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熊嘉楠 每经编辑|叶峰
2024年,对于重庆啤酒而言,恐怕是特殊的一年。受极端天气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公司营收净利实现了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双降”。
2024年重庆啤酒营收约为146.45亿元,相比上年同期下滑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1.15亿元,同比下滑16.61%。
5月8日,重庆啤酒业绩说明会首次放到了嘉士伯全球旗舰工厂之一——嘉士伯佛山三水生产基地(以下简称“佛山工厂”),近百位投资者不仅线下参会,还实地参观了这个“海绵工厂”。会前,重庆啤酒总裁李志刚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
重庆啤酒业绩说明会现场(来源:每经记者 熊嘉楠 摄)
而无论面对投资者,还是媒体记者,李志刚都没有回避“业绩下降”“本土品牌产品销量下滑”等话题。
针对餐饮渠道受阻,公司将更加积极转向非现饮渠道,通过现有渠道高端化产品投放、深化与即时零售渠道合作等,加码非现饮渠道的高端产品组合,大力推动更适合零售渠道的拉罐包装产品。2025年,公司将调整销售和营销支出,计划向“更具吸引力的”非现饮渠道倾斜。
针对去年面临的市场库存问题,李志刚也表示,公司去年年底已经基本完成去库存动作。
投资者近距离感受工厂生产
第一次将业绩说明会开进“旗舰工厂”
立夏节气的佛山,翻涌着典型的岭南“脾性”。炽热的阳光,很可能转眼就被卷积云搅碎成灰白雨幕。但那股湿热劲儿,却不会散去。走进佛山工厂,明显感受到微风中的丝丝凉意。
嘉士伯佛山生产基地(来源:每经记者 熊嘉楠 摄)
佛山工厂占地250亩,一期项目去年8月建成投产,年产能达50万千升,包括2条4.8万瓶小时的瓶装线、1条9万罐/小时的拉罐线和1条90桶/小时的桶装线。
工作人员介绍说,从生产能力来说,工厂可生产嘉士伯旗下所有品牌的产品。目前主要生产的包括嘉士伯、乐堡、1664、乌苏等产品,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范围。
而作为嘉士伯集团全球旗舰酒厂之一,佛山工厂在智能制造、绿色生产和ESG治理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比如,通过收集和处理雨水,用于厂区绿化、车间清洁及非接触产品的生产环节,有效降低整体水耗,因此成为了嘉士伯集团全球首个“海绵酒厂”;而所有生产车间均配备由屋顶太阳能板供电的空调,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啤酒行业首个空调酒厂。
对于这次业绩说明会直接开进工厂,虽然有些出乎意外,但也让投资者们感到很是新奇。参观的投资者纷纷感慨,近距离参观能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的发展,这种方式比枯燥的财报数据更生动和直接。
本土品牌业绩微降:主要源于极端天气和餐饮渠道受阻
去年12月已基本完成去库存动作
重庆啤酒一直以来依托“本地品牌+国际品牌”的品牌组合,本地品牌包括乌苏、重庆、山城、西夏、大理、风花雪月、京A等,国际品牌则有嘉士伯、乐堡、1664、布鲁克林、夏日纷等。
重庆啤酒本地品牌的发展,一直颇受市场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注意到,从2024年产品表现情况来看,无论是在生产量、销售量,还是营收上,重庆啤酒的国际品牌产品增长情况均好于本地品牌。
数据显示,2024年本地品牌产量、销量略降,国际品牌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增长约10%、4.41%。
营收方面,本地品牌以接近89亿元撑起公司“半壁江山”,同比下滑超3%;国际品牌营收约53亿元,同比微增。而毛利率上,本地品牌与国际品牌虽然分别微增和微降,但幅度均非常小,几乎可以算作持平。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提出了相关问题。对此,李志刚认为是当前餐饮渠道承压所导致。“我们的产品结构整体来看,70%的产量来自于本地品牌,而本地品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则是强势市场的餐饮渠道。2024年当餐饮渠道承压,本地品牌也因此受到影响。国际品牌则因为基数较低,可塑性也会更强。”
重庆啤酒总裁 李志刚(公司供图)
为此,重庆啤酒在今年一季度正在加快产品创新,6个品牌推出新品和新包装且多为本地品牌,包括“乌苏啤酒天山原酿”“重庆精酿全麦啤酒1L”,以及京A的“轻盈马赛克”“好事橙双”“桃紫幺幺”等多个限定产品,满足不同渠道的消费需求。
李志刚还谈到,去年本地品牌销量下滑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下半年去库存的拖累,大家都面临这个挑战。2024年因为有奥运会、欧洲杯等赛事加持,市场预期比较高。李志刚坦言,“大家在预判旺季的时候都是比较积极的,在市场内的库存会相对高一些”,但在面对外部环境、特别是上半年的极端天气因素,确实带来了比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李志刚透露,去库存动作在去年12月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公司产品市场库存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所以我们期待今年夏天市场会更旺。”
而从一季报来看,市场似乎有所向好。公司实现啤酒销量88.35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43.55亿元,同比均略有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4.73亿元,同比增长接近5%。
“非现饮”渠道带动罐装化提升8个百分点
2025营销支出将向非现饮渠道倾斜
本土品牌销量下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行业整体在餐饮渠道承压。那何为解决之道?
“当某一些场景受压,我们转向另外的场景,相对来讲还算是成功。”李志刚口中的“另外的场景”便是非现饮渠道。“由于现饮渠道(餐厅、夜场、酒吧、KTV等)持续承压,我们正更积极地转向非现饮渠道(超市、便利店、电商、即时零售等)。”
这方面,各大啤酒厂商可以说是竞相布局。比如美团旗下歪马送酒与华润雪花啤酒达成合作,雪花啤酒在该平台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70%;青岛啤酒推进新鲜直送业务布局。记者注意到,多家啤酒企业不约而同地在最新披露的财报中提到了对非现饮渠道的布局。
自去年开始,重啤就积极做出了调整,加速开拓非现饮渠道提升罐化率。包括加码非现饮渠道的高端产品组合,并大力推动更适合零售渠道的拉罐包装产品。
“我们很早便将高端产品转向非现饮。”李志刚透露,公司拉罐产品(拉罐主要在非现饮渠道销售,瓶装主要在现饮渠道销售)的去年收入增速呈双位数增长态势,“非现饮渠道能够让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中去享用我们更好的啤酒。”而在非现饮渠道的带动下,公司罐化率从2019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26%。
有投资者提问:未来三年公司对于非现饮和现饮市场分别如何规划?李志刚回应称,“在强势市场我们渠道分布相对稳定,大城市市场我们也会具体拓展。”
在强势市场,提升高端产品增长,推进啤酒以外产品多元化,例如推出乌苏白啤、果酒等产品。目前,这些区域在现饮和非现饮的渠道覆盖都非常好。未来的市场营销重点在于利用现有渠道和人员,带动“更多的高端产品”给到消费者,包括新推出的饮料产品等。
针对大城市市场,计划以国际品牌为主、本地品牌为辅等市场拓展,将国际品牌和本地品牌差异化组合。“毕竟(重庆啤酒)密度没那么高,所以更多是通过新零售,比如美团等O2O平台去做非现饮渠道的覆盖。在这些(新零售)渠道,我们相对来说做得比较成功,市场份额也相对高一点。”李志刚说。
从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来看,重啤现饮和非现饮的销量占比分别约为44%和56%,非现饮占比为历年最高。李志刚还透露,2025年公司也将调整销售和营销支出,计划向“更具吸引力的”非现饮渠道倾斜。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下一篇:“青春夜校”解锁青年新“夜”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