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们常以为吃得安全,但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看似安全可靠,可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未知。从源头来看,农药残留、转基因成分等问题屡见不鲜,消费者难以确切知晓所购食品是否经过这些处理。加工环节中,添加剂的使用也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很多时候消费者只是被动接受。而且,食品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也可能存在卫生隐患,比如细菌滋生等。种种情况导致,美国人看似在享受丰富的饮食,实则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吃什么,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出发来美国前,我在准备海运一些美国比较贵或者难以买到食品时,有移民北卡多年的朋友说了一句:
“好不容易到了美国,还把国内不安全的食品带过来,不如把空间腾出来放点自己喜欢的衣服。”
时隔一年再看这句话,对,也不对。
对,在于国内不安全的食品甚多,确实没必要带;
不对,在于美国不安全的食品只多不少,带也白带。
美国的食品业,远不止华人常吐槽的“甜得发齁”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可以说,我在美国这一年,就是对美国食品彻底“祛魅”的一年。
很多中国人刚来美国时会惊叹:杂货店里商品无数,世界各地都源源不断向这里供货;货架巨大而整洁,包装上信息详尽,甚至连一块饼干的“碳足迹”都有注明——这让人想当然地认为,美国食品是“干净的”“科学的”“可以放心吃的”。
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把美国的食品监管视作现代文明的样板——制度健全、透明可信,科学替人们筛掉了所有隐患。
其实,在美国生活得比较久的人,心里多少知道一些真相:这里的食品未必真的那么“干净”。虽然人们并不具体地知道背后原因,且由于政治人物及利益集团的介入,真相反倒变得不那么确信了。
美国主流媒体上,最近一篇由健康专栏作家Julia Belluz写的这篇文章,标题直白:《肯尼迪这次是对的》("Kennedy Is Right About the Chemicals in Our Food")的专栏文章,尽可能客观地告诉了我们一部分事实。
美国拥有全球最高的肥胖率,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三高、儿童性早熟等疾病,这背后,是隐蔽而系统性的健康崩坏。
美国食品工业的目标不是“填饱肚子”,而是“刺激消费”:色素让食物看起来更诱人;香精掩盖低质量原料;甜味剂虽然零卡,却可能扰乱胰岛素调节。甚至有些防腐剂,被发现可能干扰细胞发育和代谢通路。
有人说,“美国人不是吃得太多,是吃得被过多设计”。一顿看似无害的早餐麦片,背后可能是一套成瘾机制的高明陷阱。
争议人物难得被主流媒体肯定
提起小罗伯特·F·肯尼迪(RFK Jr.),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反疫苗、阴谋论者、伪科学代言人。这位现任联邦卫生部长、环保律师、肯尼迪家族的“异类分子”,平日里炮轰美国疾控中心、制药公司和科技巨头,几乎被定性为公共卫生的搅局者,甚至被《纽约时报》讽刺为“制造恐慌的高手”。
就在今天,《纽约时报》竟然为这个“阴谋论者”破例给了一个角落,也算是间接承认了一个事实。
最近,这位饱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向FDA和美国农业部发出呼吁,要求FDA和农业部在18个月内逐步淘汰9种化学物质——包括红3号、BHA、TBHQ等——全部是基于石油的合成食品色素,这些添加剂在欧盟早已被禁止,美国仍允许广泛使用。
他警告称:“一种表面的正常掩盖了慢性疾病的陨石般崛起,我们不能再忽视它。”
肯尼迪认为,食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是美国肥胖率和其他慢性病激增的背后原因。这一次,连一向和他针锋相对的主流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不无道理,甚至现实比他说的更严重。
美国食品监管的荒诞现实
表面上,美国的食品监管制度严谨专业,实际隐藏着一套令人匪夷所思的漏洞机制。
据专家统计,美国食品供应链中至少有10000种化学物质被添加到食品中,从香精、乳化剂、农药、防腐剂到食品包装材料中“渗透”出的化学成分。这些添加剂广泛存在于如今构成美国人大部分热量来源的高度加工食品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约有1000种添加剂连FDA都搞不清楚具体成分是什么。
这怎么可能?
答案是,美国有一套名为“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即“一般认为安全”)的制度,允许企业自己请所谓“专家”判断某种添加剂是否安全,然后绕过FDA,直接投入使用。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自评、自批、自用”,甚至不需要通知FDA。
这就像考试由自己出题、自己判分、自己盖章认证。所以肯尼迪宣布他正在努力关闭这个GRAS监管漏洞。
不仅如此,FDA评估添加剂的方法也严重落后。他们努力认真地在实验室或动物研究中寻找可能导致癌症、基因突变或器官损伤的证据,却忽略了(或者故意忽略?)现实中人们每天同时摄入数百种、上千种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或累积作用。
研究这个领域十余年的专家Maricel Maffini直言:“FDA卡在几十年前的科学认知上,根据在许多情况下已经不相关的科学原则做决定。”简而言之,那些标着“合格”的添加剂,可能并不像官方声称的那样安全。
肯尼迪不是科学家,但他这次挑中的,是监管体系本身的问题。
甜死你,不违法:一场食品实验
“把一个中国人拍扁,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
这句话曾是中国食品安全至暗时期的缩影,令人愤怒、充满讽刺,让国人无比焦虑。那些年,从地沟油到假奶粉,“吃”成了不信任的代名词。
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仅仅关于中国的黑色笑话,而是一个关于整个工业食品时代的残酷真相。
美国人不一定会被毒死,但可能会被甜死、香死、色死。有些添加剂虽然不会直接致癌,却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健康。
罗克菲勒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Amy Shyer和Alan Rodrigues就在研究FDA认定为“安全”的阿斯巴甜如何影响细胞组织结构的形成过程。他们发现,添加到细胞培养中的阿斯巴甜改变了细胞集体形成结构的方式——这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监管机构目前未关注的多种方式损害我们的健康。
前FDA和农业部高级官员Jerold Mande指出,食用色素还可能通过让食物看起来更有吸引力,间接损害健康,导致过度饮食,引发肥胖,继而增加患多种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肯尼迪列出了一张“优先淘汰名单”——18个月内逐步禁用9种添加剂,包括红3号、溴化植物油、BHA、TBHQ等。这些东西在欧盟早就被禁止,但在美国依然合法。
他也不主张一刀切,而是要求FDA和农业部建立新的评估机制,不再只靠GRAS,需引入长期叠加效应的风险模型。
有人说他动机复杂,但Julia Belluz提醒:“与其骂他是阴谋论者,不如反问自己,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吃了什么吗?”
当肯尼迪推动用天然色素替代合成染料时(上周FDA批准了三种来自天然来源的新色素添加剂),专家Maffini提醒说:科学家对天然染料在高度加工食品中的健康影响也知之甚少,不能确定它们就是更好的选择。认为它们更安全只是一种基于“诉诸自然谬误”的假设。
在国内,我们对“食品安全”警觉多年,虽远未根除问题,也算有所改善。来美国后,一些人以为找到了“干净世界”。
事实可能正相反。美国的问题,不是地沟油那样的明面污染,而是监管制度默许下的“合法毒素”常态化。
美国人绝对不用担心吃坏肚子,但他们吃下去的东西,正在慢慢破坏他们的代谢系统、激素水平,乃至儿童的发育节律。
不是阴谋,而是人们太习惯相信包装和制度了。
要申明的是,这不是一场“中美对比”的比赛,它更像是一场全球性的食品实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实验对象。
真正的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我觉得它安全”,而是“我知道它是什么”。
作为政客,肯尼迪最近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他与食品行业之间只有一个“谅解”,表示将逐步淘汰他关注的食品染料。后续报道显示,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公司承诺这样做。正如Belluz所说:“与食品行业的握手协议永远不够。”
作为个人,我们如此渺小无力,只能通过说“不”来保护自己被一个无比庞大的系统所伤害。
几年前在国内,我就学会了看包装成分表;来到美国,我更是但凡拿起一件商品,先转到Ingredient这一项去看。
生存技能之一,先看长短,成分表太长,马上放下;有GMO,马上放下;有人工色素,马上放下;有植物油,马上放下……
生存技能之二,是学会识别“伪健康”的词语:比如“无糖”(可能是阿斯巴甜或其他代糖),比如“全谷物”(糖和油脂常常居高不下),比如“天然香料”(它的成分并不需要披露,可能是几十种合成物的集合)。这些词的本意没错,但在高度工业化的加工过程中,它们早已和“健康”脱钩。
在这个标榜“信息透明”的国家,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其实是一种伪透明:你看到的成分,都是“允许写出来的”;看不见的风险,将是日复一日的伤害。
和在国内一样,我每一次逛商店的时间变长了,买的东西却少了——有时候儿子等待不耐烦,在旁边一个劲儿翻白眼。
每个周末,当我在Costco或Sam's Club看到一车车五颜六色的大包装超加工食品被人们推向结账台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尤其是非裔和低收入家庭,把这些价格便宜、添加剂丰富的“快乐食品”装进购物车——那不仅是饮食偏好,更是结构性健康风险的缩影。
在中国,经历了那么多食品安全风波后,我们至少知道自己要小心什么;而在美国,很多人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吃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