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mate”,这个词汇承载着人们对灵魂伴侣的无尽渴望。在商业的舞台上,它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仅仅 20 天,就入账 200 万美金,这背后是人们对那份特殊情感连接的强烈追求。或许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那个能懂自己、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人,而“Soulmate”概念恰好击中了这一痛点。它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在寻找爱情道路上的迷茫,让无数人愿意为之买单,也让我们看到了情感需求在商业领域的巨大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 (ID:baijingapp),作者:白鲸小编,编辑:殷观晓
6月17日,一款AI占星产品Starla-Call the Universe进入了iOS美国下载总榜前10,当笔者以为这又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产品时,它不仅能够持续坚守榜单Top 10长达半个月,而且到了6月24日,另一款产品Astra-Life Advice也进入了美榜前10,两款同类产品相继进入Top 10,并双双持续在榜超1周的时间。
Starla和Astra下载量变化情况|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从数据上看,Starla的起量的时间点大约是在6月10日,6月21日达到下载量巅峰,日下载量峰值达11万,基本集中在美国市场,Astra整体稍晚几天,大约从14日开始起量,日下载量在23日突破了10万。今天,两款产品虽掉出了榜单前10,但下载量仍在高位。
Starla和Astra近30天收入|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除了下载表现不错,Starla也拿下了用户的真金白银,从6月10日起收入暴涨,截止6月28日已经达到了218万美金。Astra则在这波增长之前,每月大概也能有30万美金入账,6月流水小幅提升至40万美金左右。
用AI改造星座App,体验一般
从笔者的体验看,Starla和Astra两款产品的重合度较高,UI设计上,均使用黑色为主色调,强调“神秘感”;功能上主要分三大块,自身运势相关问答、友谊/亲密关系相关问答,以及“Soulmate”形象预测。(鉴于功能相似,笔者将以Starla为主进行介绍,并提及Astra细节上的不同设计)
Starla为笔者生成的星盘,注:完整的星座信息
包含太阳、月亮、上升三个星座,太阳星座反映
一个人的主要性格特质,由出生日期决定;月亮、
上升星座分别反映人的情感、内在需求与社会形象,
需要结合出生日期、出生具体时刻、出生地点才能得出。
打开App后,用户需要先提供出生日期、出生时刻、出生地点等信息,AI会借此确定用户的太阳星座、月亮星座和上升星座,并形成上图所示的星盘。星盘可以解读出一个人的性格、职业、财富、健康、爱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运势,这也是两款产品用作AI后续解读的基础。
Starla落地页&功能(1,2),Astra落地页(3)
而提供完基础信息之后,用户就进入到落地页当中,页面会呈现App的所有功能,绝大多数功能都以问答形式呈现。这些功能中,AI会基于星盘及当日的运势信息,回应用户问题,相比传统占星App直接给出运势信息的模式,这两款产品通过AI实现了类1V1的体验。
Starla聊天界面,关于自身运势的问答功能包括,
常规问答、塔罗牌解读、当日运势、个人成长解读
具体看,自身运势的问答功能中,AI不仅会帮用户解读星盘,还会提供一定的情绪价值,并在需要时给出建议,比如教用户如何正念、冥想等等。此外,AI还有记忆能力,笔者在“Ask me Anything”功能中告诉AI“周末会有约会”,而过了一段时间切换到“Tarot Reading”功能后,AI仍然会询问对约会的感受,但后续的聊天中AI会忘掉。(如上图)
在塔罗牌解读部分,AI会帮用户抽一张塔罗牌,但仅会以文字描述牌面,并加以分析,甚至连“抽卡”的动画都没有做,相当没有“仪式感”。
需要添加朋友/恋人的生日信息,形成星盘
而要使用友谊/亲密关系问答的功能,则需要用户给出对方的出生信息,然后AI再会基于双方的星盘给出回答,后续用户朋友/恋人的信息会出现在“People”标签页中,用户点击也能看到他们的星盘、性格解读,也可以随时与AI就这段关系进行对话。
简单体验下来,无论是面向自身或关系的问答,AI的回答都非常模板化,基本套路就是“共情+星盘解读+扩展问题/提出建议”,共情的语言比较敷衍,给出的建议也不太个性化。笔者用同样的问题去询问ChatGPT,感受会好很多。
ChatGPT基于星盘给出的建议
总体看,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与真人星盘/塔罗牌解读,相差甚远。到此为止,这款两款App最多只能称得上平平无奇,基本没有能吸引用户的点。但是,靠着“Find your Soulmate“功能,以及围绕该功能的增长与变现策略,两款平平无奇的产品却撬动了超高收入。
给女性用户“画出”soulmate,
低成本撬动高收入
详细来看,“Soulmate”功能本身其实很简单,基本原理是,App利用星图匹配原理,得出Soulmate的星座信息,并据此生成一个铅笔素描的“Soulmate形象”,随后,用户会被引导至问答界面,可以询问AI认识Soulmate的途径、对方可能的性格特点、对方出现时释放出的信号等信息。
除此之外,Soulmate的信息也会保存到App中,用户在日常使用时也可以通过“亲密关系问答”功能,追踪Soulmate的“动向”。
通过星盘匹配、得出星座信息,生成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素描图,放到用户面前说是Soulmate,属于一种胡说八道、但完全挑不出错误的操作。功能上不难实现,但idea的诞生绝对属价值千金级别的灵光一现了。
因为创始团队没有放出任何信息,但是从这2款产品增长策略上看,Starla和Astra完全把宝押在了Soulmate功能上,利用了屡试不爽的“个性化+视觉冲击”实现低成本增长。这和之前AI年鉴带火EPIK、死亡日期预测图片带火的Death Clock,是一个路数。然后通过社媒上的KOL/KOC放大情绪,引发用户共情,实现高下载。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形成付费冲动,解锁Soulmate素描,形成了Starla 20天入账200万+美金的结果。
具体来看,根据广大大数据显示,Starla广告投放的起始时间与起量时间基本吻合,在投素材数达到了120个左右,均面向“Soulmate功能”,90%以上都是“年轻女性出镜,寻找男性Soulmate”的形式。
红框中是点赞数较高的推广视频
Starla的社媒内容基本与广告相似,多条视频点赞数超过1万,也有2-3条视频点赞超过10万,传播度相当高。这些高赞内容的拍摄/剪辑手法,都相当专业,应该是出自官方或KOL之手。
Astra广告素材数、展示次数估值(上),
Astra TikTok上的高赞视频(下)
而Astra的增长策略,与Starla类似,但广告投放较少,社媒比重更大,重点放在TikTok平台。Astra最高赞的视频能达到61.1万,传播效果也非常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虽然Astra也以“女性+男Soulmate”为主,但也有少量“男性+女Soulmate”的视频出现。
Starla:9.99美金/月,5.99美金/年,
Astra:6.99美金/周,19.99美金/月,
除了“Soulmate功能”,订阅Starla后
还可以与AI进行10分钟的语音聊天
与增长相配合,这两款产品都在“Soulmate”功能上设置了“硬付费墙”,比如在Starla中,当未付费的用户生成图片后,进度条会卡在99%,然后用户点击图片或者下方的按钮,就会被引导到订阅页面进行付费。
Astra&Starla 7天RPD数据
两款产品的区别在于,Astra提供7天免费试用,订阅价格高,Starla没有试用,但订阅价格更低、吸引付费,从最终结果来看,Starla的策略更成功一些。经过笔者粗略计算,6月份Starla在美国市场的“下载-付费率”约在3.3%-19.8%之间,因为用户大概率会选择月订阅方案,所以这已经是相当恐怖的数字了,也可见这波营销非常切中用户心理。(具体计算时,使用美国市场6月下载量与收入数据,假设所有用户都选择9.99美金/月的订阅方案或者59.99美金/年的订阅方案,计算出一个区间,数据来源:点点数据)
“快餐爱情”时代,人们更渴望Soulmate?
个性化元素+视觉冲击,虽然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公式,但更底层的原因,是人们在这个快餐爱情时代,对soulmate的渴望。
Soulmate直译为灵魂伴侣,指的是双方有着深深的、天然亲和感的人,强调灵魂层面的高度契合与相互理解。但在茫茫人海当中,一个人能够找到Soulmate的概率相当低,所以如今,这个概念被当作了完美爱情的代名词,用户会把对完美恋人的向往投射到Soulmate这个概念上,“找到Soulmate”其实反映了用户追寻完美爱情的心理渴望。
有心理层面做基础,现实社交的缺失与Dating App带来的快餐爱情则是人们渴望遇到Soulmate的“助推剂”。数据显示,过去20年,美国人面对面社交的时间平均降低了30%,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35-50%,我们经常在美剧中看到的“美国party文化”受到的冲击最明显,2023年每周末举办或参加Party人数的比例为4.1%,仅是2004年的一个零头(当时是35%)。
社会行为的集体变化也让美国人的孤独感与日俱增,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显示,2024年,美国约有20%的成年人每天都感觉到孤独,比例是疫情解封以来最高的,年轻、未婚群体更是孤独感的“重灾区”,数值远超平均水平。
这几年Dating App面对的质疑,也让年轻人更加无法找到有效途径寻找灵魂伴侣,Dating行业的处境也日趋糟糕。根据Match Group的2025 Q1季度财报显示,整体营收下滑3%,付费用户数再次减少40万,即便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还是挡不住用户“用脚投票”,因此,Match Group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应声下跌10%。而另一家约会巨头Bumble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仅过去1年股价下跌了33%,更是在近期宣布裁员30%。
孤独感、对快餐爱情的疲倦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一方面让年轻人们开始重新重视起了兴趣社团、运动搭子等线下社交方式,希望通过更“现实”的方式找到Soulmate,另一方面,星座、塔罗牌等“神秘学”领域也在年轻群体更流行了,根据皮尤的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美国人每年至少接触一次占星/塔罗牌,而在年轻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了40%左右。
笔者提取了Starla在美国市场近7天的用户评论,
并将核心关键词做了词云,有6条评论提及了Waste
为最多。而且从笔者的观感来看,两款产品的负面
评论都多于正面评论|来源:点点数据
“AI+星座/塔罗牌+找Soulmate”,Starla与Astra也许切中了用户需求,但从体验来看,可能难以解决真实问题。从用户评论来看,Starla近期1星评论的比例相当高,很多用户认为下载Starla是“浪费钱”或“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