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3 月 29 日发生的小米 SU7 标准版高速事故,距离小米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召开时已经过去整整 54 天了。
除了 4 月初雷军和小米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外,小米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谈论过这件事故。
至于5月15日网上流出的雷军内部讲话,严格来说也不算回应,或者小米也不会想把它当回应,因为实在太烂了。
实际上过去大部分致命的重大新能源车事故,基本都没有下文,这次小米 SU7 的事故大概率也是如此。
但看完昨晚的小米 YU7 发布会,我发现原来小米把“回应”放在发布会上了。
智驾减配背大锅
这里我们先快速回顾一下3月 29 日的小米 SU7事故。
3月29日夜间,三名年轻女性驾驶小米SU7在高速的施工路段行驶,不幸撞上路边的水泥墩导致车辆起火死亡。
虽然直到现在事故都没有定性(也可能永远不会有),但大部分媒体都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车主误判了小米SU7标准版智驾功能的边界,高估了智驾的能力。
车主会产生这样的误判,和当时车企主流的营销策略有莫大关系。
事发之前,小米正在大力宣传自家的「端到端」智驾。「端到端」(End-to-End),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技术范式,简单来说,它理论上反应更快、判断更加精准,使用场景更加广泛,同时拥有更强的规避风险能力。
此外,小米也多次宣传自己的车子已经达到了“智驾第一阵营”。
但小米没有说清楚的是,不仅「端到端」是 Pro 和 Max 版本这些搭载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双英伟达 Orin X 智驾芯片等智驾硬件的专属,而且从媒体的评测来看小米的端到端智驾本身也远没有达到“第一阵营”的水平。
那在宣传智驾时总无意“被带飞” SU7 标准版,是什么水平?
单颗 Orin芯片,算力只有 84TOPS;全车依赖纯视觉方案,只有基础的高速领航功能。哪怕在空旷的高速路上打开 NOA 功能也丝毫没有分神的宽裕,更别说是事故发生当晚昏暗的环境下了。
正是如此,才会有那么多媒体批评小米不该在能影响安全的配置上减配。
随后相关部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整顿智驾宣传,相当于从官方层面承认了过去企业在智驾领域的一系列宣传、营销是有问题的。
虽然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动作因小米而起。那在小米 YU7 发布会上,小米的回应是什么?
求生欲
在发布会结束后,不少网友都有一种感觉:这场发布会的观感比较一般, “叠甲” 太多了。
特别是作为重头戏的 YU7 ,尽管事前已经知道不发布价格、不开启小定,但看下来还是显得过于平淡了。
首先,介绍小米 Civi5 Pro 冰美式的新配色时,雷军居然专门提到“产品经理提醒不能过度营销”,感觉是真被挖孔机盖事件整怕了(希望是真怕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小米 YU7。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雷军居然在一个不发布价格、不开启小定的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小米YU7 系列的具体配置,特别是主被动安全部分。
2023小米 SU7 的技术发布会,总共三个小时,也就讲了电机、电池、大压铸、车子设计、空间、性能等参数层面的内容;介绍率先亮相的标准版和 Max 版时,只对几个关键参数一笔带过。
而在小米 YU7 里,画风就不一样了。
技术相关的参数反而是讲得比较少的,电机、电池都近乎一笔带过;反而是小米主动列出了 YU7 有三款主要型号:标准版、Pro、Max 版(有了 SU7 的前车之鉴是个人都能猜到),并且重点强调了众多涉及安全的配置都是“全系标配”。
特别是之前被诟病安全、智驾配置减配太多的标准版,在 YU7 也迎来了全面的加强。
相比 SU7 标准版,YU7 拥有了比Pro Max 更大容量的电池,标配了最新的英伟达 Thor 智驾芯片、700 TOPS 算力、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还有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
心照不宣,这几乎就是 SU7 标准版上存在的“主动安全”、“智驾能力”不足的补齐。
小米好像终于明白了,只靠纯属觉方案确实是不合时宜了,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的确可以更好地识别路况,特别是在大雾、光线不足的天气里。从硬件配置角度来看,天花板更高。
安全,绝对是 YU7 发布环节的关键词,有媒体统计,雷军总共强调了11次。
YU7有“四重制动安全机制”、“更安全的制动性能”, “50项被动安全性能开发测试”......全系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英伟达Thor-U,更清晰的摄像头等,最终的目的还是让“驾驶更安全”。
此外基本无关安全但能提升整车技术力的 800V 架构也是全系标配了。
在经历了铺天盖地的安全质疑后,在 YU7 的抢先预览发布会上小米选择打出「安全」牌作为回应。
而面对大家质疑的“减配”问题,雷军的回应是:相比上一款车,只要是和安全相关的,我们“全系标配”。
小米这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了?
请注意,虽然网上有一种观点是小米的高阶智驾(功能、硬件)是329 车祸后才决定全系标配的,结合发布会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确实更符合逻辑,但我还是觉得这些配置升级大概率在规划之初就定好的。
实际上,SU7标准版和Pro版从产品力来说,就和更早发布的同价位的竞品存在差距,决胜负的地方无非是雷军的IP和车辆的外观,2025 年 SU7 系列这套“刀法”定位已经过时了。
到了走量的SUV赛道,要和model Y竞争,肯定需要全面提高全系的产品力,至少车辆的配置要达到甚至超越同级别竞品的水平。
2025 年还有哪家新能源车企在 20万以上的车型中,没有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的能力?小鹏 15-20 万级别的新款 G6 都已经实现智驾功能的统一了。
但是,小米YU7“选择性展示”的功能里,安全相关的占比极高,就很可能受到了329 事故的影响。
不止可以参考同样作为抢先预览的 2023 年小米技术发布会,小米 SU7 Ultra 的正式发布上,也是将最后定价和具体配置捆绑到一起公布。
配置和价格的反差,能在最大限度凸显产品的性价比,刺激大家冲动消费。
现在核心配置基本都全系标配,“诚意”那么足,但没有开放小定,做给谁看?除了大家在社交平台上欢呼一声“牛 X” 之外,两个月之后再开正式发布会,这种全系标配的震撼感早已经差不多忘光了。
所以,小米选择在这时候说这些,本质是对舆论的一种回应,是喂给米粉的一颗“定心丸”。小米也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是至暗时刻,没有容错空间了。
之所以路人会觉得这场发布会的观感很差,就是因为它更像是一种面对舆论的“交作业”,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要说发布会有什么营销之外的价值,可能是这次发布会之后,小米SU7这种在“不同 SKU 中缩水主动安全配置”的做法,应该会成为绝唱,至少 20 万以上的车智驾功能全系标配会彻底成为行业共识。
客观来说,以后的消费者是有福了。只是看到小米YU7标准版这么高的配置,除非卖得非常贵,否则只有SU7 标准版车主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米车的“最后短板”
发布会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小米的确“听劝”,推出了「高阶驾驶培训」。
一直有一种论调,说“小米汽车的最大短板是车主”,现在看来雷军可能也认同。
高阶驾驶培训要价只要 1999 元,并且前 10000 名小米车主免费,价格比之前要价 9999 元的「小米汽车精英驾驶培训」便宜了不少,覆盖面也广了很多。
没办法,为了营销,为了突出“速度”、“操控”这个和友商不同的属性,还是得表现产品加速、圈速等性能向的产品细节。
但根据媒体的调研,小米的车主又刚好以 26-35 岁青中年居多,他们是最血气方刚、管不住脚的时候。
对此雷军不是没有想过对策,比如在小米汽车精英驾驶培训,但应该价格太贵(9999元), 时间又只有一天,覆盖面太窄。
那限制马力呢?早前有人把小米 SU7 Ultra 发生多起事故和它的马力太大联系到一起,小米一度想把车子的马力从 1500 匹限制到 900 匹,车主通过某些特定条件后才能解锁,但这个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一招蠢棋,以小米连夜车撤包、滑跪道歉收场。
而这个 1999 元的“小米驾校青春版”,算是相比之下更可行的办法,通过简单的赛道训练、速度控制训练、金卡纳练习,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米车车主的控车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只不过这个项目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来参与;如果有意学习驾驶技能的,本身也不太可能是乱开车的鬼火少年,实际效果尚不明确。
这项措施更像是小米的“免责声明”:我都这样了,他们还是乱开车,我能怎么样呢?
电动车时代,大马力过于廉价,如何让电车司机们控制好右脚,确实是一个所有新能源车企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司机滥用的智驾就更不用说了。
亡羊补牢
更加丰富的全系标配也好,驾驶培训也好,在出现了3月这样的恶性交通事故后,小米 YU7 的发布会,成为了小米展示求生欲的大型表演,当然这些操作对小米来说都是“不得不做”的。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社交媒体甚至是小米车主群,都可以明显感知到度发布会的讨论、热度显著低于去年的小米 SU7 发布会,甚至还不如SU7 Ultra,小米受到舆情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都大。
不过好在,小米还没到满盘皆输的时候,玄戒 O1 扛住了媒体的评测,YU7 的大爆也是板上钉钉。如果是真英雄,那还请大侠重新来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