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的一些想法:写在英伟达市值破4万亿美元之后
创始人
2025-07-11 08:41:19
0

在英伟达市值破 4 万亿美元之后,我们仿佛窥见了未来的一角。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昭示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来临。英伟达凭借其卓越的 GPU 技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推动着诸如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领域的迅猛前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医疗领域,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让疾病更早被发现;在交通领域,智能驾驶系统让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在娱乐领域,逼真的虚拟世界让人们体验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感受。英伟达的成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未来科技发展的道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期待。


英伟达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从而打破了苹果保持的纪录——后者是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的公司,以及第一家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今年以来,苹果是美国科技巨头当中表现较差的,主要还是对生成式AI的应用不达预期,被寄予厚望的Apple Intelligence至少至今没有体现出冠军相。


时间过得真快!此时此刻,距离DeepSeek R1推出之后,英伟达一度大跌16%,才只过去了不到半年。从那时起,英伟达的市值累计又增长了约40%。当初市面上广为流传的“DeepSeek戳穿了英伟达泡沫”,“算力将不再是瓶颈”,乃至“CUDA已经被完美绕过”,种种奇谈怪论犹在耳边,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弱智成年人的一场盛大狂欢。这再次说明科技行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DeepSeek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大模型,其成功的一个立足点就是英伟达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英伟达的市值增长显然是业绩推动的:对于AI训练和推理算力的需求在短期内有增无减,即便我们不考虑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长期算力需求,眼前的需求也足以再支撑一段时间的高增长。至于英伟达目前的估值是否合理,那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在此我更关心的是:谁会成为英伟达之下的“第二名”?哪怕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有十倍,那第二名的日子也会非常滋润。何况第一名和第二名不一定是互相替代的关系,也可以是互补或平行关系。


显然,AMD不太可能是那个“第二名”,尽管从2022年至今,华尔街一直期待它扮演这个角色。AMD的数据中心级GPU不但收入规模远小于英伟达,增速也远远不及,甚至在2025年上半年暂时陷入停滞。而且,这种差距不是出于供给问题——过去几个季度,经常有分析师问苏姿丰“你们的GPU是否存在供给瓶颈”,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存在”。


许多客户宁可排队等待英伟达显卡,或者配置英伟达的上一代显卡,也不愿采购供给更充足的AMD显卡。AMD相对于英伟达最大的优势是开源生态,因为英伟达至今仅在极小范围内开源了显卡驱动程序。遗憾的是,这一点优势不足以拉近二者的距离。


至于英特尔就更没有希望了。此时此刻,所有英特尔股东和老员工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退回到二十多年前,阻止当时的管理层关闭独立显卡业务;如果做不到,至少要在2010年前后重开,那是为数据中心级显卡业务打下基础的最晚时间节点。时间是不能倒流的,所以英特尔在这个问题上早已出局了。


有人会提到华为、阿里等名字。在此我无意讨论它们的显卡算力与英伟达是否有差距、性价比如何,但我只想指出一点:哪怕它们的产品在各方面均能与英伟达并驾齐驱,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市场主要将限于中国大陆,而且任何一家恐怕都难以独占国内市场。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谁能当第二名,而仅仅占据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中国市场,尚不足以成为全球第二名。


迄今为止,我们的结论是:市面上的通用GPU厂商与英伟达的差距都远远超过了十倍。我知道有人会提到博通以及ASIC的名字,但是ASIC是一个集体概念,我们不能把整个ASIC加起来并声称其超过了英伟达。


不过,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英伟达真正的挑战者(或曰互补者),只能到in-house silicon当中去找;所谓in-house silicon,就是科技大厂内部研发的定制芯片,它们构成了市面上所谓的ASIC的主力军。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个话题轮不到我下结论。但是从诸多迹象看来,我认为谷歌最具潜力。严格地说,谷歌的TPU正在超越传统的ASIC范畴,有成为一种广泛的通用计算产品的潜力。


OpenAI正在使用谷歌TPU提供算力支持,这是前几天非常热门的新闻。Meta也与谷歌展开了合作,尽管它也有自己的TPU。我们知道,算力产品的竞争从来就不止局限于硬件层面,如果只看硬件,市面上貌似超过了英伟达旗舰产品的硬件非常多,就连英伟达自己的低线产品往往也能超过旗舰产品——这就是某些半吊子分析师和博主常犯的错误。


在可见的未来,没有人能“击败”英伟达;但是,如果你想对英伟达实现部分替代和补充,还是做得到的,而那一定是以“生态系统”的方式,而非单纯堆砌硬件的方式做到。


而谷歌的优势就在于一体化生态。事实上,TensorFlow社区的发布时间,比初代TPU还要早半年。2023年以前,TensorFlow一度是最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远远超过Meta旗下的PyTorch;但是2023年以后形势逆转了,PyTorch后来居上。


当时,许多大模型从业者对我感叹,谷歌的整个深度学习帝国有倾覆之势:TPU的使用范围有限,TensorFlow的社区维护和易用性远远落在PyTorch之后,而大模型本身(当时还不叫Gemini,叫Bard)也被OpenAI乃至Claude拉出了好几个身位。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些竞争都是彼此相关的——Bard竞争不过OpenAI,TensorFlow竞争不过PyTorch,Bard(Gemini)竞争不过GPT。他认为一个关键指针是OpenAI的选择:只要OpenAI不选择TPU,就证明TPU的技术路线有问题。


现在形势出现了转折,OpenAI竟然真的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TPU!尽管我相信,它的绝大部分算力还是基于英伟达平台。差不多同一时间,Gemini也在大幅拉近与GPT的差距,真正进入了第一梯队。


2024年上半年还风雨飘摇、乏善可陈的谷歌生成式AI体系,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稳住了每一条战线并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谷歌在深度学习领域的深厚积累,另一方面要归功于现任管理层(以及重出江湖的创始人)的及时调整。至于哪一个因素更重要,在外部的我们不得而知。


在稳住战线并确保技术路线正确之后,谷歌的体量和资源优势可能将成为胜负手。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只要渡过了前期措手不及的参战期,苏联和美国的体量就被证明是难以击败的。不要误会,我不是说英伟达的体量不够大;我的真实意思是,谷歌具备的财务资源、基础研发能力和生态系统的“三位一体”,将是它在整个生成式AI长跑当中取胜的关键。这场长跑既包括算力,也包括云服务和开发环境,还包括大模型本身。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目睹一个“正循环”:Gemini的性能持续增强(甚至有一天成为最强的大模型),促使第三方客户更有动力使用TPU(因为在Gemini上面得到了验证),这两者加起来又会促使TensorFlow社区迎来复兴。其实上面三条做到一条就很了不起了,若三条都能做到,对谷歌来说简直是梦幻般的成就。现在还只走了一小步,但是至少在算力这个方向上,谷歌已经明显有可能超过AMD的高度,甚至可能已经超过。


谷歌最近一年多的大转折,再次证明了一点: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科技巨头,普遍带有很强的韧性。它们可能因为一时的决策失误、执行力低下或经济环境问题而蒙受惨重损失,乃至被资本市场宣判“死缓”;可是只要悬崖勒马,它们往往能在几个季度内赶上来。


过去四年,我们已经先后看到奈飞、Meta和谷歌上演这一幕“先抑后扬”的大反转了。一家科技巨头若真的要衰落,那必须像雅虎那样,连续犯下多个难以饶恕的错误、错过多个风口才行。


我再强调一次: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谁能替代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很可能还没被创办出来;而是“谁能成为英伟达之后的第二名”,因为AMD与它的差距实在太大,大到难以相提并论。如果谷歌能凭借TPU成为英伟达之后的“AI算力第二名”,那么哪怕对于它这个体量的公司而言,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增量。目前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太多,我们只能说它具备这样的潜质,什么时候兑现还不好说。


本文作者目前并不持有谷歌和英伟达的股份,但是很有可能透过基金持有,因为众所周知,此类基金几乎不可能不配置谷歌和英伟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