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台江千帆竞,百年榕商薪火传”,这句豪迈的话语仿佛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台江这片土地,恰似一片浩瀚的海洋,潮涌不息,众多商船如千帆竞发,展现出蓬勃的商业活力。百年间,榕商们犹如那燃烧的火炬,薪火相传。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商业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开拓进取。从古老的商贸传统到现代的创新精神,榕商们始终坚守着那份对商业的热爱与执着,将智慧和汗水融入每一次的商业行动中,为台江的繁荣书写着辉煌的篇章,让榕商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闽水汤汤,奔流不息。有台临江,千舸云集。福州台江因闽江而兴,这里孕育了福州最早的商贸雏形。120年前,福州商务总会在此成立,飞檐翘角的魁星楼见证了近代榕商的发展历程。从这里走出的榕商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打拼,续写了新的商业传奇。敢为人先,爱拼会赢,胸怀家国,勇于担当,榕商精神也在百余年的传承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海峡金融商务区高楼林立,呈现一派现代化商务圈景象。
千年商脉的基因密码
台江地名源于五代时期,有“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的说法,故称“台江”或“南台”。
宋代,台江因闽江航运形成港口,设“临河务”征税,成为福州城重要的贸易口岸。诗人陆游《度浮桥至南台》描绘了“千艘横系大江心”的繁荣景象。明代,福建市舶司迁至福州,“直渎新港”开凿后,海外商船直抵台江,周仕谐诗称“近市鱼盐千舸集”。
清道光年间,福州开埠后,商帮会馆在台江地界沿河林立。特别是上下杭街区,成为当时福州的商业中心和客运码头,成就了“百货随潮船入市”的盛景;榕商云集、四方辐辏,也造就了如今“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美誉。
1905年,福州旅沪巨商张秋舫、罗金城、李郁斋返榕,联合本地商帮,在上下杭街区创立福州商务总会。福州商务总会一经成立,就成为了福州商界的核心枢纽与民族工商业的守护者。
从福州商务总会成立,到1952年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这期间历经多次更迭。从救亡图存到新时代复兴,榕商精神历经坎坷却愈发蓬勃。
福州市商会旧址内的魁星楼。
历史尘埃中的家国大义
滔滔闽江赋予了台江商旅不竭动力,也催生了“敢为人先、敢拼会赢”的榕商精神。在家国大义面前,榕商们团结一致,用生命与信义给出了答案。
曾任福州商务总会早期会长的罗金城,在清末乱局中坚守商道底线。其子罗勉侯两任商会会长,抗战时期组织商船为前线输送物资,践行“积金不散如废物”的祖训。“生顺茶栈”主人欧阳康人称“东南茶王”,1938年将茶栈设为中共地下党交通站;日寇占领福州时,他拒任伪职,并誓言“宁死不当汉奸”。七八岁时就在码头卖光饼,19岁赴马来西亚槟城创业,最后成为“橡胶大王”的杨鸿斌,多次倾资赈灾、兴学,回报桑梓之举受世人称颂。
1911年点亮福州第一盏电灯的“电光刘”家族,开启了福建民族工业的电气时代。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崇伦因拒与日寇合作,遭特务绑架杀害,其侄子刘爱其同遭毒手。刘崇伦临终前疾呼:“宁断脊梁,不折商骨!”
还有许多如他们一般有着家国情怀的榕商们,以信义与风骨铸就了台江的精神坐标,成为近代榕商精神典范。
新时代榕商的精神传承
穿梭于上下杭的深墙窄巷间,犹见昔日巨商大贾的显赫背影。
采峰别墅的一砖一瓦铭刻着“义利相合”的儒商之道;福州商务总会旧址也成为“福州市企业家之家”……而在这些有形的文物背后,还有人在默默付出,用各种方式向人们进一步传递、展示榕商精神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电光刘”刘崇伟之孙刘岳多方奔走,致力于家族故事的挖掘与梳理。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家族所承载的历史,以及家族中代代传承的榕商精神。
福州市台江区青年商会会长施榕是“90后”。留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福州创办自己的企业。“我父亲白手起家创立了福建省融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多年来,他坚持回馈家乡,修桥铺路,用行动告诉我一名榕商应有的品质,也是他给了我敢闯敢拼的勇气。”施榕说。
还有许许多多的榕商代表,他们或在异乡打拼,或在本地生根。不论身在何处,始终牵挂家乡。越来越多的榕商参与“回归工程”,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榕商精神内涵。
台江水远商脉长。从魁星楼前的商帮誓言、采峰别墅的砖纹密码,到张秋舫抵制美货的檄文、杨鸿斌赈灾的冬粮,再到青年企业家点亮的“启明灯”——当代的创业者们驾驭着这艘承载千年记忆的商船,在闽江的潮声里驶向蔚蓝,续写榕商新传奇。(记者 雷岩平 刘露 林舒颖/文 叶诚/摄)
下一篇:香港的流动性,泛滥了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