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间歇性努力,变得行动力十足?
创始人
2025-07-11 09:02:19
0

要改变间歇性努力,变得行动力十足,首先需明确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获得成就感,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制定详细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延。可以设置具体的时间节点和任务清单,让自己清楚知道每个阶段要做什么。同时,培养自律意识,克服内心的懒惰和借口。比如每天早起半小时用于学习或锻炼,逐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监督、鼓励,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行动力,让自己不再间歇性努力,而是持续地朝着目标前进。


经常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充满动力,能做很多事情,每天过得很充实。但这种状态总是持续不了多久,很快就又恢复疲态。像这样一阵一阵的,总是在间歇性努力,难以长期坚持下去。怎么办?


我想,这可能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难题。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困惑,那么今天,我想跟你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问题:过度期待。


每个人的状态本来就是会波动的。状态好时做的事情多,状态不佳时做的事情少,这是非常正常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间歇性努力”,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不正常的是什么呢?是把超过平均水平的状态当成常态,要求自己维持这种状态。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一条“基线”,它决定了你的平均偏好和水平。你日常什么时候睡觉,运动强度有多高,日常感受到的幸福感,情绪激活的程度,甚至发挥才能的程度,都由这条基线决定。


我们每一天的状态,都在围绕着这条基线波动。如果你把高于基线的水平当成“努力”,把其他情况当成“不努力”,那自然就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因为高于基线的水平,本来就不可能长期维持。


比如说:你日常的努力程度都在60分左右,突然有一天状态特别好,做到了80分,那你就很可能把80分当成自己的真实水平,认为自己60分的状态都是“不努力”,从而要求自己每天都做到80分。


但实际上,你的基线很可能就是60分。在这种情况下,每天都做到80分,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你逼迫自己去达到了,也必然会让生活脱离正轨,难以为继。长期来看,一定会慢慢地被拉回60分的常态。


这就是过度期待。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从而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一旦达不到期待,就很容易导向焦虑、挫败、烦恼和自我怀疑……


为什么会有过度期待呢?原因在于,我们身边的很多信息都在向我们制造焦虑:要努力,要奋斗,要自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乎规范”的人。久而久之,大脑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就会调高对于“努力”的期望。


它会觉得:如果我把对自己的期望调得太低,会不会不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会不会被别人远远抛在身后?从而,不断拉高我们的阈值。


但实际上,大家或许其实都一样,都半斤八两。我们心底根深蒂固的对于“不够努力”的恐惧,其实只是一种假象罢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有效的办法,不是要求自己每天都保持“高于基线”的状态,而是慢慢地、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基线。


但这里,又特别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意志力陷阱。


很多人总是根深蒂固地认为:要努力、要提高行动力,靠的是意志力。基线不够高,那就要靠意志力,来“强行”地让它变得更高。


这是一个曾统治心理学界数十年的观点。包括许多文章和书籍,也都会告诉你要提高自控力、要磨炼意志力、要自律……


但实际上,这也许是一个陷阱。我在《打开心智》里提到过:意志力很可能是一个多余的概念。


为什么呢?因为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也是“成长思维”的提出者)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同样的条件下,当你相信意志力有限时,你的表现就会变差;反之,当你相信意志力无限时,你的表现就会变好。


换句话说,把“不想行动”推给“缺乏意志力”,把“提高基线”归因为“锤炼意志力”,其实很可能只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


举个例子:我每周四写推送,可能要集中精力写四五个小时。那么,如果我相信意志力有限论,我就会对自己说:我今天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已经消耗了很多了意志力,今晚如果还要工作的话,还要继续动用意志力,算了吧,还是休息吧……


这时,我会感到累,会认为这种累是我集中精力用脑的结果。于是,我会心安理得地放下工作,去休息娱乐。


反过来,如果我相信意志力无限论,我会怎么想呢?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我今天是工作了四五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对我来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为意志力无限,所以我压根没有消耗任何东西。完成了文章的我,跟开始写文章之前的我,在资源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依然可以去继续工作。


并且,由于我写完了文章,它所带给我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会成为我强大的动力,推动我继续去做更多的事情。


那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本该因为四五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而疲劳的我,不但不会感到累,反而会变得更加神采奕奕,行动力十足。


实际上,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也的确如此。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情,大脑的耗能都是极其稳定的,大约是全身耗能的20%。即使我们集中精力在处理非常复杂的任务,也只不过是让大脑活跃的脑区发生变化,总的耗能几乎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哪怕我们看起来“什么也没做”,大脑也在后台高速运转着,只不过这些运转没有产生有效的产出,都变成了无意义的噪音和杂念而已。


所以,可以这么说:只要你不伤害和透支身体(比如废寝忘食和久坐),让大脑持续工作,让自己保持充足的动力,乃至于提高我们的基线,完全不需要所谓的意志力,而是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



那么,什么才是“更好的方法”呢?


简而言之,就是我一直所提倡的“动力-阻力”模型。当动力超过了阻力,我们就会倾向于去行动,反之亦然。所以,要提高我们的基线,一言以蔽之,就是想办法去提高动力,减少阻力。


这个模型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背后有很多方法论和技巧,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分享。今天,我想先基于这个模型,分享3个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快速上手,立竿见影地提升自己的基线。


1.让自己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下


一个非常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的思维是:我们需要“逼迫”自己去做事吗?其实并不需要。当我们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时,其实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行动。


你一定有过这种感受:当你状态良好的时候,你会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对什么事情都兴致勃勃,乃至于不做点什么就会觉得精力无处释放。


可以说,提高行动力基线,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让自己更多地处于良好的状态下,让身体自然地行动起来。


首先,可以从最基础的三点做起:睡眠,饮食,运动。


这方面的内容实在太多太杂,分享几条我觉得最简单有效的原则吧:


保持每天7.5小时的睡眠,最好不需要闹钟能够自然醒来。睡前一小时内别玩手机和电脑,可以做一些舒缓的事情帮助自己放松。请一定把充足良好的睡眠放在第一位,它决定了你整体状态的上限。


饮食方面,减少高盐、高油、高糖、高加工食品的摄入,它们会在体内引起炎症,降低我们的状态。多吃一些蔬菜和优质蛋白(鸡鸭鹅鱼蛋奶等),对维持身体良好运转非常重要。


运动方面,一定要避免久坐,最好时不时起来活动,每一小时一定要起来活动几分钟。平时养成分散运动的习惯,见缝插针运动,比如快速上下楼梯、原地跑跳、俯卧撑等等,节假日打打球,这对提高精力上限很有帮助。


其他的内容,可以看看这几篇文章,对提高我们整体的精力状态会有帮助:


《低精力人群高效恢复指南》;


《请把“睡一个好觉”,当成一天里最重要的事来管理》。


以及,分享几条简单粗暴的建议,照着做,立刻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白天尽量接受更多的光照。有条件的话最好从醒来就开始,尽可能沐浴在阳光下生活、工作(做好防晒),最起码也要在能看见阳光的地方,让眼睛接收阳光。这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生理节律。


熟练掌握积极休息的技巧。把自己的工作分割成一段段,每段之间插入一个小休息,几个小休息后面接一个大休息。休息的时候,起来活动一下,做一些跟工作不同的事情,切换大脑的脑区,刷新大脑的疲劳感。(可参见:《养成这个微习惯,让生活质量产生飞跃》)


当负面情绪或不好的回忆涌上心头时,不要去反刍它,也不要用力去抵抗它,试着去直面它的存在,然后想象在脑海里“轻轻把它推开”,再把注意力切换到眼前的任务上,让它自然而然消散。(可参见:《解决一切情绪问题的答案》)


这些,有助于让你处于一个更加良好的身心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去行动,让基线缓慢地抬升。


2.设置一个有助于行动的环境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是受什么影响的呢?答案可能让你意外: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受环境影响的。


我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走进一家饮品店点单,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优先选择什么呢?选择菜单上的第一项。换言之,店主想推荐什么,就把它放到菜单的第一项就行了。


你在沙发旁边放几本摊开的书,一伸手就能拿到,比起把这些书放在书架上,得走过去拿下来,一年下来,前者看完的书要多得多。


两家咖啡店,前者大家都在玩游戏、刷视频,后者大家都在认真工作、看书、学习,那么,你在前者里面一定更容易开小差,而在后者里面一定会更专注。


简单来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看到的,就是一切。你所看不到的,等于没有。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加总起来,会形成一种非常强的势能,推动我们去做出选择、决策和行动。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主做出的,其实都是被环境推动和影响的。


应用到这里,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设计一个有助于行动的环境。


你想更多地去做什么事情,就设计更多的环境线索来强调它、突出它、方便它;你想减少什么事情,就把它藏起来,让自己看不到它,需要花精力去找它。


工作的时候,你把手机放在抽屉里,就能有效减少玩手机的行为。哪怕只是“打开抽屉,拿出手机”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也足以减少你许多次下意识想玩手机的冲动。


你想经常浏览某个网站,就把它放在浏览器的首页,一打开浏览器就能看到。或者设置成固定标签页,置顶在标签栏里,不需要从书签收藏里面去找。


你想记住一个事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不是在脑海中不断回忆它,这很难做到,而是把它写到便签上,贴在一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让它更容易进入你的注意力范围。


你想多在书桌上看看书、干点活,就平时多清洁书桌,不要在上面摆东西,让它随时随地处于一个“随时都能坐下来开工”的状态……


具体的方法很多,但总而言之就是这么一个理念:设计一个环境,让它给予你强烈的暗示、影响和驱动力,帮助你去做出行动。


3.从行动里获得快乐和反馈


很多人喜欢一种“痛苦叙事”:我必须经历痛苦,必须克服困难,必须努力坚持……总而言之,我不能过得太顺利,必须历经艰难险阻,闯关打怪。


包括前面讲的“意志力陷阱”,其实也是一种痛苦叙事:我必须调动我的意志力,去控制自己,抵抗诱惑,努力行动……总之,它们都把“行动”视为一种“不愿意做”的事情,强迫自己去做。


但事实上,真正有效的行动,或者说真正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行动力,都不是来自于痛苦,而是来自于快乐。


你愿意长期去做一件事情,一定不是因为你逼迫自己去做,也不是因为你用高度的意志力和自控力要求自己去做,而是因为它能够带给你反馈,比如快乐、成就感、满足感、获得感、意义感……


所以,尽量化痛苦叙事为快乐叙事,用动力推动自己去行动,而不是逼迫自己去行动。


分享几个简单的技巧,来帮你更好地从行动中获得反馈。


  • 把目光从结果上转移开来,去感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感受自己投入注意力、动脑、动手的体验,感受自己内心涌起和流动的情绪,问一问自己: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否感到单纯的开心,能否无需刻意控制就能沉浸进去,是否能够进入心流状态,在完成之后能否感到充实和舒服。


  • 把未来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联系起来,想象一副美好的、正面的图景,想象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能够为未来的自己带来什么、帮助什么、解决什么,想象当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未来的自己会有多么轻松,多么如释重负。


  • 时不时回顾一下自己近段时间做的事情,问一问自己:这些事情是否丰富了你的生命,是否拓宽了你的体验和经历,是否对别人和外部世界产生了正向结果,是否让你自己感到有意义、有价值,想象你做的事情帮到了别人的景象。


这能够非常有效地帮你带来反馈,让你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