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凯恩斯,就要说市场机制的缺陷,如果市场机制是完美的,就不会有凯恩斯的“挖坑理论”了。
市场机制真正胜于计划经济的,是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经济引导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的计划是人治,一个人制订所有人的计划,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什么是天算?天算古人称之为“自化”,君无为而民自化,道就是天算。市场经济是所有市场主体自己定计划,无数个不确定的计划,却构成了确定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的天算。
张维迎批评办公室精英,缺乏对知识性的认知。
其实,知识再丰富也定义不了一亿七千万的中国市场主体的确定性的计划,最终,会遭遇到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反噬,楼市是最经典的例证,政令如山,也阻止不了量价齐跌。
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可怕的周期性。
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后来波及到全世界的很多西方国家。这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滞后了;踏雪无痕,在供求关系的多空无缝转换中,无形之手要等待趋势形成才能发出信号,这就是问题,周期性不可避免。
于是,约翰·凯恩斯在1936年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既然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那就要建立起“看得见的手”;这只看得见的手说的是国家干预。这非常符合中国办公室精英的口味,中国从古到今,都是盐铁论,计划经济是盐铁论的极致。
现在当然不能搞计划经济了,这一点刘鹤在达沃斯国际论坛上说的很清楚:中国根本不会搞什么计划经济。
为什么?因为再回到前三十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不管意识形态的评价是什么,等于关死了全球化的大门,计划经济无法融入任何国际性贸易组织。
凯恩斯看得见的手能干什么?
挖坑。
雇国企5000万人挖坑,再雇他们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不仅仅是就业,生产性的需求也产生了,要有工具、材料、设施、交通,如此带动了市场需求与居民收入,从而构成了一个从生产到消费新的平衡点,危机结束了。
这就是所谓的“挖坑理论”。
显然,这是一种短期的非常手段。
也就是说,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出来做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凯恩斯的理论也的确使西方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
后来一位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又根据这个“挖坑理论”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也称之为“破窗谬论”。
他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当然,中国是主动的、合法的砸玻璃的“小孩”,政策现在推动的以旧换新,就是在砸玻璃,好不好都要换,从砸玻璃升级到了砸设备,砸楼。
相信瓜众们会有一种疑惑,这就是与哈耶克齐名的经济学?
这里有一个误区,挖坑理论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内在驱动还是哈耶克说的充分竞争市场中的创新驱动,一个创新就是一个时代;挖坑理论是应对危机的手段,不具有原理性。危机过去了,是没有理由把钱用于挖了填,填了又挖的从原点到原点的经济循环中。供求再平衡,完全可以把挖坑的钱用于前沿的科技产业,去赚全世界的钱。
那么,凯恩斯的“挖坑理论”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吗?
不可以。
因为我们已经挖了十几年的坑,效率递弱,政策性干预失灵了,我们把手段当原理了,于是有了今天的不能再挖坑,又不得不挖坑的困局。结果是债务快速叠加,不得不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无力再刺激经济,尤其不能再将大把的钱花在低效的国企。
经济还有解吗?
方法很多,都是纸上谈兵。
比如:将行政性管理开支下调60%,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节支下来的钱提升全民共享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从量级上完全可以实行免费医疗了,老百姓也敢于和愿意与能够消费了,银行137万亿的个人存款会激活,经济也一定会向好,这难道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吗,当然是,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