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内容呀,没有具体的相关内容,我没法准确地写出关于需求的相对不足与绝对不足的 200 字描述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原文标题:《需求的相对不足与绝对不足》,题图来自:AI生成
如果基本判断是需求相对不足,或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主要问题就不在需求侧,主要问题也不在消费能力。因为需求相对不足的潜台词是,“有钱不消费”,换个说法,“储蓄过剩”。那此时需要改革的就是供给侧,“他们明明有钱消费,但你们就是无法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供给标的、供给价格、供给数量的变化才是改革的重点。
如果基本判断是需求绝对不足,那主要问题就一定在需求侧,这就承认了消费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需求绝对不足的潜台词是,“确实没钱消费”,换个说法,不是“储蓄过剩”,而是“储蓄不足”。那此时需要改革的就是需求侧,“不是当前生产的东西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确实买不起”。那么分配方式、分配结构的变化才是改革的重点。
为什么宏观上看“储蓄过剩”,而微观感受却是“储蓄不足”呢?因为存在若干差异:
其一,代际差异。对城镇退休人群而言,城镇养老金发放稳定且持续略微增长,刚性支出却有限;但对城镇就业人群而言,工资收入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刚性支出却很多。
其二,城乡差异。对城镇退休人群而言,养老金是稳定的;对农村老年人而言,养老金杯水车薪。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各自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
其三,体制内外差异。体制内收入预期的稳定性强,体制外收入预期的稳定性弱。虽然体制外的高收入远高于体制内,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体制内的稳定性收入是不可求的。
因此,不同人群的“微观感受”不太一样。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代际、城乡还是体制内外,普遍的微观感受,恐怕都不是“储蓄过剩”,而是“储蓄不足”;恐怕都不是“有钱不消费”,而是“想消费却没钱”。
当然,再没钱也会消费。不买房,不还贷,不生儿育女,追求感官的消费就会多起来。某一些消费升级可能是以更多的消费降级为代价的。所谓“口红效应”、“巧克力经济”不外乎如此。
那问题是,为什么宏观上又“储蓄过剩”呢?
很显然,这已经不是代际、城乡和体制内外能够解释的了。
如何解释?
恐怕要回到最初的基本判断上来。
如果基本判断是需求的相对不足,那继续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无论是去产能还是调结构,最终目标就不只是恢复价格,而是在价格恢复、产品变化后扩大生产。如果最终目标不是在新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只是恢复价格,那经济规模就会缩小,显然违背供给侧改革的初衷。
如果基本判断是需求的绝对不足,那恐怕就要调整分配。既然宏观上储蓄是过剩的,那如何将不在居民侧的巨额储蓄转移到居民侧来,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些老一辈经济学者在今天仍然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不持续扩大生产,老百姓就没有收入。所以只能不断扩大生产,分配才能实现。越穷越要生产,至于生产出来卖给谁?老百姓不买、老外不买,那就只能国家买了。问题是,国家的钱(财政收入)是从哪里来的呢?国家可以像永动机一样持续地买下去吗?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老都老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是少说两句吧。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