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地读懂算力?
创始人
2025-05-22 11:02:15
0

算力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马力。马力越大,汽车跑得越快、载得越多。算力也是如此,它决定了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完成任务的速度与能力。

比如,你让计算机计算 1000 个复杂数学题,算力强的计算机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就像一辆马力强劲的汽车能迅速到达目的地。而算力弱的计算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就像一辆动力不足的车慢吞吞地行驶。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智能应用,如手机导航、视频播放等,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通俗地说,算力就是计算机的“干活能力”,它越强,就能更快速、高效地为我们服务。


昨天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


通算、科算、智算、AI计算,听起来很厉害,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总是说不清楚?


我也曾困惑过。这些词看似高大上,但缺少一个清晰的框架,很难讲明白之间的关系;后来,我花了不少时间系统梳理,才搞清楚背后的逻辑。


如果你也在算力方面似懂非懂,刚好卡在“有点了解,又不够系统”的状态,那下面这些见解,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参加一场拼图比赛:谁先拼完一幅超复杂的拼图,谁就赢;如果你一个人拼,肯定很慢;但如果有一群人一起帮忙,分工明确,效率就会高很多。


这个故事里,拼图速度就像算力。


算力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它像一个拼图高手,面对一堆杂乱的数据碎片,算力越强,拼得越快,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


从技术角度讲,算力指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多少数据、完成多少运算,就像衡量一台机器“干活效率”的指标。它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


无论是复杂的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各种AI应用,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可以说,它是各类创新落地的基础。


但你可能不知道,算力也像拼图团队一样,有不同类型,各司其职;有人擅长识别图案,有人擅长快速定位,有人速度快但不够精准——算力世界也有类似的分工。


首先是通用算力(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Power),简称“通算”。


它像一位多面手,适合处理日常任务,比如办公、上网、看视频等,不需要太高的性能,也能轻松应对。


有了通算,再往上一层是什么?


科学算力(Scientific Computing Power),简称“科算”,它是算力界的“学霸”,专攻复杂、高精度的科研问题。


比如:科学家模拟气候变化、生物学家分析基因序列、天文学家研究星系分布和黑洞形成等,都要借助科算来完成高强度、高精度的计算任务。


还有比科算更强大的吗?当然,智能算力(Intelligent Computing Power),简称智算(ICP)。


它是干嘛的呢?


用来训练、运行AI模型,比如:让AI学会识别人脸、理解语音、翻译语言等。它的特点是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并根据不同的AI场景灵活调整策略。


虽然某些情况下会牺牲一点点精度,但速度和效率是它的强项。


最后,是AI专用算力(AI Computing Power),也就是常说的“AI计算”。它是为人工智能深度定制的算力类型,主要用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训练等任务,是推动AI发展的核心动力。


所以,你看,不同类型的算力像拼图比赛中的不同选手,各有长处,也各有局限;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算力来完成工作。



每隔一段时间,网上总会冒出一堆关于芯片、计算能力的讨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话题,总能引发这么多关注?


原因之一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了,对计算的精度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问题是,光靠“堆人”已经不够用了。


以前总觉得,只要多加几个处理器核心(相当于多找几个人拼图),速度就能更快,但在更高难度的任务面前,这种老办法已经不太管用了。


这时候,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一个老概念:摩尔定律。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观察到:大概每过两年,一块芯片上能放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倍,性能也会跟着提升。


过去几十年,这条定律几乎成了芯片行业的金科玉律;但现在,它慢慢失效了,因为靠不断缩小晶体管尺寸来提升性能这条路快走不下去了。


为什么?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晶体管越做越小,电子行为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漏电严重,开关也难控制;二,散热成了大难题。同样功耗下,单位面积发热量越来越高;这就像让更多“拼图选手”挤在一个小屋里快速工作,他们越来越热,最后,整个系统可能会崩溃。


最主要的一点还是,成本飙升。制造更精密的芯片就需要更复杂的技术、设备,投入越来越大,回报却不一定划算。


所以,面对种种挑战,工程师们没有放弃,开始探索各种创新方法来继续提升算力。


什么办法呢?


能不能把晶体管从3纳米做到2纳米,甚至1.4纳米?这就是工艺制程的持续演进。


再比如,用3D IC技术,把芯片像叠积木一样垂直堆起来,提高集成度;或者把一个大任务拆成多个模块,按需组合、灵活调配。


还有就是做专用芯片,针对特定任务专门设计架构,让算力更高效地发挥出来。


这些创新,其实都在试图绕开摩尔定律的限制。所以,现在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一说到算力,大家就爱聊芯片。


不只是因为技术本身重要,更因为,我们在寻找更聪明的策略、更高效的工具和协作方式,去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拼图比赛”。



发展强大算力,不是光靠一个芯片就能搞定的事儿,它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系统。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盖一栋高楼:要砖瓦、水泥、水电门窗、装修家电,还得有物业和社区服务,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计算机世界里,硬件就是“建筑材料”。


芯片公司提供的CPU、GPU、AI芯片,是这栋楼的“发动机”。比如海光的x86架构CPU,就像通用型发电机;飞腾、龙芯这些国产CPU,则像是我们自主可控的“核心引擎”。


而专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的AI芯片公司,就像智能家电里的“大脑”。


紫光、长江存储这类企业负责打造“数据仓库”,比如硬盘、固态硬盘等,相当于家里的衣柜和储物间,专门用来存放各种资料和文件。


网络设备商,比如华为、新华三等,他们铺的是“数据高速公路”,路由器、交换机像水电气的管道,确保信息传输又快又稳。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边缘制造商也越来越重要。他们在靠近用户的地方处理数据,减少延迟,提升体验,有点像“智能家居安装工”。


所以你可以这么理解:


服务器是大楼框架,芯片是动力系统,存储是柜子抽屉,网络设备是水电管道工,边缘设备是智能家居小哥,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否则你连灯都开不了。


有了毛坯房,下一步做什么?当然是装水电、刷墙、安门窗。这就是基础软件的工作,它是连接硬件、应用之间的桥梁。


操作系统,比如Linux、澎湃OS等就是房子的“总控开关”,没有它,电脑根本开不了机。


数据库像家里的储物空间,专门存数据,比如银行账户、医院影像资料;中间件则是“连接器”,帮助不同软件模块沟通协作;没有这些基础软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个空壳子。


问题来了:房子结构好了,水电也通了,接下来该干嘛?当然是添置家具和电器了,在计算机里,这就叫应用软件


AI开发平台(如Boostkit、MindX)、大数据工具(HDFS、Spark),还有金融交易系统、交通调度系统、医疗影像分析系统……


这些都是让系统真正“活起来”的东西。


最后,房子盖好了,人也住进去了,但要想住得舒服,还得有个好的小区环境。这就要对应到整个算力生态支持了。


什么是生态?


政府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是“小区规划图”,决定能不能盖、怎么盖、盖多高;上下游企业配合,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就像小区里的超市、快递站、健身房,一个都不能少;


工程师、程序员、算法专家,就是小区的物业管理团队,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不断探索新用途,就像搞智慧停车、智能门禁,让生活越来越方便。


所以,计算能力的强大,不只靠一颗芯片,要从砖头、水泥到小区物业,整个链条都齐活了,才能真正建起一座数字时代的大厦。




那么,在数字大厦中,算力到底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


这么说吧:


浪潮信息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发展报告(2025)》提到,到了2029年,全球计算市场的总规模会达到2000亿美元。


这里面,AI计算市场规模会达到900亿美元,年增长率是10%;而通用计算市场则是1300亿美元,年增长率是6%。


什么意思呢?


AI计算的增长速度几乎是通用计算的两倍。换句话说,未来几年,AI将成为推动整个算力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再来看看中国市场。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算力发展趋势洞察》指出,中国市场同样表现亮眼:


到2029年,通用计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17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的32% ;AI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38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的26% 。


这说明,中国不仅是全球计算市场的重要一员,还是推动AI算力发展的关键力量。


还有,AI计算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大模型、多模态应用、生成式AI这些新场景的推动下,需求增长得特别快。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算力规模已达到 369.5EFLOPS ,同比增长 26% 。可能有人不太明白,369.5EFLOPS 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计算能力”。


你可以理解为:今年,中国所有的电脑、服务器、数据中心加在一起,每秒钟能完成369.5亿亿次超级复杂的数学运算任务。


这有多快呢?


你用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去做这些任务,可能要好几天才能干完;而中国整个算力系统,一秒钟内就搞定。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一年比一年强。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建成,越来越强的AI芯片部署,中国的“计算大脑”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所以你看,算力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指标,它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产业竞争力,甚至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地位变化。


在这场“算力竞赛”中,中国已经觉醒,跑出了自己的节奏。


从一砖一瓦的硬件制造,到软件生态,我们正一步步走向全球舞台中央。也许,这场关于“谁更能算”的较量,才刚开始不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对于“4.5天制工作日”,我投... 对于“4.5 天制工作日”,我毅然投下“反对”的坚定一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下,工作效率的提升...
5A景区为什么干不过商场小火车... 5A 景区往往以其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独特魅力吸引游客,然而却干不过商场小火车。一方面,商场小火车作...
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何以稳如磐石 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何以稳如磐石 4月,当外部冲击持续加码,全球经济波动加剧时,中国4月经济数据却交出...
马斯克宣布回归→ 当地时间5月24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文称,由于X、xAI 和特斯拉正处于关键技术发布期,下周...
吃了冰箱里的瑞士卷,老人发烧不... 2024 年 12 月,一位网友表示家里老人(67岁)吃了一块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未过期的瑞士卷之后,...
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何以可... 在乡村,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何以可能?首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专家可在线为乡村患者诊断,节...
突发大利空!全球股市全线杀跌,... 周二我提示大家题材炒作过热了,小微盘股面临退潮风险,昨天成飞集成跌停、中毅达一度天地板。昨天还只是龙...
原创 若... 如果时间能倒退,我一定不会那么轻易,买下那套房子。 那是我人生第一套房,掏空积蓄、加上贷款,总共投进...
福州医生提醒:这种病菌要小心! 福州的一位医生郑重提醒大家,有一种病菌需要格外小心。这种病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避雷、打卡和疗愈,如何毁掉你的... 避雷、打卡和疗愈,看似能为旅行增添色彩,实则可能毁掉你的旅行。避雷让你时刻保持警惕,错过那些意外的惊...
揭露间谍的N副面孔 国家安全无小事,境外间谍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利用各种身份伪装和话术陷阱,精心编织骗局,从事各类危害...
第78届戛纳电影节闭幕,中国导...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4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闭幕,中国导演毕赣因执导《狂野时代》获得戛纳电影节特...
夏日榕城刮起“夜跑风” 夏日榕城,悄然刮起了一股“夜跑风”。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榕城的大街小巷便活跃起来。人们纷纷换上轻便的...
马斯克宣布回归7x24小时工作... 马斯克近日宣布回归 7x24 小时的工作状态,展现出其对事业的极致投入。他不仅将工作时间大幅提升,还...
“618”大促启幕 三大亮点引...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经济参考报》5月23日刊发记者王文博采写的文章《“618”大促启幕 三大亮...
面馆,中年男人的精神码头 在繁华的街道尽头,有一家不起眼的面馆。那是中年男人的精神码头,每天这里都承载着他的喜怒哀乐。走进面馆...
福州大规模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宣传... 福州积极开展大规模垃圾分类志愿宣传活动。志愿者们身着统一服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穿梭。他们走进社区,挨...
2025年之后:中国企业如何幸... 在 2025 年之后,中国企业要幸福起来,需多方面发力。首先,应注重创新,以技术革新引领市场,提升企...
鼓楼法院聘任11名“合适成年人... 鼓楼法院近期作出了一项重要举措,聘任了 11 名“合适成年人”。这些“合适成年人”将在未成年人司法案...
汇正财经:攻守兼备,优质龙头已... 2024 年啤酒量价承压,但韧性仍显。 1)啤酒龙头利润率仍在提升,但盈利增速边际放缓。量价拆分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