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供应链第一股”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亚通”,证券代码:002183)领取了一份罚单。叠加业绩连年下滑、管理漏洞百出,不禁让人感慨供应链龙头怡亚通“跌落神坛”。
管理漏洞频现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以下简称“深圳证监局”)出具的《深圳证监局关于对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2025〕49号)、《深圳证监局关于对周国辉、莫京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25〕50号)显示:
1、公司治理不规范:2021年至2023年,怡亚通个别重大事项未按规定制作重大事项进程备忘录;部分内幕信息知情人未对内幕信息档案进行确认,反映出公司在三会运作、内幕知情人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2、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业务在货物出库当日确认收入,与披露的收入确认政策不一致;2022年未及时确认部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022年至2023年,将属于房地产行业子公司的预计销售住宅错误列报为在建工程。
3、信息披露不规范:2021年,向股东借款事项未按要求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也未及时对外披露。2021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公告的部分战略合作协议后续未实际开展业务,但未及时披露进展情况,未保持信息披露的持续性。
净利润下滑严重
2024年年报显示,怡亚通营业收入776.16亿元,同比下降17.80%;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24.92%。而若将时间线拉长来看,自2021年归母净利润达到5.06亿元的高峰后,怡亚通便开始了逐年下滑的趋势,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49.44%、44.95%。
作为传统核心业务的供应链业务,2024年实现营收688.68亿元,同比下降20.89%。其中,分销和营销业务下滑明显,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79亿元,收入同比下滑20.43%。
令人担忧的是,核心业务萎缩的同时,新兴业务却难以撑起大梁。
2024年年报显示,怡亚通AI算力产业供应链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27.30%;半导体存储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48.93%。
尽管怡亚通公司近年来瞄准大消费、AI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业务,但尚未能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短期内无法有效支撑公司的业绩增长。
酿酒业务折戟
公开资料显示,怡亚通2013年通过名酒分销切入白酒赛道,2018年凭借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代理创下近百亿销售额,但自2020年起其白酒业务营收连年下滑,2020至2023年,整体营收从63.71亿元降至33.02亿元。2024 年,怡亚通则闭口不提在白酒业务方面具体销售额。
怡亚通的分销网络虽能短期冲量,但缺乏消费者认知和品牌忠诚度,一旦行业调整,贴牌酒难敌名酒品牌的市场虹吸效应。
资金债务压力大
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怡亚通资产负债率高达81.87%,同比增长1.36%,短期偿债缺口显著。
此外,2025年2月,怡亚通因与汕尾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被诉,涉案金额高达8.82亿元。如果败诉,这对于2024年全年净利润仅为1.06亿元的怡亚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清扬君点评:
怡亚通多年来战略布局不可谓不宏大,但受制于沉重的资金债务压力和缺乏决策战略眼光,多个业务闭环始终未能真正形成。比如,怡亚通并购的广西怡亚通大泽深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10年10倍增长做到25亿,而名臣健康用品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上市时,营收也不过6.42亿元,倘若怡亚通能像京东一样及早推进业务分拆,例如将化妆品板块独立上市,或许既能缓解资金压力,又可明确战略方向。可惜时机已逝。
当前怡亚通正面临业绩持续下滑、管理效能不足等系统性挑战。在白酒业务遇阻后,公司虽积极布局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但截至2025年这些新业务仍难以抵消传统主业颓势。怡亚通目前倡导的“供应链+产业链+孵化器”转型模式,其实已经是“战略漂移”,不能说不对,但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