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一句话就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掉很多年的声誉
71岁的董明珠,曾以强势管理和实干作风获得广泛敬仰,却因一场股东大会上的发言,再度将自己推到了舆论漩涡的中心,一句“我们从不用海归派”,不仅炸响了企业用人观念的警钟,也让整个社会重新审视“海归”在中国的发展环境。
那么董明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论?海归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又是怎么样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董明珠言论再掀风波,一场关于“海归”的时代争论
事情发生在4月22日,格力电器集团临时举办股东大会,董明珠再次连任公司董事长,这原本是一件平稳推进的企业事务,外界也未有过多关注,可在现场交流中,当有人提及格力在用人方面的标准时,董明珠先是提到企业重视年轻化思维,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
这番话听上去合情合理,可随即她话锋一转,说出:我们从不用海归派,紧接着还加上一句更具争议的话: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此言一出,现场有人笑了,也有人鼓掌,或许他们觉得这位铁娘子语出惊人,直率坦诚。
但很快,这番话在网上激起了千层浪,社交媒体上舆论爆炸,海归群体感到被“冤枉”,被污名化,而公众也为这是否意味着企业内部的“身份歧视”展开热议,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句话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热议?
首先,董明珠的身份并非普通人,她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人物,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她说的话,很可能影响其他企业的招聘观念和社会舆论,其次她将“海归”与“间谍”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标签化。
在没有具体证据的前提下,用一个模糊的指控去概括整个群体,极易误导公众,甚至激起社会恐慌和群体对立,更关键的是,这种说法与国家长期以来的引才政策形成对立,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源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推出“千人计划”“海外英才”等一系列项目。
这一系列的举措正是希望通过海外经验,技术带动国内发展。董明珠的一句“我们不用海归”,仿佛在告诉这些回国者:你们不被欢迎,这显然是对国家战略的误读,可以说,这句话不仅戳中了人才引进的痛点,也引爆了公众对用人观念,企业责任乃至社会价值观的集体讨论。
官媒怒批,名嘴发声,这次董明珠惹了谁?
随着言论的不断发酵,公众的舆论逐渐发展成社会事件,率先发声的是《新京报》,文章中明确指出,董明珠的表态不仅“违背常识”,还可能对海归群体造成污名化,文章认为,一个企业的用人标准可以多元,但不能建立在“身份歧视”的基础上,尤其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用“间谍”这样的词语制造恐慌和误解。
媒体批判的背后是对应该社会基本共识的维护,不论出身,背景,留学经历,每个人都应该在同一起跑线被看待,而将一群人贴上标签,显然与这个共识背道而驰。
随后,《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也在其社交平台发文,措辞更加严厉,他指出,董明珠的发言已经违反了《就业促进法》中禁止用人单位对特定身份群体实施歧视的原则,他认为,作为公众人物,董明珠不仅代表自己,更肩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胡锡进在文章中写到:不能因为防范极端情况就把整个集体一棒子打死,他还表示,董明珠这些年来一直以强势,高效著称,公众普遍认同她对中国制造业的贡献,但恰恰因为她的地位,她的发言分量更重,影响力更广,因此更应该谨言慎行。
胡锡进并没有全盘否定董明珠的人格和管理风格,而是指出,在涉及公众利益,国家政策导向等敏感问题时,企业家不应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还要有大局意识和舆论判断力,而舆论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个更深层的社会矛盾。
有一部分人对“洋学历”、“海外背景”怀有警惕甚至敌意,而另一部分人则推崇国际化、全球视野,这场风波,不过是这两种立场在现实中一次激烈碰撞。
海归的价值不能被一句话否定
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海归这个群体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钱学森,邓稼先,到今天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高管,无不是在海外深造之后选择回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钱学森,当年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带领中国实现了导弹和火箭技术的重大突破,邓稼先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参与我国核武器研发,被称为“两弹一星”的无名英雄,如果没有这些“海归”的努力,中国的发展很难如此迅速。
在如今的时代,许多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带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投入到互联网,医疗,制造等前沿的科研领域,他们中有不少人放弃高薪岗位,只为能在祖国的领土上大展拳脚。
当然,我们也应承认,任何群体中都有不尽人意的个例,但不能因个别现象就全盘否定整个群体,更不能通过言语制造偏见和对立,说到底,人才不分“海归”还是“土著”,关键是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鼓励多元、包容差异的环境,而不是划出阵营,彼此对立,作为一位商界领军人物,董明珠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她更应该意识到,她的话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不容小觑。
时代在进步,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强大的企业,更是有远见和胸怀的企业家,希望董明珠这次“翻车”事件,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言论的分寸,决定着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的高度。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