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毕业生,快被AI检测逼疯了
创始人
2025-06-23 14:43:02
0

这届毕业生,简直快被 AI 检测逼疯了。在毕业季的各种作业、论文提交中,AI 检测如同一个紧箍咒。每一次提交都像是一场忐忑的冒险,生怕自己的文字被判定为抄袭。那些原本精心创作的成果,在 AI 面前仿佛瞬间失去了独特性。同学们整日提心吊胆,为了避免被检测出问题,不断修改、润色,甚至失去了创作的乐趣。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让毕业生们在即将毕业的时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天临七年”,毕业论文除了查重之外又多了一道关卡——AIGC检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


为了避免学术不端,不少高校开始把AIGC检测结果作为论文能否通过的要求之一。


作为一名刚刚结束答辩的毕业生,前一段时间可是和AIGC检测周旋了许久。经历了“检测—修改—再检测—再改”的痛苦循环后,终于从61.7%降到0%。


这个过程之所以这么让人崩溃,是因为AIGC检测真的不讲武德:


有些明明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下的,也会被整段标红,判定为AI生成;在这一个平台上测出的10%,换个平台又可能测出100%;而哪怕是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段落这次测是0%,下次可能就变成100%。


这不禁让我深深怀疑,当前的AIGC检测和它最初的目的是否已经偏离?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它会对我们的写作和思考方式造成怎么样的影响?


在“降AI”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那个数字,内容好坏变成了次要的事。论文被改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只为了证明“我不是AI”。与此同时,我还额外支付了不少AIGC检测费用。


证明自己没用AI,成为学生新的噩梦


上网一搜,发现一样被AIGC检测折磨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大家都叫苦不迭。



23岁的美国大学生Burrel,在一门写作必修课的期末测试中得了0分,教授给出的理由,是怀疑她这篇作文是由AI代笔的。


“我的心跳都快停了。”Burrel认为,这个指控既荒谬又可怕。


Burrel称这份模拟求职信的作业完全没依赖AI,她给《纽约时报》展示了Google文档的编辑历史记录,她表示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来起草和修改这份作业。


不过全球知名查重公司Turnitin所提供的AI检测结果显示,这篇文章有AI写作的痕迹。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Burrel向英语系主任提交了一份长达15页的PDF文件,里面包含了她写作过程中所有带时间戳的屏幕截图和笔记。最终,她的成绩被恢复了。


最终,她的成绩被恢复了。但这次经历给Burrel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在那次被指控后,当Burrel再次提交作业时,她上传了一段长达93分钟的YouTube视频,完整记录了她的写作全过程。



“我很害怕会因为一件自己没做过的事而影响成绩。”


Turnitin尚未回应这一报道,但其首席产品官Annie Chechitelli曾在2023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AI检测分数不应被用作判断学生是否滥用AI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现在美国已经有一些高校学生在网上发起请愿,要求他们所在的大学停止使用类似的AI检测工具,随着AI工具的渗透,可以预见这样的矛盾将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愈发频繁出现。


搞懂AIGC检测的基本逻辑


AIGC检测结果为什么总像是随机生成的?它的检测逻辑究竟是什么?毕竟只有理解它的原理,才能在“降AI”时对症下药。


传统的论文查重主要是与已有文献数据库进行比对,查重报告会明确告诉你是哪些段落和哪篇文献重复了。


所以对于传统“降重”,前人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打法”,比如改写句子结构、同义词替换、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总之,只要能避开与已存在文献的重复,就能过关。


但到了“降AI”这里,这些已有的经验似乎都失灵了:


AIGC检测更像一个黑箱,标准不明。目前任何一种检测手段都无法保证100%判定哪个是AI写的,哪个是人类写的。因此,检测系统通常都会给出一个AIGC疑似值。



虽然说这只是“疑似度范围”,系统也声明“检测结果与论文质量无关”,但一旦超过某个数值,论文就会实打实地不通过啊,让人有种无处申诉的无力感。


就连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也要在AIGC检测中被迫“自证清白”:他的研究团队的一篇耗时三年、基于真实案例撰写的关于直播产业的研究论文,却被某论文检测平台标注为“高度疑似AI生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K7fzNEa5/?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2304bb3a0ff80390775707914f5ee0ed


所以,AIGC检测真的就是“黑箱”吗?它的基本逻辑究竟是什么?


Chat GPT是这样说的:



另外,基于知网在2023和2024年发布的两个专利,我们也可以总结目前知网AIGC检测的底层逻辑和流程:


第一阶段:信息量差值检测(基于2023年专利)


  • 输入文章,按学科分类


  • 用大语言模型改写文章,计算原文与改写版的信息量


  • 差值小→可能AI生成;差值大→可能人类写作


第二阶段:多特征分析(基于2024年专利)


  • 使用文本分类模型计算AI生成概率


  • 分析逻辑偏离度、词汇扩散度、句子长度、字词分布等特征


  • 综合多个特征判断AI生成可能性


第三阶段:最终判定


  • 结合两阶段结果


  • 两阶段均指向AI→判定AI生成


  • 否则→判定人类写作


既然如此,似乎有标准可循。那依据这个标准,让AI拟人化改写文章,以此增加“人味”、降“AI味”,岂不是可以用魔法打败魔法?


用AI降AI?真的有用吗?


我试过市面上流传的两类“用AI降AI”的方法:


  • 输入prompt,让大模型对原文本进行改写


  • 使用专门的“一键降AI”工具(多为付费服务)


拿我的论文当小白鼠,将几段文字(人工撰写+ChatGPT润色共972字)丢进一个大学生常用的免费AI查重平台“PaperYY”平台进行AIGC检测,检测结果AIGC疑似率为61.7%。




接下来依次使用下面表格中的几种“用AI降AI”的方法分别改写这段文本,并再次放入同一检测平台PaperYY上进行检测。


同时,作为对照,将购买检测平台PaperYY上自带的“降AI”服务进行测试。


笔栈:https://biee.net/;

SpeedAI:https://speedai.fun/;

PaperYY:https://www.paperyy.com/


方法一:人工指令


分别喂给GPT、DeepSeek和Grok一段相同的“降AI”指令:



但结果仿佛养蛊,三个AI各自一顿操作之后,AIGC率全都成功从61.7%升到100%……





不过,接收同样的prompt,GPT和Grok改写的文本风格比较相似,语言较平实,但DeepSeek却出现了明显的“AI幻觉”,开始变得不像人话……



如原文在描写摄影技法的时候,仅仅提到“色彩反转、低角度构图、光源的超现实处理”等,但DeepSeek却自行发明了“放射性构图”、“异色温处理”、“钨丝灯频闪”等,并存在堆砌复杂词汇的现象,使得与原文有较大偏离。


方法二:“一键降AI”工具


我选取了两款市面上专门的论文写作与查重网站中的“降AI”工具——“笔栈”和“SpeedAI”进行测试。




笔栈改写后AIGC率飙升至91.5%,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好意外的了。


但神奇的是,SpeedAI的改写文本居然测出了0%,反倒令人大跌眼镜。




对照测试:检测平台PaperYY上的付费降AI服务


在付了“降AI”费之后,PaperYY“自己答题自己改卷”的测试结果倒不出意外的是0%。



测试结果:初始文章AIGC检测结果:61.7%



除了在PaperYY平台的对照测试外,真正能较好完成“降AI”任务的,竟只有SpeedAI。


然而,这一结果并不能证明SpeedAI在“降AI”方面表现出色,反而使整个测试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于是,我们进一步选取了两个极端案例——ChatGPT改写后被判定为100%AIGC的“文本一”与SpeedAI改写后被判定为0%的“文本二”,让Grok对其进行详细的对照分析。




乍一看似乎有点道理,然而回到具体文本,我们会发现Grok不过是照着已有结论套说辞,“锤子找钉子”罢了,实际上:


  • SpeedAI生成的“文本二”中同样使用了很多抽象的理论词汇如“社会象征”“叙事装置”等;


  • ChatGPT生成的“文本一”中其实具有更多处以“我”作主语的所谓口语化表达。


但话说回来,如果论文中都是充满“人味”的口语表达,而缺少专业理论词汇,还能叫学术论文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什么时候变成AI专属了呢?


写作本该是思考与表达,而非证明“我不是AI”


筋疲力竭地“降AI”之后,尽管我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系统检测,但很多地方也变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的论文质量似乎不再是衡量的标准,关键变成了如何向系统证明我不是用AI写的。


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消耗了我很多本该投入在论文思考、打磨和创新中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更加可怕的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章法不明的“标准”可能会变成一个无形的框架,窄化我们的语言表达,甚至约束我们的思维。



当我们不再专注于深入思考问题,而是不断琢磨如何迎合这一“标准”,就会逐渐失去写作应有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我表达的功能。


对此,人大副教授董晨宇表示:


“AI其实在倒逼学术生产进行重新布局,适应这种布局,需要进行非常整体性的调整,但在这一切之前,应激式的防火防盗防AI一定是我们最开始的反应。但AI不是现代人的旁门左道,而是现代人的生存之道。AI提高了底线,但是人仍然决定的是上限。”


所以,真正决定论文价值的,不该是系统判定的一个数值,而是其中凝结的思考深度与写作诚意。


尽管AI提高了写作的底线,但人类不必与工具对抗,而应在理解它、驾驭它之后,继续追求属于人的表达上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