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何以可能?首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专家可在线为乡村患者诊断,节省患者奔波之苦与医疗成本。其次,培养全科医生,他们能应对乡村常见病症,且培训成本相对较低,却能提供基本且优质的医疗服务。再者,推广中医药,其药材多自产自足,成本低廉,且在一些慢性病症治疗上效果显著。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公益组织设立乡村医疗基金,支持医疗设备更新与人员培训。通过这些方式,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得以实现,让乡村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Z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广东农业大县之一,其农业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Z市常住人口超百万,约占户籍人口数的72.53%,且近年来外出人口有回流迹象。
作为人口大县,Z市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实践深受本地人民认可。其中,Z市为广大农民提供可及性强、质量可靠的乡村医疗,并践行了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服务。
基于调研经验,本文将对Z市的乡村医疗服务实践进行剖析,探究其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服务的生成机制。
一、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实践
1. 乡村医疗的服务实践
Z市下属二十多个乡镇,有镇卫生院26间,村卫生站438间,其中有4间二级卫生院,1间乡镇二甲医院。Z市乡镇卫生院以农村常见病的诊疗为主,涵盖中医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基本满足农村人口的就医需求,乡村人口也多在本乡镇完成常见病的治疗。
就就诊情况而言,Z市中部及南部乡镇卫生院每年门诊的就诊人次大多在十万左右,住院人次则多在三千左右,转院率一般维持在百分之十几。同时,卫生院的家庭医生服务为签约人群提供相应的随访服务,其中常见病等人群成为重点关注群体。
除卫生院外,村卫生站也是农民就医的有效途径,村医承担村庄公共卫生防控和村民简单疾病的救治工作等责任。此外,根据国家政策规定,65岁及以上的户籍人口可享受免费体检。由此,普惠性医疗服务进一步为乡村人口提供预防性保障。
Z市的乡村医疗为本地农民提供在地化服务,这种服务从多方面降低了农民的就医负担。一方面,在地化医疗服务的报销比例更高。农民每人可在乡镇卫生院门诊享受两百多一年的报销额度,其住院报销比率高达90%。高比例的报销额度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就医成本。另一方面,在地化的就医服务有助于减少外出陪护成本。在地化就医为家人陪护提供便利,也减少了往返奔波对体力和精力的双重负担。
2. 县域内部的医疗互动
城乡医疗互动进一步助推乡村医疗质量的提升,为农民在地就医提供有力保障。医共体建设是Z市城乡医疗互动的典型案例。
Z市于2019年开始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20年,Z市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医共体进行完善,以此打造互联网医共体。在医共体建设和实行过程中,县级医疗系统为乡村配备相应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乡村医疗需求和短板被针对性满足和补齐。
与此同时,县乡之间建立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模式。县级医疗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远程会诊等模式为乡村医疗提供支持。乡村医疗则发挥地缘优势,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医疗服务。由此,医共体建设增强了城乡医疗机构间的互动,推动了乡村医疗服务的建设,并取得“常见病不出镇”的效果。
此外,村医通也为Z市城乡医疗互动提供助力。结合党建和互联网,村医通将三甲医院专家、卫生院医生、卫生站村医以及在村村民组织起来,推动三甲名医成为村民身边的专家,由此缩短了村民与医疗专家间的距离。除了对村民的直接服务外,县级医疗机构还对村医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赋予村医与村民的双重医疗保障,乡村医疗中轻微病例被转移到卫生站,达到“小病不出村”的效果。
“县域内将近97%的病人都能够在本地获得有效治疗,我们县的转院率(指转到外县市就医)在全广东省都算极低的。我们的基层治疗率可以达到70%,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障病人能够获得在地化的医疗服务。综合来看,县域内部人民的就医服务还是极有保证的。”(20250414Z市卫建局工作人员周某)
二、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何以可能
1. 庞大人口的在地化就医需求
人口基数与地区的各项发展密切关联,前者是支撑后者的关键因素之一。乡村医疗亦在此列。乡村人口的潜在或实际就医需求是乡村医疗体系发展的重要前提。中西部多数乡村卫生院与卫生站的大部分工作是完成上级下发的规定任务,而在其他医疗服务方面处于半歇业状态。空心化的中西部乡村很难推动乡村医疗体系的发展,而在地化的乡村医疗体系也往往难以回应乡村在地人群的需求。由此,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导致中西部多数地区的乡村医疗处于停滞状态。
Z市乡村的情况则与中西部乡村相反。农业产业是Z市的支柱性产业,伴随而来的则是多数农民的在地发展和在地就业行为,众多的乡村人口将产生一定量的就医需求。在地化的医疗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农民就医成本,其中涉及治疗成本和陪护成本等。因而,基于对就医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乡村人口更偏向接受在地化的治疗。由此,乡村内部存在极强的在地化乡村医疗需求,强有力的在地化需求驱动着本地乡村医疗的发展。
2. 乡村医疗供给的双重规范
乡村医疗供给的双重规范是医疗服务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其囊括社会化规范和专业化规范。具体而言,乡村医疗供给的双重规范是对乡村医疗服务人员的个体行为和专业技术进行严格把控。
社会化规范是指乡村社会对乡村医疗体系相关人员的隐形约束。空心化程度较低的村庄社会延续了熟人社会的各类属性。而熟人社会的特有属性成为村庄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也更是内部成员行为的有力约束。乡村医疗体系中的医护人员等大多属于村庄内部成员,其在地化工作和生活等均易受到熟人社会的影响。由此,村庄内含的社会化规范对乡村医护群体的职业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
乡村医疗体系一般面临人才、技术和设备等多重缺失,而其所处地域的欠发达性又加速了人才流失。乡村医疗体系通常难以凭借自身力量扭转被动的局面,外部介入往往成为其转变的关键要素。专业化规范则是外部介入的主要内容。
专业化规范是县域内部或市县乡范围的优势方对乡村医疗的薄弱部分进行针对性培训或帮扶,由此从专业技能或专业设备等领域提升乡村医疗质量。技术培训和设备捐赠等专业化规范是外部造血式援助,其从专业领域为乡村医疗建设提供可持续性的可能。
3. 乡村医疗的制度性保障
近年来,国内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乡村医疗领域成为建设重点。多维度的制度性保障提升了乡村就医的可及性,也减轻农民就医负担,更极大改善农村居住群体的健康水平。由此,制度性医疗为乡村低成本高质量医疗体系的践行提供坚实保障。
首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国家开展面向全体人民的服务,并为此投入大量资源。在此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情况得到提升,农民健康平均水平得到增强。
其次,基本医疗中的医疗保险是乡村医疗制度的核心保障,其是推动乡村医疗高质量低成本的重要制度。医保是农民在地就医的重要推动力,高额度的在地就医报销比为农民提供了风险分担机制,其能够极大减轻农民在地就医的成本。
除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外,医疗救助制度则为农村困难群体提供就医的托底服务。医疗救治能够确保农村困难群体获得及时医疗救治,进一步减轻了农村特殊群体的医疗负担。
普惠性医疗制度和针对化的医疗制度共同构成了乡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也为农民安全编织了一张安全保障网。
三、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的影响
在庞大就医需求、双重规范约束以及制度性保障的作用下,Z市农村培育出了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体系。这种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体系不仅关系着农民及其家庭的发展,还对城乡间均衡发展和农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体系显著减轻农民负担。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体系能够为农民群体提供在地化且优质的医疗服务,避免农民外出求医的奔波,由此显著减轻农民的就医费用、交通费用和陪护费用等一系列经济成本。同时,便捷性较强的乡村医疗体系能帮助农民避免对陌生就医环境的担忧,也能为病人家人就近照顾提供便利,由此减轻就医农民及其家人的精神负担。
其次,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有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缩小城乡卫生健康水平的差距。低成本的就医服务降低了农民就医的经济门槛,而且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就医意愿。
此外,公共卫生服务的普惠性提升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和预防能力。由此,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为农民提供预防和治疗双重保障,也缩小了城乡居民在医疗服务获取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改善并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水平
最后,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服务有助于乡村发展,且为人口回流提供坚实基础。高质量的乡村医疗服务使得乡村成为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有保障的地区,由此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强力有利的后备支撑。医疗是宜业宜居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是关乎人口流动的影响要素。因此,低成本高质量乡村医疗是推动人口回流和重塑乡村活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刘鑫月(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博士生),编辑: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