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1
从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邓婵玉,到近期多部剧集——《锦月如歌》中周也饰演的禾晏、《一笑随歌》中李沁饰演的付一笑、《青川入梦》中郭晓婷饰演的墨青川……女将军角色在2025年迎来井喷,被观众戏称为“女将军元年”。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发现,这些角色多是披着铠甲的“恋爱脑”,战场厮杀沦为儿女情长的背景板,将军应有的铁血本色,在古偶套路中不断消解。
说到底,内娱不缺“女将军”的人设,缺的是真正立得住的巾帼英雄。从创作动机、演员储备到市场生态,几乎没有一个环节,能真正撑起“女将军”应有的重量。
披甲恋爱:
被吞噬的将军本色
制作方对“女将军”题材的追逐,本质是功利大于诚意。
近年来古偶市场竞争激烈,仙侠虐恋反复沿用“三生三世”套路,宅斗宫斗也难脱“争风吃醋”的框架,观众早已产生审美疲劳。此时,女将军题材因自带“权谋+战场”的宏大叙事外壳,被制作方视为实现题材差异化的捷径。
然而,这种“创新”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所谓的“古偶+女将军”模式,并未真正打破以男性为主导的叙事逻辑。将军身份沦为招揽观众的幌子,专业性被严重削弱,最终导致多数角色仍被困在“恋爱脑”的牢笼中。
观察这类作品不难发现,女主角披上铠甲看似威风,却在与男主角的对手戏中失去张力:战场上本可独当一面,却总在关键时刻等待男性角色“英雄救美”;本该运筹帷幄,却会因与男主角的些许误会乱了方寸;甚至家族荣辱、家国大义,最终也需让位于两人的情感纠葛。
这些角色,本质上仍是“女强外衣下的男强女弱”,换汤不换药地复刻传统恋爱模式,缺乏将军应有的风骨。
比如《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邓婵玉,自幼在军旅环境中成长,本是性格刚烈、武艺高强,却仍难逃与姬发的情感纠葛。就连许多人看好的禾晏也未能摆脱古偶的工业糖精。相比之下,付一笑和墨青川的女将军形象反倒更为正常。但作为古偶,又少了些让人“嗑生嗑死”的情感动力。
回望经典,早年间的穆桂英在战场上是令敌人胆寒的统帅,与杨宗保的感情建立在并肩作战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依附;《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手握十万铁骑,心系家国百姓,与梅长苏的情谊是藏于心底的默契与担当,从未因爱情放弃责任。
即便在古偶作品中,楚乔、叶昭、袁今夏等角色,也在感情线之外守住了“专业性”:楚乔为奴隶解放而战,叶昭为边关安宁而拼。这些角色之所以被观众铭记,并非因“披甲恋爱”,而是因为真正塑造出了令人信服的“将军”形象。
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女将军有感情线,而是为了突出感情线而牺牲角色逻辑的本末倒置。
然而,当前制作方普遍不愿花费精力刻画战场的残酷、朝堂的复杂,也不愿展现女性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艰辛历程。他们仅将“将军”作为酷炫标签贴在女主角身上,继续沿用安全的恋爱套路——既想以“女性力量”为噱头吸引关注,又不愿放弃古偶的恋爱核心。
当女性角色的魅力始终与“感情”绑定,鲜少有人思考,她们也可以为“守护一方百姓”“实现自我价值”而拿起武器。缺乏合适的叙事支撑,再亮眼的女将军人设,也只是无法开花的假种子。
生态断层:
“花旦”当道,“女将”难寻
内娱难以产出经典女将军角色,演员生态的严重断层是另一重要原因。
过去十年,古偶剧成为造星主力。这条流水线生产顶流女演员的标准清晰且单一:需具备足够的CP感,能与男演员产生化学反应;外形需精致柔美,符合“古偶女主”的审美期待;还要擅长演绎情感戏,哭戏需有感染力,甜宠戏需甜度适宜。
在这样的标准下,市场源源不断输出擅长哭戏与甜宠的“花旦”型演员。
杨紫、白鹿凭借仙侠虐恋剧圈粉,以情感爆发戏见长;赵露思、虞书欣以甜宠剧起家,“软萌可爱”成为鲜明标签。这些演员在舒适区表现亮眼,但若要饰演女将军,则难免力不从心。未经力量训练的身材难以撑起铠甲的厚重,习惯情感戏的表演模式,在诠释战场戏、权谋戏时也往往气场不足。
在内娱,能真正驾驭女将军的演员类型少之又少。
然而并非完全没有合适人选:李沁外形自带清冷英气,在《一笑随歌》中饰演的付一笑身姿挺拔,射箭时尤为坚毅;郭晓婷在《青川入梦》中抓住了女将军杀伐果断、不拖泥带水的特质,眼神中的韧劲十分有说服力;张雅钦、范帅琦等年轻演员同样气质硬朗,具备演绎女将军的潜力。
女将军需要的是力量感、领导力与信念感,而非柔美和CP感。而问题在于,拥有这些特质的演员,要么难以获得主角资源,要么只能在“恋爱脑”剧本中消耗天赋。在当前的造星流水线中,似乎没有她们的专属位置。
在内娱“流量至上”的市场逻辑下,制作方更倾向选择自带热度的顶流花旦,哪怕与角色存在违和。而那些气质契合但流量不足的演员,则很难获得挑梁机会。
这种断层,本质上是行业生态中“青衣”与“刀马旦”的缺失。
传统戏曲中,刀马旦能唱能打、英姿飒爽,青衣气质沉稳、表演细腻,二者皆适合诠释女将军。但当前内娱已失去培养这类演员的土壤:影视公司更愿包装“甜妹”“女神”,因其吸粉快、商业价值高;演员自身也更倾向选择花旦路线,安全且回报可观。
长此以往,能演绎女将军的演员越来越少,形成“有角色无合适演员,有演员无合适角色”的尴尬局面。当制作方真正需要能撑起女将军角色的演员时,会发现内娱中合格人选寥寥无几。
市场困在流量里
在流量至上逻辑的裹挟下,创作动机的偏离与演员生态的断层相互交织,最终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循环的起点,是制作方对顶流的依赖。为邀请到能扛收视的顶流花旦,剧本不得不向其擅长戏路倾斜。由于花旦们精于情感戏、不擅长打戏,女将军人设便被改写为“恋爱脑”,战场戏份被压缩,男女主对手戏增加。
即便原著中有大量她们独自领兵作战的情节,一旦由花旦出演,成片中的战场戏往往只剩零星镜头。这种“为演员改剧本”的操作,让女将军角色彻底失去灵魂,沦为披着铠甲的“古偶女主”。
而后,演员的“跟风模仿”加剧了这一趋势。看到顶流花旦凭借甜宠、仙侠剧走红并获得商业成功,年轻女演员自然向这一方向靠拢。
她们更愿意花费时间研究如何营造CP感、提升哭戏感染力,而非进行力量训练、学习马术打戏——前者能快速带来流量与资源,后者既辛苦又回报不确定。在这样的市场导向下,即便原本有演绎女将军潜力的演员,也会被推向花旦路线,逐渐失去身上的“英气”。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众审美的“驯化”。长期浸泡在“披甲恋爱”的剧情中,不少观众已习惯女将军需与男主谈恋爱的设定。若出现不沉迷感情、专注事业的女将军,反而被认为“缺乏看点”。这类反馈传递至制作方,会进一步强化“必须加恋爱线”的认知,催生又一批同类作品。
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循环仍在持续强化。待播剧中,宋茜主演的《山河枕》、田曦薇的《逐玉》、陈都灵的《翘楚》、黄杨钿甜的《冰湖重生》等,均打着“女将军”旗号。从目前曝光的剧情来看,这些作品仍以恋爱线为核心,战场与权谋仅作为背景板。
这些作品的质量有待定夺,但按照古偶捆绑女将军的趋势,即便再过数年,内娱也难产出真正的女将军角色。制作方不敢打破现有流量逻辑,演员不愿脱离舒适区,观众审美被长期固化,市场也缺乏真正的创新动力。
说到底,内娱并不缺有潜力扮演女将军的演员,也不缺喜爱这一题材的观众,真正缺失的,是愿意尊重“女将军”设定的创作态度。
若制作方能放下功利心,不再将女将军作为“题材捷径”,而是沉下心刻画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女性将领;若市场能为“青衣”和“刀马旦”提供更多机会,让有能力的演员崭露头角……内娱的“女将军”,或许才能最终跳出“披甲恋爱”的套路,展现出真正的“大将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