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掌阅科技CEO孙凯:短剧是我们必须要拿下的一个“碉堡”
创始人
2025-07-22 08:42:13
0

孙凯,掌阅科技的 CEO,坚定地表示短剧是他们必须要拿下的一个“碉堡”。在他眼中,短剧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如同待攻克的战略要地。他深知这是一片新的战场,充满机遇与挑战。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短剧的制作、分发和运营模式,积极布局。以创新为刃,力求在短剧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让掌阅科技在这个新兴领域站稳脚跟,不断突破,以拿下这一关键“碉堡”为目标,引领公司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张晓迪,作者:李艳艳


孙凯直接撕开了员工心底的那抹疑影。


“大家肯定有些顾虑,觉得你一个做技术的来指导我们,凭什么?”


去年夏天的一场内部大会上,面对所有员工,刚从掌阅科技CTO升任CEO的孙凯,首度复盘做短剧的初衷,内容涉及大盘的理解和市面上热门短剧的分析——中间既有宏观判断,也有微观拆解。与其什么都不说,给将来业务推进留下隐形阻力,孙凯觉得不如“坦白”,“至少给到大家一个认知”。


诞生于2008年的掌阅科技,经历了数字阅读蓬勃发展的时代,但近几年面临转型和增长阵痛,尤其在2021年到2023年,公司业绩波动明显,净利润出现下滑,对外也愈加低调。这家老牌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真如外界所说的那样“低迷”吗?


“掌阅经历过行业的高光和低谷。外界觉得我们某个阶段很低迷或者说困难,我倒觉得,关键还是怎样去解决问题。”今年6月底,在北京海淀一个下沉式会场内,孙凯沉思了十几秒,对《中国企业家》这样说道,“这几年的转型让我越发觉得,转型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始终在做的动词。”


2023年,孙凯带领一个小分队“试水”短剧业务,并初步验证了“上量”可能——尽管这一年,短剧在公司内部还未上升至战略级别。但到了2024年,市场的持续增长和监管环节的成熟,让他们看到了信心并决定重点投入。2024年中,孙凯升任掌阅科技CEO,全面负责短剧业务的拓展和规模化。


去年下半年,孙凯看了1000多部短剧。从内容、流程拆解,到跟AI大模型结合,再到全球化布局,掌阅短剧边“踩坑”边成长。今年公司一季报显示,短剧等衍生业务已成为掌阅第一大营收板块。团队酝酿近5个月后,6月20日,被誉为玄幻小说“天花板”的《遮天》短剧正式上线。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9.2%。2024年,全国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这样的市场前景不仅吸引腾讯、快手等互联网头部入局,也成为多家传统数字阅读平台的转型青睐。


1986年出生的孙凯,北航工程硕士毕业,曾在百度、字节跳动担任技术要职,2021年9月起担任掌阅科技CTO,主导AI技术升级和大数据体系重构。一个专攻技术和代码的理工男,如何踏上短剧探索之路,并吹响公司转型号角?从摸索到笃定,他如何应对质疑,协调各方,带领年轻团队重拾增长?


过去3年,“重生”之我在掌阅拍短剧的场景,无疑在孙凯身上复现了。他既是主演,也是导演。眼下,短剧市场竞争白热化叠加AI、出海与流量洪流,掌阅科技的差异化选择和未来布局,不仅关乎一家老牌公司的转型目标和命运所向,也是交给孙凯这一代职业经理人的核心命题。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对掌阅科技CEO孙凯的独家专访实录(有删减):


谈“转型背景”:


“我们验证了短剧业务可以在内部上规模”


《中国企业家》:今年公司一季度财报显示,短剧业务已成为掌阅第一大营收板块。这一转型成果是如何实现的?公司转型短剧的决策背景是什么?


孙凯:2023年初,我们内部启动了“短剧”项目。考量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们跟业内有过很多交流,发现一些优秀同行都在做短剧,且上线后初始数据不错。这些视频素材来自小说投流,时长很短,有的1分钟,有的三五分钟。如果素材质量还行,数据也会不错。那我们自己能不能也做那么好?所以我拍板说,咱们也做几集看看。后来发现,数据确实还可以。


第二,短剧是新兴行业,媒体、平台和监管态度还都不明确。所以起初,我们就拉了几个人组队,先简单做一做。直到2023年底,短剧这个事在我们内部,还处在小规模尝试阶段。坦白说,2023年一整年,短剧在我们战略上都没有做到那么重视,成绩也不靠前。


但那一年,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布局早的同行已经冲到非常大的规模。但因为行业机制不标准,基建也不完善,市场整体很乱。尽管用户买单,但整体确实感觉,这样很难上规模。


到了2024年,行业增长还在持续,监管态度也逐渐明晰,他们提出的很多建设性要求,本质上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再犹豫。从2024年起,我们决定正式下场,开始大规模投入。


《中国企业家》:“大规模”具体指什么?


孙凯:第一,加大投入人力、物力等资源,提升对短剧的重视度和优先级。第二,系统梳理链路。原来只是一个“创新小组”,2024年,我们开始“集团军作战”。


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二百人凑在一起怎么管理,怎么把短剧这个事做成。包括系统性搭班子、建梯队、定方向、调项目,都在这个阶段进行。具体到业务流程规范和标准怎么制定,打法怎么安排,每个阶段的节奏怎么布局,包括线上线下怎么打,方案都要非常具体、可执行。


今年上半年,一切基本调整到位。但有些我们需要内部平衡的东西,基本在2023年下半年就确立了。比如,那时候团队就明确,短剧是我们必须要拿下的一个“碉堡”。在内部,短剧数据增长还挺好,但与行业水平比,我们对自己并不满意。


那时候,短剧业务也是由我来直接带的。严格说,从去年年中被任命为公司CEO开始,我就已经进到了这个业务,并做了很多调整。去年下半年,基本上我们就把自己验证的一些东西跑通了。


《中国企业家》:你验证了什么?


孙凯:短剧这个事本身还是内容。那时候,我们就去做内容拆解,光短剧我看了有1000多部,我要求自己,一定去沉浸式研究这个事。大家一起讨论,哪些东西能结构化,哪些东西不适合,哪些东西要短线,哪些要长线,它的模块、打法和流程基本都拆得比较清楚后,就开始验证。


怎么验证?受制于短剧行业的内容形态,它一年的子弹最多就打五发,子弹打出去,中不中靶心,要两个月后才能知道。因为一年只有12个月。去年下半年,我们一共打了两发子弹,验证了一些猜测。根据结果,我开始调业务,今年一季度还扩充了团队。相比去年下半年,内容团队扩了几倍。


具体数字没法说,但我们验证了短剧业务可以在内部“上规模”。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谈“内部管理”和“踩坑”:


“你一个做技术的来指导我们?凭什么?”


《中国企业家》:回望过去这两年的转型,你是在“急行军”吗?


孙凯:在短剧行业,如果你要尊重内容创作和制作的时间,那别的时间只能压缩。


《中国企业家》:你跟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成湘均怎么汇报?他关心哪些方面?


孙凯:他肯定关心,这是公司比较大的转型动作,我们之间配合非常紧密,会经常讨论最近行业怎么样,大盘怎么样,我们的剧怎么样,内容形态和分布怎么样,基本上很多问题我们都能迅速聊到一起。前些年,他对业务扎得也比较细。


《中国企业家》:掌阅从2008年成立,经历了数字阅读蓬勃发展的时代,你在2021年加入公司,赶上了移动互联网和AI浪潮。在你的接触中,公司创始人对新变化、新趋势还足够敏锐吗?


孙凯:他对于新技术的开放程度一直非常高。但技术具体怎么用还要研究,要更务实。


做技术的人容易有个倾向,他们对新技术很兴奋,但我会克制自己,要探究清楚它的商业路径和用户价值。从2023年开始,我们一直在探索AI,包括跟网信等行业监管部门提交一些AI相关备案。AI这块工作我们做得比较早,只不过没有对外大规模发声,因为我们觉得,技术的商业路径要完全试通才行。


《中国企业家》:这是公司的风格,还是你的风格?


孙凯:很难对立去讲,公司这么多年一直还是务实的。


《中国企业家》:转型初期,你作为“外行人”,怎么给到团队信心?


孙凯:我会定期跟大家复盘,比如去年担任CEO直接负责短剧业务后,我第一次跟所有员工做面对面汇报。我会坦白讲,大家肯定有些顾虑,觉得你一个做技术的来指导我们?凭什么?那我就会把我对于市场大盘的理解和每部剧的情况做出分析,中间既有宏观判断,也有微观拆解。


我认为至少要给大家一个认知,我们才有往下推进工作的信任基础。不然,接下来阻力会更大。包括HRBP团队也会定期收集员工意见,如果涉及焦点问题,我们再集中讨论。


《中国企业家》:你被挑战过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孙凯:当时我们做短剧内容结构性拆解,发现获客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或者说至少应该是三个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去年,我对团队提出新要求说,我们必须自己设计这些素材,这个要求有点颠覆大家认知。他们觉得,这事凭什么是内容团队来做,明明应该是负责增长的同事们去解决。


但对于这个决策,我有一套闭合数据,能反复验证它的相关性。所以我说,这样,咱们把这几个东西拆一下,12345,拆完后,我不仅告诉你应该做,还要告诉你怎么做。最终还是有人愿意去尝试。确实结果对比下来,完全能够印证我所说的结论。


慢慢的,很多人就会从被动做到主动做,甚至主动来问怎么做。


《中国企业家》:团队磨合中遇到不解,你会有委屈吗?


孙凯:我从来没有这种情绪。


《中国企业家》:这两年操盘短剧业务的过程中,你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


孙凯:还是回到内容本身。我们原来会有很多为特定节点去设计的剧,比如高考、中秋、圣诞、元旦或春节。原来我们认为,这些阶段有可能是流量高点,然后想着一定要去抢。后来发现,这就跟“高抛低吸”一样,当大家都形成共识的时候,反而是竞争最激烈的时候。


这些节点上真正表现好的剧,反而不是专门为节点去设计的。这也是我们得到的比较惨痛的教训,我们深度复盘过,对于这些节日性节点,还是应该理性看待。


《中国企业家》:这是团队认知的问题吗?


孙凯:主要是我的认知。我们确实会提前做很多储备动作,但后来发现效果不太好。


谈“内心冲突”:


“我会知道我把自己放在哪儿了”


《中国企业家》:2021~2023年,掌阅科技业绩波动明显,净利润持续下滑,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你在2021年加入公司,当时内部是什么状态?真如外界所说的那样“低迷”吗?


孙凯:说实话,我现在想一想,其实没有外界所以为的那种状态。掌阅经历过行业的高光和低谷。外界觉得我们某个阶段很低迷或者说困难,我倒觉得,关键还是怎样去解决问题。


我刚加入掌阅时,主要做技术。那时候,我确实看到,公司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无论是技术经验、中台效率、大数据数据化,还是一些围绕公司运转和业务卡点的问题,挺多的。我思考的第一位还是,怎么把业务和公司运营做好,聚焦更具体的问题。


《中国企业家》:如果用一个关键词定义掌阅转型的这几年,你会选什么?


孙凯:我越发觉得,转型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始终在做的动词。过程中,我学到了怎么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型为一个能看业务,也能看经营的角色。要尊重员工,尊重经营,以终为始。坚持一个事,就要真正把它落实下去,而不是被带偏,什么热做什么。经营本质要想得更清楚。


《中国企业家》:短剧更多强调情感、冲突和节奏爽感,你负责短剧前一直做技术,内心会有冲突吗?


孙凯:刚做短剧时,我认为这个业务要想做好,很大程度在于人。因为你一端要去看用户、看数据、看流量,一端要去看内容、看结构、看设计,内容也要看人设、看矛盾等等。我当时提到一个词叫“文理兼修”。到底是“文去理”,还是“理去文”?我们的做法是,从理性的东西看向感性的东西。


怎么看?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足够投入,充分发掘并忠于自己的感受和分析,将自己跟过往接触到的教育和训练结合起来,再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先出去再进来的过程。很多时候,感受也可以被刻画,我会知道我把自己放在哪儿了。


第二,节奏、主线、情绪起伏等内容也会有相对能标准化的部分。哪些要标准化,哪些要放开,为此,我们提出“外方内圆”的流程。“外方”是指我们足够模块化,能完成拼装。“内圆”就是,我们要给内容足够的创作空间。中间,我们也会不断平衡。


创作《遮天》这部短剧时,我跟编剧苗小雨讨论过,大家以前看书时,脑海里的那个东西,我们能不能还原?首先,故事本身很能打,编剧别乱写就没问题。其次,场面要还原到位,尊重粉丝内心的一些共识。当时我们为什么磨剧本磨那么久,推翻好几稿,就是不想随便糊弄。我的压力来自于哪儿?首先就是这个IP的价值,我们不能敷衍了事。此外,更要尊重作者辰东老师、粉丝和版权方。


谈“与AI结合”:


“很多东西刚诞生时,确实没那么完美”


《中国企业家》:掌阅短剧与AI的融合顺利吗?


孙凯:我们一开始确实高估了一些模型能力,交了学费。短剧项目周期不算短,团队沉淀了一些认知。最近模型成本都在降价,我们也会更敢于尝试。放到去年看“应用AI”这个事,我们会觉得它非常贵,今年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另外,不只是短剧制作,我们会在一些效率工具上应用AI。


《中国企业家》:当短剧加入AI元素后,你的组织、团队如何跟上状态?


孙凯:一个新技术要在公司内部推广,关键在于找到合适人才,且一定要先让少数人受益。我们有一个小团队负责打磨AI应用,当然也不只是为了做短剧,公司效率、协同、工具等环节都有几个项目同时在推,我们会给激励。一些年轻人也会迸发出一些新思路,推动产品的再调整。


AI的快速发展是产业的一个巨大变量,你三个月之前做的事,现在做的结果又不一样,需要再迭代、验证。今年大逻辑是,内部的几个MVP(即: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一定要跑通,且有可能初步扩大规模。再往后,我们才会考虑相应的组织人才梯队建设。


《中国企业家》:需要去外面找很多人来补充团队吗?


孙凯:现在不需要。目前我们内部明显有一批非常有热情、有潜力、愿意投入的人,有些年轻人就能帮我们把这事儿做好。不管是降本增效也好,AI落地在组织内也好,更重要的是他要了解这个团队,了解现在的业务,而不是说对AI有多懂。技术变化很快,大家也都在学习。


《中国企业家》:现在市面上的这些模型类合作方,能满足掌阅短剧的制作需求吗?


孙凯:以特效场景为例,很多(需求)涉及技术细节,比如Token(最小文本单元)连续性,触发稳定性,指令精准性,画面和画面之间的继续性,以及真人之间实现互动的空间计算能力等等。当然,AI技术迭代非常快,今年我的信心更多。


《中国企业家》:AI是否会颠覆短剧行业,目前能实际替代多少人力?


孙凯:短剧市场不缺内容供给,不需要利用AI进行大规模、同质化内容生产,这在商业逻辑上也不成立,赚钱的永远都是金字塔尖的5%~10%。短剧打通流程后,制作周期能缩短至按月计算。两年后回看现在的市场,短剧内容形式一定会迭代。AI作为重要元素,一定会深度融入其中。


现在我更多聚焦在IP这件事上,因为IP本身就是一种稀缺价值。AI作品能成熟发布到社交媒体也就一年,包括一些以假乱真的内容。技术还在快速发展,所以现在还不必对一个特别初期的事下结论。很多东西刚诞生时,确实没那么完美,但他们也在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中国企业家》:听说《遮天》短剧加入了很多AI元素,但这部剧花了5个月打磨,周期是不是太长了?


孙凯:我们真正制作完成是在5月底。短剧行业肯定很少有(制作周期)这么长的短剧。但我们没想那么多,我们一定是认真做了这件事,真的是all in(全部投入)。第一次做,难免有很多遗憾,如果现在再做一次,我想情况肯定更好。我们现在手里还有很多短剧项目,对好IP的需求也很高。


谈“出海策略”:


“要足够开放,把自己放到一个学习位置上”


《中国企业家》:掌阅海外短剧平台iDrama用户增长很快,但北美市场已有ReelShort等强敌,如何突围?


孙凯:iDrama今年初正式上线,目标是先对齐市场主流水平。现在iDrama正在全球推广,我们没有一定限制它只能去北美或者去哪里。我们海外(短剧)业务规模现在还比较小,但未来一定会很大。


我们的出海分两个层面去打,一个叫“攻占”,就是全球化,另一个是本地化。现在我们正处在第一阶段。个别市场,我们可能有些产品问题,但如果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就去拓展。今年内,iDrama一定会成长得比较有竞争力。


《中国企业家》:相比短剧,中国网文出海更早。掌阅有何借鉴之处?


孙凯:(短剧)出海这个事,我们还是小学生,现在确实需要跟优秀同行交流。我们要足够开放,把自己放到一个学习位置上。反过来讲,短剧业务本身还是看内容,如果我们的内容能成功一次,那我认为还是能成功第二次、第三次。内容之外的东西,我们再花时间解决就好。


掌阅网文出海没有为短剧出海刻意铺路,但这确实是我们的优势之一。这么多年,我们在海外该交的学费都交完了。基础设施没太大问题,业务前期开展比较顺利,但现在以及中后期,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尤其是跟短剧内容形态高度相关的业务问题,我们需要再打磨一段时间。


《中国企业家》:未来是否会考虑与Netflix、TikTok等国际平台合作?


孙凯:我们与TikTok交流得比较多,与Netflix还没有,我们还没有足够大的体量与他们聊。与TikTok的交流,也是围绕出海、流量等一些行业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还处在调研市场阶段,接下来才会考虑怎么用IP做出更好的内容作品。


《中国企业家》:近期,字节跳动对掌阅的股份减持消息传出,会不会引发外界对掌阅的负面印象?


孙凯:商业上没有什么正面和负面,只有问题的解决和没被解决。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做。难道我说我们跟字节关系怎么怎么好,业务就会更好吗?其实业务本身没有变化。我们也不靠这个。


《中国企业家》:因为股权关系,外界认为掌阅是一家“字节系”公司。


孙凯:外界怎么想,我们没必要去辩解。我们之间确实以版权内容合作为主,是纯商业的关系。


谈“流量焦虑”: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业务能被持续经营”


《中国企业家》:短剧现在依赖于从外部买流量。掌阅要不要减少对第三方流量平台的依赖?


孙凯:不只是短剧,哪怕做一个小游戏,都绕不开流量问题。我们怎么跟这些平台合作或协同,实现共赢?就要努力看平台需要什么,或者找到双方并肩前行的模式。


短剧一定要围绕流量去做吗?这个事要辩证去看。如果一直“唯流量论”,一定会出现一些发展畸形、内容不健康的短剧。其次,这个事也不会长久。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业务是能被持续经营的,一定是多方共赢、尊重用户的。只要用户喜欢的我能生产,就不用太纠结,剩下只是技术性问题。


《中国企业家》:掌阅会下更大力度去自建短剧平台吗?


孙凯:自不自建平台,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的内容是否对用户有独有性,有足够吸引力,给用户带来愉悦体验。今年初,我们做了一些自己的APP“速看短剧”,更多是为了直接触摸和了解用户。


比起一开始就大力建设平台,我们目前更关注,内容怎么贴近用户、打破同质化、实现差异化,进而吸引不同圈层的观众。如果过度依赖外部平台,流量路径过长,很多用户反馈我们其实是感知不到的。但对于自建平台这件事,我们也不会操之过急。


《中国企业家》:短剧之外,你想围绕用户做更多生意吗?


孙凯:很多东西要顺势而为,并不一定是提前规划出来的。现阶段,我们就把短剧做好,这本身就是一个挺好的生意。如果生态未来有其他可变现的东西,那都是锦上添花。短剧业务目前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经营效率、成本、毛利率,我们的一些经营指标能否做到显著好于其他家等等。


《中国企业家》:你不认为这个行业有天花板吗?


孙凯:每个行业都有天花板。现阶段,我们各自都会想办法突破,都不会满足于现状。


目前来看,第一,短剧市场依然会扩大,但可能依赖免费类业务,用户规模扩大是主线。第二,生产端一定会出现更多精品化内容,制作质量和故事扎实度会越来越好,甚至不输其他内容形态。


此外,出海一定是主旋律,因为它初步验证了这样一个带剧情的短视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球都有非常多的市场,全球用户都会买单。而海外市场的开发度,现在还没有到国内的三分之一。


谈“竞争状态”:


“用户行为不会撒谎,要关注他的付费在哪儿”


《中国企业家》:对比腾讯阅文等对手的短剧布局,掌阅的差异化打法是什么?


孙凯:腾讯上线了相关小程序,我们早就关注到了,相关协同也进行了一两个月。


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合作,这个行业还没到“你做我就不能做”的时候,我们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能一起合作可能就是最好的结果。合作无非就是内容和流量。腾讯的用户基础和平台比较大,我们能不能在上面运营我们的相关业务,这些方向都可以探讨。


对于我们自身的差异性,首先,我们过去十几年IP和小说的积累,是我们做短剧这件事成功率比较大的保障,市面上能有这么强的内容积累和潜能,且有能力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确实没有那么多。


其次,我们的流量越来越多在抖音内,闭环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自己也在做一些APP矩阵运营,整体业务板块和能力相对全面。过去几年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做技术迭代和中台精细化,包括对AI的探索和交付,我们在行业内也保持认知和操作能力上的领先。


《中国企业家》:你怎么看竞争,会焦虑吗?


孙凯:说不焦虑肯定是假的。因为竞争一定会导致业务波动,但也是常态。我们回到本质,你的策略和战略是不是对,你对用户理解深不深,如果确定的话,短暂波动没什么。


心态的焦虑归焦虑,但也没有说要缩量。我们更关注市场反馈是否真实,如果是真实的,就去做这个业务。用户行为不会撒谎,要关注他的付费在哪儿,他的钱花在哪儿。


《中国企业家》:相比创始团队和他们打下的数字阅读版图,做短剧的你是在公司“二次创业”吗?


孙凯:我不擅长用一些大概念去概括现在做的事。我更愿意说,我们怎么解决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业务能不能做好,经营能不能做好,是不是“创业”都没那么重要。而且“创业”这个词儿可能会带来一些外界的衍生理解。而我们更多的是要做一个新业务,把这个新业务做成、做好、做大。


《中国企业家》:近几年,掌阅在市场上发声比较少。你觉得这家公司老了吗?


孙凯:老不老,要相对来看。跟苹果、宝洁比,我们还年轻。


《中国企业家》:未来3到5年,掌阅会更偏向“制作公司”还是“IP研发公司”?


孙凯:不一定非要“二选一”。IP尤其是顶级IP,就像作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不会因为多少钱就把作品交给你,而是在于对你的能力和感觉。做短剧,意味着你要打开IP的二次生命。只有信任你,他才会把IP交给你。所以我们会更多跟行业表达,我们有能力驾驭IP。


《中国企业家》:未来,短剧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掌阅的第二增长曲线?


孙凯:今年一季度,短剧已经是(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当务之急是把这个事继续做大、做好。至于一两年内,短剧能在公司整个业务里面贡献多少营收,我们会有数据测算。


《中国企业家》:去年,短剧营收占比近三成,今年会过半吗?


孙凯:我们可以到年底看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