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曾是乡村发展的难题,如今却在干着“实心事”。昔日那冷清的村落,如今焕发出新的活力。村里的干部们积极行动,整合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农业,让土地重新绽放价值。他们修缮废弃房屋,打造乡村民宿,吸引游客前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建起了乡村书屋和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在“空心村”里,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犹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为乡村的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第二届“余力扶智”心智障碍青年乡村融合集市在白沙镇井下村“放星驿站”启幕。(受访者供图)
资源有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闽侯白沙镇面临着部分村庄“空心化”的困境。如何破题?该镇坚持以“暖心党建”为引领,以“村空心暖”工作为抓手,用好组织联建、服务下沉、产业融合三招破解发展难题,为“空心村”注入红色暖流,办成“实心事”,绘就一幅党群同心、生机盎然的振兴画卷。
组织联建强核心
抱团发展破“空心”
在白沙镇,此前完成整体翻新重装的党员政治生活馆成了镇上的红色新地标。生活馆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党建工作亮点成效,通过展示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以及现场观影及VR交互等方式,将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有序融合的场景生动展现。
这一个个生动图景的背后,是白沙镇不断组织联建强核心,提升基层治理能效的努力。近年来,针对空心村党组织“散、弱、小”的问题,白沙镇通过“中心村党委”将大大小小的“红色堡垒”联结成一座“赤色城墙”。
抱团发展,要靠“双管齐下”。一面是“强心脏”,强村书记担任中心村党委书记,通过教思路、讲方法、作示范,带动联建村共同发展。另一面是“强肌体”,通过资源共享、渠道共享,各村实现了成果共享:联坑村的橄榄放进了大目溪露营地游客的后备箱,林柄村的荷花、洋石村的樱花,四季交错接档,各村的“赏花经济”更是如火如荼,常开不败。同时,各村党组织还以“乡情”为纽带,积极挖掘和充实乡贤库,成立白沙镇教育关爱协会,助力100多名家乡学子逐梦成才,也为村庄从“空心”变“实心”注入新的活力。
服务下沉暖人心
真情助困解民忧
上个月,第二届“余力扶智”心智障碍青年乡村融合集市在闽侯县白沙镇井下村“放星驿站”温情启幕,逾百名爱心人士汇聚于此,为“星星的孩子”带去春日暖阳般的关怀。
作为孤独症青年与残障人士的温馨港湾,“放星家园”已在白沙镇井下村扎根近十年。多年来,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这里汇聚了源源不断的爱心,为20名成年心智障碍人士提供服务,通过打造“放星家园、放星农场、放星驿站”三位一体模式,为智力残疾人构建完善的农业种植养殖训练基地和农疗康复基地。
群众需求在哪,服务阵地就建到哪。白沙镇聚焦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的需求,建立全链条服务响应机制。镇村干部发挥“调研队+帮帮团+联系人”的作用,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统筹资源,下沉服务,推动医疗上门、文化下乡、养老到家等多项举措。白沙卫生院医护人员定期下村开展广场义诊、入户体检;白沙镇民政服务站(社工站)为村中重症患者链接医疗物资;闽侯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团队深入山村为留守村民带去文化盛宴;镇团委为村中困境青少年申请“希望小屋”建设……一系列暖心服务,让白沙群众切实感受到“村空心暖”工作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融合筑同心
果香农富增信心
自打5月蓝莓迎来采摘期,白沙镇秋丰悦农场的火爆人气居高不下。“节假日每天都有上百人来采摘,工作日也客流不断。”农场负责人林凤钗乐得合不拢嘴。
秋丰悦农场位于白沙镇孔元村,是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体验采摘乐趣。“这个时节来采摘蓝莓,到六七月可以采青花梨和百香果,秋天来采摘柚子,冬天来采白沙的明星产品‘脐橙52号’。”林凤钗说。
为何选择在此投资?“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条件很好,更重要的是镇村干部们的服务给力!”林凤钗说,农场刚开办时,她在土地流转上碰到了一些困难。多亏村“两委”多次上门走访,耐心细致地和村民们谈心,讲解今后孔元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了解村民们的诉求,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土地才得以顺利流转。
产业振兴是“村空心暖”工作的核心引擎。白沙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摸清家底盘活资产资源库,走“农业+文化+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联坑村、坑头村、洋石村等地利用林地多、海拔高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橄榄种植产业。留守的村民基本都以种植橄榄为生,通过不断做大“果盘子”,鼓起村民“钱袋子”。
不仅如此,当地依托闽侯青橄榄科技小院,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橄榄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产业链的完善,让留守群众实现了“务农+务工”双收入。同时,通过打造橄榄品牌、建设橄榄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为农文旅融合打下基础。
从“组织散”到“人心聚”,从“民生难”到“服务暖”,从“产业弱”到“腰包鼓”,白沙镇通过持续深化“村空心暖”工作,让党建的温暖穿透“空心”的壁垒。(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程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