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的这座小城,有着别样的避暑体验。清晨,踏上征途,向着雪山进发,那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让人心灵为之震撼。傍晚,围坐在篝火旁,品尝着鲜美多汁的羊肉,那浓郁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温暖着整个身心。在这片土地上,没有酷热的烦躁,只有雪山的宁静与羊肉的醇厚。在这里避暑,既能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享受美食的慰藉,实在是太爽了,让人流连忘返,仿佛世间的烦恼都在这一刻消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晓洋
到甘肃旅游的人们,几乎都见过那匹会“飞”的铜奔马。它三足腾空马蹄踏燕,一脚跨进小学生的课本,也一跃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自从丑萌绿马的文创爆火,无数游客更是不远千里跑到兰州,只为围着铜奔马真身,献上一圈360度的注目礼。
很多朋友也许并不知道,这匹铜奔马并非兰州的原住民。它的老家,是武威。那是一座在地图上不算显眼,但在历史中却是风光无两的都会,从兰州出发,高铁不到两小时就能抵达。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城市,曾是六朝古都,小孩都能背的《凉州词》里写的就是它。夏天常年凉爽,城里几乎没有蚊子,对南方人格外友好。
如果你抢不到莫高窟的门票,或者在张掖的七彩丹霞旁暴晒到怀疑人生,那么不如跟随铜奔马的指引,往武威走走。
如果你去武威旅行,最贴合的BGM,非《凉州词》莫属。从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这个名字在盛唐时期几乎成了边塞豪情的代名词。
但凉州并不只是文学意象。它最早设立于西汉,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单位”,管辖范围横跨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乃至内蒙古。而凉州的治所长期设在武威郡。换句话说,狭义的凉州,指的就是武威。
这片土地,从命名起就注定戎马峥嵘。19岁的霍去病带兵翻越乌鞘岭,开启了夺取河西走廊、进而经略西域的篇章。河西之战后,汉武帝把原来的一块匈奴领地改名为“武威”,寓意“军功武威”。
凭借扼守河西走廊中枢的地理位置,武威先后成为北朝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的首都,以及宋朝时期吐蕃部族建立的独立政权——“六谷吐蕃”的都城。下次别人说起“六朝古都”,别只知道南京,在西北可还有个武威。
武威衔接起朝代的更替,也见证着民族的融合。高中历史书中的“凉州会盟”,就发生在武威白塔寺。
公元1247年,阔端作为蒙古汗廷代表,萨班作为西藏地方代表,在这片连接着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土地上,进行了和平会谈。此次会盟后,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继元朝之后,历届中央政府都对西藏行使完全主权,都把西藏划定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平共处,东西文明交汇于此,留下了密集而丰厚的文化遗产。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16件国宝级文物,武威出土的占了7件。比如,中国最古老的“桌游”彩绘木六博俑、汉代“敞篷车”彩绘木轺车、唐代“丰肌秀骨”代表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最著名的一件,自然是“铜奔马”。它出土于雷台,夯土叠合了东汉墓室、晋代台基和明代雷台观,被称作“三代同堂”。铜奔马身姿轻盈,蹄下飞燕,如今已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原型。
距雷台约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是天梯山石窟。近13层楼高的唐代大佛坐镇山间,脚下是碧蓝水库。站在大佛前仿佛风景只属于自己一人,如此壮美。
这片低调的石窟群,被考古专家认定为“中国石窟鼻祖”。北魏灭北凉后,凉州僧人中的一部分迁往山西大同,其中高僧昙曜主持修凿云冈早期的“昙曜五窟”。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批凉州石窟骨干又去支持龙门石窟的开凿。从风格来看,天梯山石窟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源头。
往市区走,途经鸠摩罗什寺。来自龟兹的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滞留多年,潜心学习汉语、翻译佛经,这段时间由此成为大乘佛法东传的重要节点。直到今天,寺内仍保存着他的舍利以纪念这如北斗星般闪耀的人物。
如果说这些都是中原文化的余韵,那么西夏石碑则是隐藏最深的一块拼图。碑上两面分别刻着西夏文与汉文,让后人第一次确知西夏曾创造出独立的文字系统。
也正因如此,武威建起了全国仅有的两座西夏博物馆之一,收藏大量西夏文物、佛像、唐卡与西夏文献等过千件文物。如今,人们不用预约,拔腿进馆,就能吹着空调穿越到神秘的西夏。
从西汉到北凉,从鸠摩罗什寺到西夏碑,武威反复地被历史选中。东来西往的风吹过,它默默地接通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历史长河里闪耀着光芒。
在武威,蚊香不是必需品。对南方人来说,这听起来像一个假新闻。但对武威人来说,不用躲进蚊帐、不用抬手打蚊子,是夏天里最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人说,武威是一座没有蚊子的城市。这说法有点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这里位于河西走廊最东段,年均气温只有7.8℃。即便在夏天,早晨依然清凉,学生上学还得穿着长袖校服。这里空气干燥,水系稀少,蚊子很难找到产卵的积水。地理、气候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使蚊子在这座城市里难以繁衍。
当游人艰难地从黏黏腻腻的南方酷暑中抽身时,这座西北城市就像拥有天然空调,让人轻松地走出房间,拥抱自然。
从城区往南,是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脉。终年积雪的山顶下,流淌出清凉的冰沟河。河边草甸上时常蹿出一两只土拨鼠,不叫不躲,悄悄地打量着你。坐在栈道边,听水声吹山风,实打实的清凉。
再往高一点走,是抓喜秀龙草原,自然起伏的坡地上散养着白牦牛。每年六月杜鹃盛放,草原“喜提”夏日限定的紫色皮肤。进入七月的盛花期,黄蓝白红紫等叫不上名字的花朵,与雪山遥遥相望。
雪山草甸看腻了,转身北上就能遇见沙漠。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地图上将民勤绿洲夹成一道渐变的边界。你可以在沙丘上种一棵防风林,也可以去头道槽骑骆驼穿越黄沙,在阳光与风中体验另一种畅快。夜里温度降至十摄氏度出头,万千星星挂在无垠的天幕上。
如果说草原和沙漠的风景是视觉上的铺陈,那么天祝白牦牛则是这里的味觉记忆。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白牦牛,是全球罕见的牦牛品系,牛毛雪白,肉质细腻。在牧户人家吃上一顿牦牛手抓肉,是最本地的招待方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唐诗里的“酒”,很可能就来自凉州。这里自汉代就盛产的葡萄,今日依旧生长在祁连山雪水滋养的坡地上。岔口驿的走马也不只是古道旧事。这个走路稳当的凉州传统马种,至今仍在本地牧场中存续。
这些风物都由凉州千年风土和气候共同孕育。它们让远方的游人在这座无蚊之城里畅快纳凉,乐趣无穷。
千年之后,武威不再是边防重地,西北风味却依旧稳稳地积累在生活里。
一碗行面,一口腊肉,一杯茯茶,组成武威“三套车”。有主食,有配菜,还有饮品,这大概是中式套餐的鼻祖,至今仍驰骋在当地人的餐桌上。
武威还有“中式三明治”肉夹子。高庄馒头切薄片,夹入卤肉、猪肚丝等,能夹六层也能夹八层,饱腹又过瘾。吃腻了西式沙拉的南方减脂人,在这里不妨敞开胃口试试。
夏天里来一碗武威凉面再合适不过。黄中透亮的面条滑入碗中,素卤清爽,荤卤浓郁,用筷子拌到汤色裹满每一根面,再点上秘制辣油,一口下去,从胃凉到心。
中午是羊肉的主场。武威民勤县有“羊肉之乡”的美誉,本地人讲究羊肉细嫩无膻,从手抓、黄焖到冰煮,各有门道。一盘羊肉大块上桌,蘸盐蘸辣,不必花巧,吃的是原味。
吃完咸的,再来吃点甜的。油饼子卷糕曾是端午限定,如今成了当地餐桌的特色甜点,香甜粉糯里透着红枣、葡萄干的美味,为舌尖创造夏日的甜美回忆。
盛夏时节,人参果是不可错过的凉州季节限定。不同于南方超市里那种寡淡的“外貌果”,武威人参果有着天然的清甜,冷藏后入口像奶香味的冰淇淋。
至于西瓜泡馍,那是民勤人民的高阶甜品操作。不用任何金属工具,只用大拇指的指甲掐上一行印子,挥动巴掌拍打,就能把圆西瓜分为两半。接着把干馒头插入瓜瓤,饱吸西瓜汁,就能成为一道清凉的大漠甜点。
吃到傍晚,天边泛起玫瑰色的晚霞。去南城门附近的夜市走走,点上一杯西凉姜饮,聊一会儿家常,任烤串的香气随着夜风飘远。千年之后,那匹飞马依旧安静稳立。它曾踏出的家乡,依然风轻、景美、味浓,是这个夏天最凉快也最有滋味的存在。
参考资料:
[1]中国甘肃网,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千年入画梦回凉州,2024-10-17
[2]武威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互换特产」火遍全网,武威申请出战,2023-09-24
[3]微游甘肃,消失的神秘王朝西夏,是如何在武威留下大量文化遗产的?,2023-02-24
[4]微游甘肃,武威,一座传奇的城邑,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