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对个人意味着诸多重要方面。它帮助我们理解资源的稀缺性,让我们懂得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最优选择,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从日常的消费决策,如购买哪种商品能获得最大性价比,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考虑不同职业的收益与风险,经济学都发挥着作用。它能让我们明白市场机制如何运作,懂得如何利用市场信息来提升自己的经济状况。例如,通过分析供求关系,我们可以在投资理财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盲目跟风,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经济目标和提升生活质量。
当西方经济学派源流简表展开呈现在我眼前时,让我内心十分震撼,其流派的发展脉络、经济学家们的成就、贡献、理论观点都是宝贵财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回过头来看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团体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性资源使用的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指导如何以理性的态度选择与分配资源的社会科学。其对象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揭示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经济现象。
本文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其在面对经济社会中遇到困难时所作出的经济行为,从而能更好地生存与生活。
一、贫困与饥荒的根源
人类从呱呱坠地起,一感到饥饿就会寻找食物来果腹,上天有好生之德,从古至今,只要个体不懒惰、愿意付出劳动,便能获得回报,无论是金钱的回报还是食物的回报也好,都能维持生计。但是总有人饥饿、贫困,总有些地方发生饥荒,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在有效避免之前,我们需先理解饥饿、饥荒、贫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些最严重的饥荒正是在人均粮食供给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
饥饿不仅仅依赖于食物的供给,而且还依赖于食物的分配。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贫困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识别穷人的方法,二是把穷人所构成的集合的特征进行加总,已形成贫困总体映像的方法。阿马蒂亚·森认为,饥荒不仅仅是粮食短缺的问题,更是权力缺失的结果。同时,理解贫困的关键不在于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而是要关注贫困背后的真正原因。他指出,消除贫困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免于饥饿”,而这需要三重保障:政治上的产权保护体系、经济上的充分竞争市场秩序和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传统体系的保护与缓冲作用。
一个人支配粮食的能力,或者他支配任何他希望获得或拥有的东西的能力,都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关系。为了避免饥饿,一个人要有食物的所有权,以及对食物交换权利的提升。权利的提升决定着他能拥有什么,在交换中能够提供和获得什么,社会会免费提供什么。
二、个体的需求、消费与分工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总需求是决定就业和产出的关键因素。他指出,只有通过刺激总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复苏。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个体以及个体组成的家庭的有效需求来源于消费,消费则受消费倾向所影响,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如果我们取消工资单位的改变,那么消费倾向也许就会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将使消费倾向产生变化,利率与财政政策的重大改动也都可能改变消费倾向,但除此之外,其他对消费倾向有影响的客观因素,虽然不可忽视,但在通常情况下,或许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重要性。消费倾向还受建立准备金等八种主观因素影响。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写到,消费理论的家庭生产函数分析是一种颇有说服力的分析工具,它全面地对称地考虑对家庭行为的许多限制,在解释观察到的行为时加强了对收入和价格变化的依赖,并相应地减少了对兴趣或偏好上的差异的依赖,由于这些改变带来种种另外的行为预测而并不需要理论研究者侥幸的创造或刻意的理论发明,所以,这些改变是值得向往的。通过贬低曾有损于理论分析有效性的偏好的地位,新的分析使经济学的选择理论的适用性扩展到非市场领域,因而在家庭的行为的许多方面的分析中更能尽情地发挥作用。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唯一对象。为了更好地消费和推动经济发展,个体与家庭开始分工合作,参与就业。亚当·斯密指出,人们对劳动生产力进行改良,在指导劳动和应用劳动时用上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就是分工的结果。这种分工,曾经引出许多利益的,原来不是任何人类智慧的结果。分工引起了一般的富裕,但引起分工的并不是任何预料和想求一般富裕的人类智慧。那对于人性中某种确定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是必然的但极其缓慢、极其逐渐的结果。
《社会分工论》提到,分工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而且也为社会确定了结构特性,维持了社会的平衡。本质而言,社会凝聚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只有在分工能够确保社会统一的情况下,所有其他事物才能从社会中产生出来。因此,人们在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了劳动分工,分工即要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便产生了社会规范。涂尔干还指出,经济生活必须受到规定,必须提出它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扰乱经济生活的冲突才能得到遏制,个体才不至于生活在道德真空之中。
三、参与市场的运行
个体要在经济活动中获得剩余生产物,积累财富,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的运行当中。首先是自由市场。科斯指出,市场是方便交换而存在的制度,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开展交易活动的成本,在一个假设交易成本不存在的经济学理论中,市场是不执行任何职能的,因此,通过分析个体在森林边缘用坚果交换苹果或其他富有幻想的例子来发展交换理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而自由市场是商品可以自由生产、自由交换,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市场。
在《论自由》中,作者在论述个人自由时强调只要个人的行为只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与别人没有太多联系,个人就无需为社会负责。对于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应对社会负责,并且社会觉得为了自身安全,必须予以某种惩处,则行事者还应受到社会舆论或法律的惩罚。因此,自由是相对的,作为自由贸易的个体,如果损害别人利益,那么自由市场将会遇到危机,甚至遭遇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这样的失灵情况。
其次是货币政策。斯蒂格利茨指出自由市场需要政府监管,同时也需要政府在研究、技术、基础设施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中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需要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国防、警察、消防保障以及其他各种基本的公共服务,竭尽所能防止市场危机,个体则需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在生产研究、技术等方面争取政府投入的资金。
接着是重商主义。《国富论》写到,国家的财富一是由金银构成,二是由贸易差额输入金银。这两个原则既经确立,那就无怪政治经济学的职志,在于尽量减少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之输入,尽量增加国内产业的生产物之输出,即富国的二大机关——限制输入与奖励输出,是重商主义所倡导的。因此,个体可在富国的过程中输出自己的生产物,获取金银。
然后是储蓄与投资。个体获取金银后可用来储蓄或投资,大家可能都会认为储蓄就是收入减去消费开支,但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伦》中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总结果,投资量是雇主投资行为的总结果,二者相等,因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具有双重性质,就社会全体而言,收入中超过消费的部分(即我们所说的储蓄),必然与资本设备的价值增益(即我们所说的投资者)相同。事实上,储蓄是一个余数,投资决策与消费决策二者共同决定了收入。如果投资决策获得了实现,那么不是消费遭到削减,就是收入获得增大,二者必有一个会发生。
最后是决策分析。市场充满着商机和危机,个体要想在市场中分一杯羹,那么决策分析至关重要。在《同意的计算》中指出个人在预期成本估计中出现种种问题时,个人在能够准确地估计某种集体选择规则将强加给外部成本之前,必须对这些规则本身将如何运用有所了解。其中决策规则分析离不开简单多数原则。在分析中,决策规则的选择需权衡成本。一致同意规则虽能最大程度降低外部成本,却因决策过程繁琐,决策成本极高。同时,书中还探讨了互投赞成票等现象对决策结果的影响,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决策效率,实现部分群体间的利益协调。
在《决策过程》中林德布洛姆强调一方面可采用渐进决策模式,因为渐进决策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另一方面决策分析要尽量利用:1.通用的工具,如文字、计量、分解;2.意识形态;3.战略或诀窍,如满足、下一个机会、反馈、可补救性、连续性、瓶颈口、渐进主义;4.战略的意义等进行分析。
四、结语
经济学并非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深刻映照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鲜活学问。个体从贫困与饥荒的根源探寻,到自身需求、消费与分工合作,再到市场运行中个体的多元抉择,每一个环节都揭示着经济规律与个体命运的紧密交织。个体在经济浪潮中,既是规则的适应者,也是秩序的塑造者。
通过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借鉴与实践,个体能够更理性地面对资源分配与选择难题,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更优决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进,个体与经济学的互动将持续深化,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提高个体幸福水平的强大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作者:走南闯北的社长
上一篇:撒花!泉州新获一中国地标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