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消息,202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倒计时在全球贸易舞台上打响。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公开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30天内必须解决稀土短缺问题,否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访华计划可能泡汤。欧盟企业库存告急,汽车生产线只剩2到4周的缓冲期,工厂停工的风险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然而,仅仅几天后,中国商务部在6月30日发布一则公告——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不锈钢钢坯和不锈钢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自2025年7月1日起生效。这不是巧合,而是一记精准的反击。中方用贸易规则作为盾牌,告诉世界:施压换不来特权,公平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石。
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资料图)
欧盟的稀土危机并非凭空而来。2025年前五个月,中欧贸易顺差飙升至11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激增23%,这背后是欧盟对中国的深度依赖。数据显示,欧盟98%的稀土磁铁供应都来自中国,这些资源是电动汽车、绿色能源转型的核心命脉。托莱多在6月25日焦急地呼吁,称短缺已带来“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欧洲工业的根基。但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冯德莱恩在加拿大G7峰会上手举一块稀土磁铁,大肆炒作“中国将稀土武器化”,试图拉拢西方盟友围堵中国。这种言行割裂暴露了欧盟的尴尬——既想从中国“要饭”,又转身抹黑“厨师”,国际舞台上的双重标准玩得炉火纯青。
中国的回应却冷静而务实。商务部发言人反复强调,稀土出口管制是依法行事,符合国际惯例,所有国家一视同仁。2025年6月,中方还宣布了新规:要求稀土企业上报关键技术人员信息,严防核心技术外流。这并非封锁,而是平衡安全与合作的智慧。事实上,中国已加快审批流程,批准了部分欧盟企业的合规申请,前提是确保稀土用于民用领域,而非军事用途。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6月19日与欧盟贸易委员的视频会谈中,还承诺优化流程,但委婉提醒——诚意是双向的。中方的立场很清晰:管制不等于对抗,合规就有通路。
欧盟(资料图)
商务部公告基于详实调查:如果终止措施,原产于欧盟等地的低价不锈钢可能再度倾销中国市场,冲击本土产业。回溯2019年,欧盟不锈钢份额从12%猛增至23%,靠的是低于成本的“价格战”,导致中国钢企伤痕累累。复审裁定确认,这种损害风险依然存在。于是,新反倾销税一锤定音,期限五年。这不是报复,而是自卫——国际贸易规则赋予的权利。
中方的行动像一面镜子,照出欧盟的贸易失衡: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38.1%的反补贴税,同样五年期限;同时,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发放1.4万亿欧元补贴给本土企业,其中3000亿已落地。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策略,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欧盟(资料图)
欧盟的困境根源在于自身政策失误。一边高喊“公平竞争”,一边筑起贸易壁垒;一边依赖中国稀土救命,一边在G7峰会上拉帮结派鼓吹“中国威胁论”。这种矛盾在数据中赤裸裸展现: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到2030年本土加工40%的稀土,但现实骨感。澳大利亚与德国合作的稀土工厂,因缺乏中国提纯技术,投产推迟到2030年,成本预计高出三倍。欧盟忘了,中国不仅是供应商,更是技术守门人。当托莱多喊出“30天解决”时,中国包头的稀土工厂正加班生产,每块磁铁都打上激光追溯码,确保透明流向。这象征着新贸易秩序——实力说话的时代已过,互惠才是硬道理。
中欧关系走到十字路口,稀土问题不该是“绊脚石”,而应成“黏合剂”。中国领导人在2025年5月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的贺电中强调,双方是推动多极化的力量,合作才能照亮世界。中国的反倾销税决定,表面是经济防卫,实则传递深层信号:尊重规则,才有对话空间。欧盟若继续“既要又要”的游戏,只会陷入更深的泥潭。2025年7月1日加税生效当天,冯德莱恩访华计划悬而未决,但中方已铺好台阶——加快稀土审批就是诚意。关键在于欧盟能否放下傲慢,正视2025年前五个月那1170亿美元顺差的警示: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平衡始于自律。
上一篇:即将大幅上调!很多福州人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