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看似拥有稳定的生活和一定的财富积累,但实则面临诸多“坑”。就如美国二十年前那样,房产市场的波动可能让他们的资产大幅缩水,背负沉重债务。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让子女教育成为沉重负担,甚至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医疗费用的高昂,可能瞬间吞噬掉中产们多年的积蓄。此外,职场竞争的激烈,使得他们时刻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一旦失业,之前构建的中产生活体系可能瞬间崩塌。这些“坑”如同隐形的枷锁,束缚着中国中产的前行,让他们在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财务建议,中产家庭听得已经够多了。
比如制定预算,选择理财产品,应该配置多少基金等等。但这些只适用于工作稳定,家人健康,没有遇到突发状况的幸运家庭。
中产家庭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在意外来袭时,保障自己的财务安全。
关于这些,现在我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一、星巴克不背锅,真正杀死中产的是固定支出
谈到理财,很多专家盯上的是那杯 30 元的星巴克或喜茶,拼命重复“减少冲动消费”、“少在外面吃饭”。但真相是,饮料钱与财务危机毫无关系。若在经济状况良好时都一点无法享受生活,那当真正的财务危机来临时,还能放弃什么?
关键在于固定开支。能否再多开几年旧车而不是换新车?孩子能否接受更便宜的学前班?最困难的一点是,是否应该选择更便宜的房子,以降低月供?这是非常艰难的选择,却最好在自己财务还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思考,而不是等到背水一战时再做决定。
最最重要的是,不要超出自身的经济能力去购买房子。若夫妻有一方暂时没有收入,全家就得拆西墙补东墙才能还贷,那就说明月供已经过高。批贷函只是银行愿意冒险,不等于你的钱包也同意冒险。与其日复一日掰指头算月供,不如先租几年、或住进小一号户型——给未来留出转身空间,比给朋友圈留一张大客厅的照片更重要。
固定开支减少,你的财务也日渐稳固,你完全有资格在客厅点一盏500元一支的(广告位招租)香薰蜡烛。只要你没有陷入债务,并且能够存下一些积蓄,偶尔的夜宵、给孩子的新球鞋都是生活的奖牌,无需有负罪感。降低固定支出不是为了苦行,而是为了让你安心给自己一点奖励。
同样,在分期付款之前,也记得先做一个测试:如果必须分60期才能让自己勉强承担,那说明它对自己已经太贵。不管是新车还是新包,换个便宜两成的平替,再把原本的月供改存进新的消费基金,钱包就会很快恢复弹性。
良性的开支结构像弹簧,可以压缩也能松弛,它会帮忙创造顶得住风雨、也享受得了晴天的中产生活。
二、保护家人是最重要的事
一旦中产家庭的现金流出现问题,理财师立刻避之不及,资金掮客却蜂拥而至。他们打着债务重组、脱困上岸的招牌,实则布下一个新陷阱——手续费、咨询费、隐形利息一并打包。求生者成了血包,被二次收割。
“上岸”中介的猖獗已经引发了监管的关注
要记得,中产家庭的财务困境绝大多数并不是自己导致的,而是环境的连锁反应。困境不等同于人格或能力缺陷。也许,丈夫被失职的羞愧击垮,妻子则在债主、老板和孩子之间被多重拉扯,两人情绪都不一定好。但无论如何,都要对彼此宽容一些,互相指责只会让经济危机升级成情感危机,离婚容易让生活雪上加霜。
我不希望你陷入财务危机,但需要制定危机预案。财务危机是中产家庭的战争,要列张作战地图,给资产优先级排位:也许是房子、车子或不可失手的健康险。资源有限,就先固守最内圈。那将是场守住真正重要的东西的战斗。
三、不要孩子可以解决问题吗?
传宗接代不只是中国人的基因,美国在半个世纪之前同样默认人人终将为父母。那时的孩子是家里的优质资产,白天拔草、黄昏看店,帮忙照看弟弟妹妹,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从生育中收获直接回报的父母,非常愿意承担养育孩子的费用。
对社会而言,孩子依然是经济资产。但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已经不再如此。
现在的孩子基本不再参加劳动,而是忙着上课外班,学兴趣课程,彻底变成家庭的财务“负担”。短短两三代人的时间,“养娃 CPI”火箭般蹿升:学区房溢价、课外班人均 3 门、留学早规划……中产父母为孩子的投入愈多,社会享受的人才红利愈大。
1998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此评论道:“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孩子在财务上更像是一件昂贵的消费品,没有保修……对于20世纪末的人来说,养育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糟糕的财务交易。”
不止如此,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养孩子没有统一报价。养育的过程中充满了随机事件,孩子有可能有先天哮喘,也可能只适合上私立学校。任何一个分叉点,都可能把家庭预算打乱。于是,一部分美国中产把躺平作为自己的解决方案。1980~2000 年,无孩女性比例翻倍,每四位年轻女性就有一位可能永不当妈。
不只是美国,不只是西方国家,现在全球都在面临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无论如何提前规划,也难挡资源竞价带来的价格上升螺旋。如果中产阶级孩子=高价学区房+高价课外班,那中产父母便被锁进长期按揭+持续培训费的双重困境中。这套游戏规则不改,中产家庭的困境就无法解除。
但是,当父母是一种人生体验,是盈是亏,全在一念之间。如果你已经听到了内心的召唤,那请不要吝啬对下一代的爱。没错,睡眠不足和教育支出让人感到痛苦,但第一次被叫“爸爸妈妈”也是无法被计算的幸福。
不管社会观念如何变化,请记得永远有人,尤其是我,由衷敬佩为了孩子而承担更多责任的勇气。
四、中产家庭的梦想与现实
世界正在飞速变化,中产家庭也在努力适应。他们勤俭持家,努力工作,希望过上安稳的日子,并为子女的更好未来铺路。他们比之前更努力了,过去,美国的中产家庭只会在遇到困难时才让母亲进入职场,但如今,女性每天都去工作,只是为了维持中产阶级生活的一线希望。许多家庭成功了,但越来越多同样努力工作、严格遵守规则的家庭,陷入了财务困境。努力不再是保险,而成了最低门票。
中产面临的是同时拍来的四股浪潮:养育孩子的成本上升、不断增长的保险和医疗费用、裁员风险增加,以及肆无忌惮的信贷行业的不道德手段。中产家庭的生存并不容易。
幸运的是,中国 80、90 后的青年中产,比美国多了父母的保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年代,50、60 后父母积累了房产与存款,也有着帮子女买房、拉扯孙辈的家庭文化。从奶粉钱到首付差额,中国的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从不吝啬。
但是,相同的内卷竞争已经把房子、教育、医疗等核心资源推成奢侈品。更大的转折是时间,当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角色会从照顾家人变为需要家人照顾。届时,将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帮独生子女平摊增加的医疗、养老与看护费用。
好消息是,看着美国,我们已经提前知情。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当你读到这里,我相信你对自己面临的风险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已经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步,命运的骰子已经开始被你重新握回手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