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内容呀,没有相关内容我没法准确写出你需要的 200 字描述呢。比如是关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情境等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编辑:西维,责编:罗文
大家好,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栏目
在本期Weekly,你可以看到:
▨信息量越大,好感度越低?
▨说话打手势,交流更高效。
▨记不住路,可能是因为吃太多糖。
▨焦虑或许是抑郁的前兆。
01、怎么越了解,好感度越低?
直觉上,我们和一个人相处得越久,越了解,就应该越喜欢ta。
199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仅仅是接触某个人就会使我们对其的喜爱增加,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哈佛商学院Michael I.Norton等学者的调查也支持这种解释——81%的在线约会网站会员在选择约会对象时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人,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度会随着了解深入而增加。
但在另一项研究中,参与者会随机得到某个人的「简历」,这份「简历」中只有4-10条关于此人的特质信息,有趣的是,参与者知道的特质越多,他们就越不喜欢这个人。
即使这些特质总体上是积极的,参与者也还是更喜欢较短的「简历」,这意味着可能了解越少,好感度越高。
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相似性在信息量和好感度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理想状态下,当「简历」与参与者对自我的特质描述相似时,信息量增加的确能提升好感度,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信息量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似程度骤降,这使得信息量与好感度之间呈现负相关。
对在线约会数据的分析也发现,约会双方在见面后,好感度和相似性感知水平都有了显著下降。平均而言,对约会对象的了解程度从约会前的50%增加到约会后的60%,而他们的喜爱程度从70%下降到50%。
《网恋情书》
研究者表示,存在一种差异信息的联级效应:早期的差异信息会显著影响人们对后续信息的差异性判断,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是「我和他不一样」,那么更多的信息几乎不会带来好结果。
正是因为这种机制,我们在约会中很快就能区分出我们不喜欢的,以及那些我们希望了解更多的人。
人们自然地认为别人与自己相似,但是对陌生人的了解越多,双方品味和观点之间存在的分歧就越大,人们意识到的差异就越大,就越不喜欢。
那「越了解越喜欢」就必然是一种错觉吗?
当然不是。
尽管差异和分歧会影响好感度,我们仍然继续尝试结识新朋友或者发展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因为在相处中平滑的相似性并非最高追求,驱使我们的是乐观和建立有意义联系的希望。
正是这种希望让我们记住了那些随着更深层次了解而产生的牢固纽带,而不是仅仅因为缺少相似性就被排除在外的大多数。
《恋爱铃》
02、说话打手势,社交更高效
众所周知,只要把意大利人的手绑起来他们就不会说话了。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边说话边打手势在传递信息方面可能真的有点东西。
研究过程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研究所的学者创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向参与者提问的虚拟形象。
例如,参与者会被问道:「你几岁学会的打字?」
当说到「打字」时,虚拟形象会随机做出手部动作,可能是敲击键盘的「打字」动作,也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动作,比如闹挠挠掌心。
结果表明,参与者在看到有意义的手势时,对目标词的预测准确率为23%,而随机手势则为7%,而且即使预测错误,有意义的手势也能使提升答案与目标词的语义相似性。
通过对参与者脑电活动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有意义的手势显著降低了大脑处理信息的时间(这一过程大多以毫秒为单位),当看到手势时,人们就已经进入了处理语言信息的预期准备阶段(也就是预测阶段),同时,手势也简化了语义整合的过程。
《实验中使用的虚拟形象》
研究者认为,使用有意义的象征性手势有助于人们在对话中更快获得更准确的回应,而这反映出人类在交流过程中的多模态性质,即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而是从各种渠道进行信息传递。
文章的第一作者Marlijn ter Bekke认为,该研究对人工智能(包括虚拟形象和类人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如果我们希望人工智能代理能够被轻易理解,并以类似人类的方式交流,那么它们不仅应该通过语言,还应该通过有意义的手势进行交流。」
《老友记》
03、记不住路,可能是吃了太多糖
高脂肪高糖饮食(high fat and high sugar,HFHS)不仅让人变胖,而且还会损伤认知功能。
在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探索了HFHS饮食与第一人称空间导航能力之间的关系。空间导航能力指人们学习并记住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路径的能力,这个能力常用于描述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海马体的健康水平。
研究团队招募了55名年龄在18至38岁之间的大学生,每位参与者都完成了关于他们在日常饮食中糖分和脂肪摄入量的调查问卷,并测量了了他们的体重指数(BMI)。
随后,参与者需要完成一项迷宫探险任务,他们需要在熟悉「藏宝地图」后根据记忆中的地标和路径找到「宝藏」所在的位置。
结果表明,那些饮食中脂肪和糖含量较低的人更准确地完成了寻宝任务。
《老友记》
具体来说,HFHS饮食降低了人们对地图的学习能力,使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次数才能记住地图,在测试阶段,HFHS组的空间记忆精度比对照组更低。
不那么糟的信息是,这种记忆能力的降低仅限于空间几何信息,并不包括一般性记忆,比如物体识别。
过多摄入精制糖和饱和脂肪会增加肥胖、代谢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的风险。已有研究也证明,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加速中年和老年人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
这项研究首次表明了饮食对成年早期的大脑健康同样重要,即使在这个时期认知功能通常是完整,尚未衰老的。
04、焦虑或许是抑郁的前兆
如果焦虑得不到解决,它往往不会消失,而会转变为抑郁,这是一种安静的崩溃。
开始于担忧、压力和过度思考的焦虑最终转变为疲惫、麻木和悲伤。无论是9岁、19岁还是49岁,未得到控制的焦虑会在悄无声息中消耗希望。
统计数据上,社交焦虑障碍的抑郁障碍的终身共病率在20%到70%之间,社交恐惧障碍可能导致重度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5.7倍,惊恐障碍与抑郁障碍的共病率为50%,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共病率为43%。
心理学家Jeffrey Bernstein在多年的工作中观察到了这种转变发生的过程。
焦虑使大脑保持活跃,过度思考,寻找威胁,并不断假设最坏的情况,这既消耗精神也消耗体力。
当这种紧张持续存在时,往往会让人筋疲力尽,此时,抑郁就会介入,它几乎像是身体情绪的紧急制动器。因此焦虑和抑郁经常联系在一起——焦虑耗尽能量,抑郁使系统彻底关闭。
糟糕的是,许多人的生活常常通过焦虑来驱动,直到这种负担变得无法承受。
Jeffrey Bernstein认为这种转变往往有以下特征:
▨行为变化,一个曾经焦虑的人变得疏离、冷淡,这表明他可能正在经历情感枯竭;
▨快乐或兴趣的丧失,曾经带来乐趣的事情逐渐消失;
▨情感淡漠,经常哭泣,麻木,毫不在乎;
▨社交退缩,孤立——尤其是从社交焦虑转变而来的孤立,是一个危险信号;
阻止焦虑向抑郁转变的重点,在于及早发现并提供支持:
▨不要轻视焦虑,不要用「我没事」或者「压力有点大」来搪塞;
▨注意情绪变化,情绪变化更加隐晦,但往往先于行为变化;
▨及早行动,即使事情看起来、感觉起来「没那么糟」,也有必要引起重视;
▨学习如何应对和管理自己的压力、担忧;
焦虑会让一切都变得非常困难,但它并不一定发展到抑郁的程度,关注和支持足以带来有效的改变。
《春潮》
本期的weekly就到这里,希望你又收获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我们下期再见
这个栏目致力于为广大的泛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前沿、专业、有趣的心理学研究解读,并时不时搜集一些「如何把日子过好」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