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得利被指向中国卖米背后,折射出日本的深层焦虑
创始人
2025-05-14 14:01:55
0

宜得利被指卖米背后,折射出日本的深层焦虑。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米作为日本的重要农产品,其销售情况关乎农业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宜得利此举或许是日本试图在农业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应对国内农业困境和国际竞争压力。这反映出日本对自身农业体系的不自信,以及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敏感和不安。同时,也显示出日本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想坚守传统,又要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矛盾心态,这种焦虑将持续影响日本农业的未来走向。


最近,日本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针对家居巨头宜得利(Nitori)的激烈争论。一段视频在X平台上疯传,称宜得利将北海道产的优质大米“七星”(Nanatsuboshi)出口到中国,而日本国内却正面临大米价格高涨、供应短缺的“米荒”危机。


视频中,一位医生与安全保障分析师义愤填膺地表示:“日本产的大米难道不应该先给日本人吃吗?出口到中国导致国内缺米、价格暴涨,最后只能吃陈年储备米,这合理吗?”这段视频迅速点燃了日本网民的情绪,批评声浪铺天盖地:“宜得利不可原谅!”“卖国企业!”“再也不买宜得利的东西了!”一时间,宜得利被推上风口浪尖,仿佛成了日本“米荒”的罪魁祸首。


宜得利被日本网友骂惨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宜得利是否真如网民所说,在日本米价高涨的当下还在向中国大量出口大米?这场风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让我们从宜得利的“被骂事件”入手,深入剖析日本米价高涨的现状,探究这场“米荒”风波的根源,以及它对日本社会和农业的深远影响。


宜得利“卖米”风波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一段在X平台上广泛传播的视频,视频内容引用了《日本经济新闻》2021年11月的一篇报道,称宜得利与北海道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Hokuren)合作,利用空闲集装箱从小樽港向中国出口约60吨北海道产“七星”大米。报道当时是为了展示宜得利在物流领域的创新,以及日本农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尝试。然而,这篇四年前的文章在2025年的背景下被重新翻出,结合当下日本国内大米短缺、价格飙升的现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愤怒。


几年前的旧账都被翻出来带节奏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宜得利迅速做出回应,澄清道:“我们确实在2022年1月与Hokuren合作出口过大米,但此后没有任何大米出口的记录。”这一回应试图平息争议,但网民的情绪显然没有轻易消退。毕竟,日本民众正身处物价高涨的困境,大米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的核心,其价格和供应问题触动了每个人的神经。


一位全国性报纸的经济记者评论道:“即使宜得利的出口量不足以直接影响国内米价,但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关于‘向国外卖米’的消息都会引发强烈反感。民众的情绪已经从理性讨论转向了‘为什么不把米留给日本人’的愤怒。”


宜得利的遭遇并非孤例。在信息传播极快的网络时代,类似的事件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炎上”(网络暴力)。但这场风波的背后,远不止宜得利是否出口大米那么简单。它折射出日本社会对“米荒”问题的深层焦虑,以及农业、政策和消费者之间的复杂矛盾。


日本“米荒”与米价高涨的现状


2024年以来,日本多地爆发了严重的“米荒”。超市货架上的大米被一抢而空,部分商店甚至贴出“一户限购一袋”的告示。据日本总务省2024年8月23日的数据,日本7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其中大米价格涨幅高达18%,创下20年来最大涨幅。到2025年5月,超市大米的平均价格已攀升至5公斤4233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创下历史新高。


米价水涨船高(*超市大米零售价格)


“米荒”不仅让普通消费者感到生活压力倍增,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日本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令和大米骚动”,甚至与1993年的大米危机相提并论。当时,由于异常天气导致水稻减产,日本不得不大量进口外国大米,引发了民众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如今,虽然情况不完全相同,但米价高涨和供应短缺的现实依然让日本民众心生不安。


那么,这场“米荒”到底因何而起?表面上看,异常天气、种植结构调整和游客需求增加等因素推高了米价。例如,2023年和2024年的高温天气导致水稻产量下降,部分地区收成减少了两成。同时,随着日本旅游业的复苏,游客对日本料理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加剧了大米供应的紧张。然而,这些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隐藏在日本农业的结构性困境和政策失衡之中。


日本农民的“时薪10日元”窘境


要理解“米荒”的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日本的农业现状。2025年3月30日,一场名为“令和的百姓一揆”的大规模农民示威活动在日本全国展开。参与者包括稻米农民、蔬菜种植户和酪农,他们走上街头,驾驶拖拉机游行,抗议异常气候、肥料和燃料价格高涨,以及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据报道,日本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收入在2021年和2022年仅为1万日元,若按每年1000小时的劳动时间计算,相当于“时薪10日元”(约合人民币0.5元)。即使2023年有所改善,平均时薪也仅为97円。


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农业从业者为何如此贫困?答案在于日本农业的结构性问题。首先,日本农业高度零散化,平均每户农家的耕地面积仅为2公顷,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大规模农场。这种小规模经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抵御市场波动和气候风险。其次,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65岁以上的农业从业者占比已高达60%,而年轻人的加入意愿极低。



农业老龄化蚕食着日本(*基干农业从业者数)


更令人无奈的是,日本的农业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困境。为了保护国内农业,日本长期实施高关税和补贴政策,限制外国大米的进口,同时通过“减反政策”(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控制大米产量,以维持米价稳定。然而,这一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里导致了耕地荒废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近年来,随着“减反政策”的逐步放宽,政府鼓励农民种植饲料用稻米或出口用大米,但这并未显著改善农民的收入。相反,市场供需失衡和通货膨胀进一步推高了米价,而农民却未能从中受益。


减反政策带来的冲击几十年都无法消退(*大米生产量)


一位名叫藤松泰通的稻米农民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周围的田地变成了荒地,甚至有人免费送出价值百万日元的农机。去年我的收成减少了两成,今年可能更糟。”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日本农业的普遍现状。农民的收入微薄,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而消费者却不得不面对高昂的米价。这一切,构成了日本“米荒”危机的深层背景。


粮食安全与民族情绪


回到宜得利事件,为什么一段四年前的旧闻能在2025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不仅是因为米价高涨让民众情绪敏感,更反映了日本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深层焦虑。大米在日本文化中不仅是主食,更象征着自给自足和民族认同。1993年的大米危机曾让日本民众对进口大米充满抵触情绪,如今“米荒”再现,任何关于“日本大米流向国外”的消息都可能被放大为“卖国”行为。


宜得利被指控向中国出口大米,恰好触碰了这一敏感神经。X平台上的帖子充斥着对宜得利的谴责,有人甚至将宜得利贴上“亲中”“卖国”的标签。日本媒体习惯将各种问题归咎于中国,这种套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这种倾向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像病毒一样蔓延到了普通网民的言论中。


流量至上的时代,激进的言论才有生存空间


这场风波暴露了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在一些网民看来,中国不仅是经济竞争对手,还被视为日本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这种情绪在“米荒”背景下被放大,导致宜得利成为众矢之的。然而,从经济角度看,宜得利当年的出口尝试是日本政府推动大米出口战略的一部分。早在2017年,安倍政府便启动了“稻米海外市场扩大战略项目”(KKP),旨在消化国内过剩的大米库存,降低储备成本。宜得利的出口行为正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而非单纯的商业决策。


“米荒”启示: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宜得利事件虽然是一场由误解引发的风波,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日本农业和社会问题的窗口。当前,日本的“米荒”危机不仅是供需失衡的结果,更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投放储备米或指责个别企业远远不够,深层次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日本需要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通过土地整合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小规模农家的依赖。然而,这需要克服政治阻力,因为小规模农家是重要的“票仓”,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触及这一敏感领域。其次,应鼓励年轻人进入农业,通过技术培训和补贴政策吸引新生力量。此外,政府需要在保护国内农业和开放市场之间找到平衡。完全依赖保护主义可能导致农业竞争力下降,而适度开放则有助于刺激创新和效率。


对中国而言,日本的“米荒”也提供了一些启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通过科技兴农和农村改革显著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大米产量常年供大于求。但日本的经验提醒我们,农业的老龄化、气候变化和政策失衡可能成为潜在风险。未来,中国需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从“炎上”到理性思考


宜得利被指控向中国出口大米的风波,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基于过时信息的误会。但这场风波的意义远超事件本身。它揭示了日本社会在“米荒”背景下的焦虑与不安,也暴露了农业结构性问题的冰山一角。大米作为日本文化的核心,其价格和供应的波动不仅关乎民生,更触及了民族认同和粮食安全的深层神经。


在这场风波中,宜得利或许是无辜的“背锅侠”,但它也提醒我们,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往往夹杂着情绪和偏见。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场风波中学会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与其将愤怒倾泻于一家企业,不如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策问题。毕竟,解决“米荒”需要的不是网络上的口诛笔伐,而是得靠日本政府、农民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日本的“米荒”危机仍在继续,宜得利的风波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愿这场风波能成为改革的契机,让日本的农业和粮食体系迎来新的转机。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大米的风波,更是一堂关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生动课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内首家破产的5A景区游客爆满... 近日,一些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游玩洛阳龙潭大峡谷的经历,并称这是国内第一个倒闭的5A级景区,有...
微软将在全球裁员6000人,目... 当地时间5月13日,科技巨头微软表示,将在所有级别、团队和地区裁员3%,影响约6000人。微软发言人...
突然!价格跌了!福州永辉、朴朴... 突然!价格跌了!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福州的零售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永辉超市和朴朴超市更是成为...
特斯拉Robotaxi截止日期... 特斯拉的 Robotaxi 项目如今面临着紧迫的局面,截止日期逐渐临近,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那至关重要...
意念操控iPhone,大脑将成... 在未来的科技领域,意念操控 iPhone 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想象一下,你的大脑将成为全新的输...
认知断层、结构错位、职业失配,... 在当今时代,认知断层、结构错位与职业失配现象日益凸显。人们的认知水平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差距...
这位遭美国起诉的科学家选择加入... 请你提供具体的这位科学家的相关信息呀,比如他的研究领域、之前的经历等,没有这些内容我很难准确地进行描...
宜得利被指向中国卖米背后,折射... 宜得利被指卖米背后,折射出日本的深层焦虑。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市场份额逐渐被压...
江西两兄弟,干出 3000 亿 寒武纪市值破 3200 亿,硬科技投资超级回报。 过去十年,哪些硬科技项目带给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 ...
主打“含科量”,年内三大交易所...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披露,全球最大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
花旗下调金价预期,足金饰品降至... 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受中美关税谈判超预期影响,国际金价迅速走低。5月12日,伦敦现货黄金价格跌至32...
雷军要圆文创梦!铜师傅港股冲刺... 文 | 《BUG》栏目 张奥 近日,铜文创工艺第一品牌——铜师傅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这是一个被雷...
宗申动力:5月13日融资买入1... 证券之星消息,5月13日,宗申动力(001696)融资买入1.29亿元,融资偿还1.81亿元,融资净...
京东物流2025年首季收入46... 观点网讯:5月13日,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财务信息。 数据显示...
这家公司靠“验人”,估值20亿... 请你提供具体的公司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信息我没法准确创作呢。比如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服务对象、“...
在美国吃得安全?你根本不知道自... 在美国,人们常以为吃得安全,但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看似安全可靠,可背后却隐...
国台办:80年前,台湾重归中国...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14日针对赖清德有关言论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中国作为亚...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5月14日在我... 5月14日,中国海警1306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中国海警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
中国至越南河内国际道路运输线路... 5月14日10点40分,随着发车指令声响,搭载着电子元器件、新鲜蔬菜、百货的运输车队从广西南宁、云南...
离开大厂,创业三个月来的一些思... 离开大厂后开始创业已有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我经历了诸多思考。在大厂时,流程规范虽让工作高效,却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