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一十三
编辑|苏打水
《沉默的荣耀》太难让人“戒断”了。
距离这部剧收官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这部剧的结局,依旧能够浮现在眼前。
太久没有一部谍战剧能让人如此触动,而《沉默的荣耀》做到了。
它带着观众一同跨过岁月长河,让更多人看到隐蔽战线上沉默的英雄,铭记他们的牺牲与荣耀。
而这样震撼的效果,源自“真实”的冲击,但也离不开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
01拍摄“走心”,追求人物真实
非富即贵的身份、飞檐走壁的身手、各有所长的天才、假戏真做的夫妻。
提起这些关键词,我想观众心中能浮现不少“谍战神剧”。
主创将精力投入到如何创新、如何炫技,却忽略了谍战剧最关键的特征——真实。
剧情失真,又如何让观众走心?
《沉默的荣耀》导演杨亚洲在接受采访时说:
近些年来的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给眼睛拍的太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给人,能走进人物内心,不仅给观众眼睛看,拍进观众心里看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太少。
导演的评价一针见血,空有形式,缺乏灵魂。
而这份灵魂,就是对英雄的敬畏,对那些放下个人生死荣辱、为了民族未来而牺牲的英雄,发自内心的动容与尊重。
而《沉默的荣耀》牢牢抓住了这份情感,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比如吴石。
他在上级与下属的试探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既是位高权重的长官,气势迫人,也是刀尖舔血的特工,谨小慎微。
但是,吴石并非喜怒不形于色,完美到脱离现实。
交通员张灏牺牲,他怒不可遏;聂曦以身犯险,他担忧无奈;司机小钱去世,他痛心疾首。
他对待妻子温柔耐心,对待孩子严慈相济。
他背负着使命、心系着家国,也同样尊重、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讲义气、重情义,这些不是吴石的软肋,而是吴石的盔甲。
再比如朱枫。
她是组织任命前往台湾省的交通员,但也是个探亲的母亲。
朱枫会给养女做她爱吃的菜、陪她喝酒聊天。
在身份暴露后,一言不发的朱枫仅仅在被告知女儿探望时开口,否认和养女的关系,免得连累女儿一家。
他们演绎的人物,都不是模板化的特工,不是带着光环的角色,而是甘愿献出血肉之躯,为信仰与人民而坚守隐蔽战线的普通人。
正是因为这份真实,不仅将角色看进了观众的眼中,更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
02创作“走心”,剧情反类型
《沉默的荣耀》是一部没有悬念的谍战剧,只看这一点,它已经脱离了常规类型化的谍战剧。
这部剧中没有绝地反击的爽感、没有峰回路转的逆袭,在我们打开这部剧前,历史已经为这部剧注定了结局。
尽管在剧情走向结局的过程中愈发压抑,但是支撑我们看完这部剧的动力,是他们明知前方千难万险,依旧义无反顾奔赴悲壮的结局。
身份暴露的交通员德英毅然跳海,张灏为不暴露身份开枪自杀。
朱枫被捕后将身上的金饰咬碎吞下,一心求死,即使被救回也绝不开口说一个字。
聂曦和吴石被捕前,还在利用自己最后的机会发出了那封传递情报、营救黎晴的电报。
聂曦想要自杀未果,揽下的所有罪名,陈宝仓拿着信物承认自己是东海,他们都想要保全吴石。
但是,吴石却说:既如此,便如此。
他们被敌人的迫害,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但是民族的未来还在延续,因为牺牲的有价值,所以无怨无悔。
总编剧卢敏在《人民日报》撰文中谈到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心理:
我们有意规避了严刑拷打之类的情节和动作,不重点写他们怎么牺牲,而是写他们在明知可能会牺牲,仍然选择拼尽全力奋斗的过程。
所以,即使没有让观众看到被严刑逼供后鲜血淋漓的肉体,但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依旧强大到震撼人心。
无需刻意强调惨,因为比起视觉上的惨,精神上的冲击更振聋发聩。
03结语
在总编剧卢敏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最让人触动:
这部剧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那些为理想和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盲目的迎合市场的环境中,一个热点的出现往往会让众多创作者趋之若鹜。
而另一些,则是墨守成规,在已经形成体系类型化创作中,打安全牌,复刻成功的案例。
但作为文艺工作者,比起钻营热度、爆点,不如潜心打磨剧本,再反问一下自己:我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传递出什么积极的影响。
求求内娱其他的主创,学学《沉默的荣耀》怎么拍“谍战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