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北京报道
去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的目标。
近日,ISE倡议发起人徐敬惠在保险服务生态网络(Insurance Service Ecosystem,ISE)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保险服务的增量就是保险风险的减量。他指出,目前,社会正处于变革阶段,每个人对保险价值有重新的认识,只有理解了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保险的真正意义。
在传统认知中,保险业的核心功能是经济补偿与风险分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的事后赔付已难以满足保险客户对风险管理的深层需求。近年来,诸多险企探索将保险服务链条延伸至风险识别、预警、防控等全生命周期,推动保险业从“被动理赔”向“主动管理”转型。
在财产险领域,原中国银保监会在2023年1月就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各公司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责任保险以及车险、农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货运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中,要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健康保险领域也已树立风险减量概念。随着健康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健康保障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推进搭建“产品+服务”生态体系,探索健康保险领域的风险减量。
据了解,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及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对保险客户或医疗服务客户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从而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
目前国内多家保险机构都在进行相关探索,有的通过搭建覆盖广、合作深入的外部医院网络,有的自建医院,有的和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评估、预约挂号等初级服务基础上,还聚焦特定疾病领域,整合核心医疗资源,为客户开展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