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这位科学家的相关信息呀,比如他的研究领域、之前的经历等,没有这些内容我很难准确地进行描述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自然系列 (ID:nature-portfolio),作者:Rachel Fieldhouse,题图来自:AI生成
美国知名化学家Charles Lieber曾被判未向美国联邦特工披露与中国的科研关系,现已全职加入一所中国大学。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SIGS)发布的一份新闻稿指出,4月28日,Lieber正式成为该院的全职教授。该院由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在2001年共同建立。
Lieber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他还将在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担任研究员。
Lieber告诉《自然》,他想做“惠及全人类”的研究,包括走在学术前沿,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发展。他说,“我们决定去别的地方,是因为我在美国已经无法完成这个目标。”
坠落
Lieber在2020年1月被捕,后被指控在接受中国研究经费方面向美国政府作出了不实陈述。2012至2017年,Lieber因武汉理工大学(WUT)的工作接受了约20万美元,这些经费被指未向美国国内收入署(IRS)披露。
Lieber在2021年12月被判有罪,后因六项罪名被处以两年的监督释放,包括向联邦特工做出不实陈述,纳税申报有误,未披露中国的银行账户等。他被要求支付5万美元罚款,并向IRS支付3.4万美元。
Lieber是美国司法部根据现已撤销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进行审判的第一批高知名度研究人员。美国政府表示,这项2018年启动的计划,原意是为了扫除美国实验室和企业中的间谍行动。但该行动对中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也产生了寒蝉效应。Lieber被捕时是哈佛大学的化学系主任,遭逮捕后不久就被要求休带薪行政假,后于2023年3月退休。
更大的背景
“这显然是第二次机会。”悉尼科技大学关注中国创新的科学政策研究员Marina Zhang说。聘请Lieber的决定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一次战略行动,她说,“聘用Lieber不是在包容过去的错误,而是在全球科研变幻中把握吸纳世界级专家的机遇。”
Zhang表示,Lieber的聘任也是一个信号,说明中国正在主动吸引外国科研工作者,并将“自己定位为背井离乡科学人才的庇护所”。美国科研人员面对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而中国正通过提供经费、自主性和稳定性,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她说。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表示,Lieber的聘任将促进国内外研究团队间的跨学科深度合作,支持学生发展,并推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的进步。
上海复旦大学的公共政策研究员唐莉表示,全球对高水平科学家的争夺不仅限于中国。比如,她指出“选择欧洲科研”(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行动就在美国冻结研究经费的情况下诞生的。“尽管个人任命可能会吸引眼球,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放到全球科学人员流动的大背景中去看待。”
原文以‘Second chance’:convicted US chemist Charles Lieber moves to Chinese university标题发表在2025年5月7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