性极端暴雨相比,这次的暴雨在小范围区域更加集中,雨势很强,如石家庄北部、保定西部等地累计降水量突破400毫米,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也降下特大暴雨,这体现了降雨的极端性,对区域洪涝防范造成了挑战,增加了难度。
时代周报:如果把时间拉长一些,放到华北地区,6月份的时候先是高温,然后现在又暴雨,这算是极端天气的一种表征吗?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许小峰:确实是,从体感上也能够明显感觉到,今年北京的气候具有异常性。
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大气环流的角度看,按照正常情况来看,暖湿空气应该是逐步从南向北推进,从华南到江淮流域,然后到黄淮,再到华北、东北,但今年,副热带高压北抬的时间明显偏早,较往年提前了十几天,这影响到了华北,甚至东北,长江流域6~7月的“梅雨”时节也因此提前结束。
副热带高压影响到华北后,与北方弱冷空气结合,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降雨带,也就是典型的华北雨季形势,这也是目前某些区域暴雨形成的原因。暖湿空气提前北上,一方面造成华北地区降雨偏多,同时也引发气温异常,造成华北提前进入闷热季节,体感温度增高,这增强了人们的不适感。
第二个原因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全球平均气温多年来持续升高,从2022年到现在,这一趋势开始呈现加速上升态势。按照2023年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结果,当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2024年,这一纪录随即被打破。今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从上半年的情况看,预计仍在高位运行。
所以,我们目前面对的极端暴雨、高温、干旱是在这一气候背景下发生的,这与气候学家对全球变化造成影响的分析判断是一致的,这一形势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40度高温频繁发生,应对极端事件保持警觉
时代周报:频发的极端天气会为公共设施以及灾害防范措施带来什么问题和考验?
许小峰:首先是防范的意识和措施都要增强。
以往的一些经验判断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说高温热浪、极端暴雨会从异常转为常态。以前可能觉得40度的气温并不常见,但现在,这样的高温正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极端暴雨也有成为频发事件的趋势,此外还包括旱涝急转,有些地方先是高温、大旱,接着迅速转为暴雨,如此往复,会对生活生产、能源供应、农业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省份,这些地区非常依赖天气、气候条件,一旦气候发生异常,损失会很大。
同时,像我前面说的“点强、面广”,也要引起关注。
如果强暴雨发生在城市,会带来内涝等灾害,有影响,但城里的防范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在山区村镇,那出现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说山洪、地质灾害等。
二者相比,显然是山区的灾害防范难度更大。山区村镇抵御洪涝的应急设施偏弱,山洪又来得迅猛,如果不能及时处置,后果会非常严重。
时代周报: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该如何建立起一套防控机制?
许小峰:从气象角度,主要还是要尽量做好及时的监测、预测、预警。现在气象部门已普遍建立了不同等级的预警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发布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的预警信息。
但在实际业务中,将预报做准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且要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用户,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预报预警发出后出现的变化,也还要及时监视、调整,做跟进式预报、递进式服务,第一时间把预警更正发出去。
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预案做好组织工作,最终达到有效的防范目的。
△2023年,河北水灾中的救援队伍,图源:受访者提供
时代周报:那气象预报的流程是如何运作的?如今又需要作出什么样的调整?
许小峰:简单来说,气象部门得出的预报结果基于对大量实时观测数据资料处理、计算和分析。世界各国都建立了气象观测系统,通过交换系统实现对全球信息的掌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垂直探空站等设施获取的各类信息,为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预报奠定了基础。
预报人员会通过数值模式计算、天气图跟踪分析、讨论会商等方式作出最终预报,并将其分发给用户。预报发出后再根据新的数据、新的变化逐步订正。我们刚才讨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都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开展预报的。若说调整,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可能发生的趋势性变化作出分析判断,对极端事件的发生保持警觉,可以算是一种思路或认识的调整吧!
时代周报:预警有时候很难做到精准,这和当下极端天气的复杂性有关吗?
许小峰:客观地看,现在的气象预测能力比以前要强很多。
一是科技进步了,硬件设备有了很好的支撑,雷达、卫星、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提供了大量精细化观测数据;二是软实力也明显增强,各类数值预报模式和相关方法,包括AI技术都加入进来。预报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高。但也得承认,天气预报还做不到完全精准,对大气这样的复杂系统,很难准确把握,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增多也确实加剧了预测的难度。
另外,对于预报是否准确问题,也还有一个理解问题,需要加强沟通。
气象预报的温度,往往与我们公众感觉的温度不一样,预报的温度是以标准观测站百叶箱里的温度为基准的,与住在城里居民的实际体感是不同的,相差几度完全可能,甚至会更多。这需要通过科普加以解释,也可以通过更细致的服务加以弥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傅一波,编辑:黎广
上一篇:那间规范缺失的心理咨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