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的下一个十年,将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在经济领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带动城市经济持续攀升,百姓生活更加富足。交通方面,立体交通网络愈发完善,高铁、高速纵横交错,宜宾将与世界紧密相连,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也将迎来巨变,旧貌换新颜,打造出更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断优化,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保障。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行,宜宾的独特魅力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引领着这座城市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黑马宜宾,突然刹车。
2025年一季度,宜宾GDP实际增速仅为4.0%,不仅远低于绵阳的7.2%和德阳的7.5%,更首次跌破全省5.5%的平均线。
相比去年同期8.2%的增速,这座曾经的高增长城市更是陡然失速,创下非疫情期最低纪录。
昔日的“优等生”地位正受到有力冲击,“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局面已然形成。
十年前,宜宾几乎凭一己之力改写了四川经济格局。从2015年到2024年,GDP从1525.9亿元跃升至4005.76亿元,一举成为四川第三城。
这种增长速度,在全国地级市中都堪称教科书级的“弯道超车”。
然而,辉煌是否已成过去?这是战略性调整,还是根本性危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宜宾的“下一个十年”在哪里?
一
要理解宜宾当前的增长放缓,需先回顾十年前的转型起点。
2015年的宜宾,是一座被“一黑一白”禁锢的城市。
白酒产业独大,占据工业利润总额五成以上。煤炭产业日渐式微,资源枯竭的警钟已敲响。
除了五粮液、天原、丝丽雅这“老三件”,宜宾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现代产业名片。
关键时刻,两大历史机遇同时出现:
一是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铺开,制造业升级成为国家意志;
二是东部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浪潮加速涌动,成本压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寻找新家园。
宜宾市委、市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在2016年提出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明确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行的发展路径。
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基因移植手术,就此展开。
当其他城市还在争抢头部企业时,宜宾却瞄准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方向——二三线手机品牌。
这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选择:朵唯、苏格、康佳……没有一家是行业巨头,甚至有些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但宜宾看中的,恰恰是这些企业所具备的特质:
它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成型的生产线,是真正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引进成本相对较低,不会给财政有限的宜宾带来过重负担;
这些企业专注于制造业本身,不像一些互联网企业那样追求快速扩张和资本游戏。
2016至2017年,宜宾市出台专项政策,成立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规划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园,通过与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等合作,成功将这些企业及其完整产线引入宜宾。
这一步看似普通,实则关键——宜宾通过这些企业,完成了对现代制造业基因的第一次植入。
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更关键的是,宜宾培育出一支现代制造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
这支队伍,成为宜宾下一步产业升级的关键筹码。
2019年,震动产业界的消息传来:宁德时代与宜宾签约30GWh动力电池项目。
为何全球巨头选择这座西南小城?
三大优势集中体现:水电资源带来的低电价,0.3元的度电成本,仅为宁德时代溧阳工厂的一半;智能终端产业培育的技术工人,可直接为新能源产业所用;宜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宁德时代落地如同“头雁”,引领整个产业链向宜宾集聚。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一条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迅速成型。
签约产能不断扩大,已达235GWh。宜宾工业经济真正起飞。
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15%以上、全省90%以上。
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继白酒后的第二个千亿产业。宜宾获得“动力电池之都”新名片。
十年转型,宜宾从资源型城市变身现代产业新城。GDP排名升至全省第3,超越德阳传统工业强市。
宜宾走出一条独特的三线城市产业升级路径:“麻雀战术”培育基础,“头雁效应”带动集群。
然而,当成功模式初显成效,增长放缓信号已现。
二
宜宾经济为何突然“刹车”?数据拆解揭示了多重挑战的叠加。
工业是首当其冲需要审视的领域。 2025年一季度,宜宾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不仅低于四川省7.2%的平均水平 ,也明显落后于绵阳市的11.7% 和德阳市的14.0% 。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9%,制造业增长6.3%,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仅为1.6%。制造业作为工业主体,其6.3%的增速是影响整体工业表现的关键。
更进一步看,宜宾工业的传统压舱石——白酒产业遭遇增长天花板。一季度增加值仅增长3.3%。
五粮液这一龙头企业的成长曲线也在渐缓: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2.58%,降至2024年的7.09%,再到2025年一季度的6.05%。
这看似小小的下滑,却影响深远。要知道,2024年白酒产业约占宜宾GDP的23%。这个巨人脚步一慢,全城经济立刻感受到震动。
消费升级、年轻群体偏好转变、渠道库存压力……白酒行业面临的挑战从未如此之多。宜宾正急于寻找白酒产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表现亮眼却难挑大梁。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增长55.1%,晶硅光伏增长37.5%,动力电池增长20.0%。
“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额同比暴增34倍,展现出惊人爆发力。
然而,高增长率背后是较小的基数。这些新兴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体量和对整体经济的拉动力,尚不足以完全弥补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的影响。
这正是宜宾面临的结构性难题:老动能减速,新动能尚未成熟,交替期的阵痛不可避免。
注:部分增长数据未在资料中明确,以“/”表示。传统产业增长情况可参考工业用电量等间接指标。
宜宾经济的另一大隐忧是投资活力的减弱。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3%,远低于四川省4.0%的平均水平。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成为拖累整体投资的主要因素。这一下滑不仅影响建筑业,更波及全产业链。
工业投资仅保持微弱增长(1-2月仅0.9%),与四川全省18.1%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宜宾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可能正在减弱。
值得关注的是,宜宾一季度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7%,位居全省第一。这显示出工业活动依然活跃,或许预示着未来投资活力的潜在回升。
宜宾经济放缓,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内部看,产业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居民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成本上升等经营压力。
外部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对宜宾新兴的外向型产业构成挑战;国家政策层面的房地产调控、金融去杠杆等举措,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地方发展。
这一切,都表明宜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
过去十年靠“产业移植”取得的成功,能否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持续?如何在“老树开新花”与“新树长成林”之间找到平衡?
这是宜宾面对“下一个十年”必须回答的核心命题。
三
表面看,宜宾遭遇增长瓶颈。但深挖会发现,这座城市十年转型累积了三大隐形资产,如同地下根系,正为未来蓄力。
一是人力资源。30万熟练产业工人构成宜宾最宝贵的资源禀赋。他们形成典型的“滚雪球效应”—从智能终端到动力电池,技能不断升级,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创造更多就业,再吸引更多工人。这支队伍是宜宾产业向上跃迁的人力基石。
二是电价洼地。水电资源带来的0.3元度电成本,仅为东部沿海一半。对动力电池、光伏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这是决定性竞争优势。随碳中和目标推进,此优势将更加凸显,成为吸引高科技产业的长期磁力。
三是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为原材料和产品提供低成本水运通道。2019年开通的成贵高铁,结束了无高铁历史,将宜宾与成渝、西南乃至东南沿海紧密相连。这种多式联运优势,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承载力。
更关键是宜宾押下了一张王牌——“合肥式大学城”赌注。
2016年前,宜宾高校匮乏。短短七年间,一座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拔地而起。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名校纷纷入驻,成为省内的教育新高地。
这一战略意义非凡。首批大学毕业生已走出校门,为宜宾注入创新基因。从“产业工人”到“工程师红利”的跨越正在发生,为宜宾从“制造”向“智造”奠定智力支撑。
合肥的路径值得借鉴。一座曾经普通的工业城市,因中科大入驻,蜕变为创新高地,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领跑全国。宜宾大学城埋下的种子,将是“下一个十年”最强劲引擎。
基于这些底牌,宜宾正加速从“产业移植”向“内生创新”转型,未来十年,蕴藏着诸多关键增长机遇:
一是深化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依托动力电池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整合晶硅光伏、新型储能、氢能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打造从材料、零部件、系统集成到应用服务的完整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争取在全球新能源价值链中占据核心环节。
二是拓展数字经济应用蓝海。在已有的智能终端制造和信息技术服务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数据标注与处理等高附加值数字服务,并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是发挥人工智能的倍增效应。将通用人工智能辅助产业作为赋能引擎,推动AI技术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培育传统产业中的“新星”。在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兴增长点。
五是抢占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高地。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产业,吸引相关领域的投资和技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区。
六是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深度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在产业链协同、市场共享、要素流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宜宾的下一个十年,大学城是催化剂,三大隐形资产是基础。尽管当前数据放缓,中长期增长动能依然充沛。
一位产业观察家道破天机:
宜宾不是断崖,而是换挡。第一个十年打基础,接下来将筑高峰。调整期正是检验发展韧性的关键窗口。
注:部分产值或增长数据未在资料中明确,以“/”表示。
四
宜宾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故事。它是中国产业变革的微观镜像。
从一个白酒煤炭依赖的西南小城,到跃居四川第三的现代产业高地。宜宾的十年蝶变,写下了一座中国三线城市自我重塑的教科书。
这种转型路径的普遍意义在于,它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三阶段发展模型:
第一阶段:产业移植。从“麻雀战术”引入中小企业产线,到“头雁效应”吸引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基因的外部注入。不求规模最大,但求结构完整;不求品牌最响,但求技术踏实。
第二阶段:生态培育。通过产业工人培养、基础设施升级、大学城建设等系统工程,构建从物质到人才的全方位支撑体系。物质基础有产线设备,人才基础有技工与工程师,制度基础有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第三阶段:创新裂变。当量变积累到临界点,迎来质变突破。产业链从“嫁接”走向“生根”,创新从“引进消化”走向“自主研发”,一座城市的产业命运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
宜宾的样本价值,在于它验证了非省会城市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它既不同于省会城市依靠行政资源的发展模式,也不同于经济特区依靠特殊政策的发展方式。它的成功更具可复制性——靠的是敏锐把握产业转移契机,系统构建竞争优势。
这对中国数百个寻求转型的地级市而言,宜宾模式提供了可贵启示:发展不必受限于资源禀赋,不必执着于历史路径,有战略有方法,三线城市能重塑命运,野百合也有春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宜宾能否走得更远?能否突破当前增长瓶颈,实现从“制造高地”到“创新高地”的再次跃升?能否成为“西南版合肥”?
答案仍在书写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雨前产经观察,作者: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