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守艺人|这不是幻觉,麒麟真的眨了眼
创始人
2025-10-22 00:56:53
0


岭南不仅有舞狮,还有舞麒麟。


麒麟头彩扎工艺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曾几度断绝,如今由非遗传承人刘金星和他的女弟子蔡贝如再度接续。在他们的手里,古老的手艺在今日街头重新睁眼。

黄飞鸿系列电影,让人们记住了粤狮的威武。其实岭南地区不仅有舞狮,还有舞麒麟。在广东东莞樟木头镇,锣鼓声起,瑞兽麒麟昂首走过街巷,眼睛忽然一眨,仿佛有了呼吸。这一瞬间,是竹篾与宣纸、颜料与机关的合谋,也是五百年客家文化记忆的延续。

麒麟长什么样?据传说这种上古神兽是鹿身、马足、牛尾、独角,全身覆盖着鳞片。历代文人作品中都会提到麒麟,到了明代,郑和从孟加拉国带回两只活的“麒麟”,根据传世绢本画上的描绘,郑和带回来的大概率是长颈鹿。

正因为麒麟的传说流传深远,所以在客家人的文化中,麒麟这种瑞兽与年节庆典紧密连接在一起。每逢春节假期或者婚礼、开业等喜庆时刻,便会有舞麒麟的师傅身披彩衣,头撑竹制的麒麟头,随音乐节奏上下翻舞。

樟木头镇是“中国麒麟之乡”,有东莞市唯一的麒麟舞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而樟木头麒麟舞中最重要的麒麟头工艺,却面临着传承人缺乏后继的境况。樟木头麒麟制作非遗传承人刘金星已经有十年未收徒,这门手艺依然全部由手工完成,机关精巧,全靠经验。

1. 劈开竹篾只需一把寻常的柴刀,

竹篾的粗细全靠手上的经验。

2. 麒麟头背的细篾在巧妙平衡的作用力下,

也只需要白色扎纸和糨糊固定。

3. 麒麟头的骨架轻巧坚固,

眼部机关精巧绝伦。

4. 在骨架上糊上宣纸后下一步就是彩绘,

彩绘多为寓意吉祥的纹样。

蔡贝如第一次走进刘金星的工坊,并不是想学艺,而是因为工作原因要购买麒麟头。她跟着村干部来,心里有些紧张。她说自己“挺怕他的”,怕他不说话,怕他拒人千里,她原以为自己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这门手艺。可是刘金星并没有拒绝,也没有遮掩,而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所有的细节。刀子怎么削,竹篾怎么挑,花纹怎么画,甚至每一个图案的寓意,他都耐心地解释。她听着,觉得意外,也觉得这是缘分。

缘分也要用坚持来兑现。从那以后,她就开始每天抽空就往作坊跑。白天她是社区的办事员,按部就班;晚上,她在家钻研手艺。竹篾成了第一个难关。竹子太嫩,会在弯曲时直接折断;太老,又硬得劈不开,折竹篾要学会放慢速度,再去弯,顺其自然才发现竹篾能顺从地成形。这种慢工夫,贯穿在她学艺的每一步里。竹篾扎好之后要糊纸,宣纸一张张撕开,贴到竹骨上。表面不可以有褶皱,也不能空鼓。糊纸要一层一层叠,才能坚固。

她说,刚开始她也会出错,不是漏扎一条竹篾,就是纸贴得不均匀。拆掉重来是常有的事。慢慢地越来越熟练,不再“返工”。有一天,刘金星忽然说:“去倒杯茶。”她没明白,后来才知道,这在行里意味着“拜师茶”。她顺势行了礼,就这样成了刘金星的徒弟。这件事很简单,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她是刘金星十年来收下的第一个徒弟,也是近百年来的樟木头麒麟制作的第一位女弟子。“传男不传女”并不是一句空话。蔡贝如自己也承认,她最初有过顾虑,怕自己因为是女性而被拒在师门之外。但刘金星并没有被“规矩”束缚,他看重的是她的坚持和悟性。刘金星很少表扬别人,但在别人面前经常说:“她一讲就懂,一看就会。”

蔡贝如与师父刘金星▐

扎麒麟,先扎骨。竹篾挑得讲究,劈开时纤维如丝,声音脆得像一声冷笑。学徒心急,往往在指尖听到“啪”的折断声。竹子从不迁就,它逼人心慢下来,手与心若不一致,就只能收获碎片。蔡贝如向我们介绍:“一只麒麟头需要用上百条竹篾,约800个扎点,起形时内框要用宽篾承力,头背则用细篾轻巧。交叉之处以扎纸和糨糊固牢。”她白天有工作,大多夜晚磨炼技艺,夜深灯下,竹篾的影子在墙上交错成未完成的骨架。

骨有了,便要添皮。宣纸撕开蘸糨糊,一片片贴上去,须贴三层以上。空气弥漫着糨糊的气味,糊得太薄会裂,太厚则闷。风干后,纸面收紧,粗糙转为温润,手指触到那种质感,仿佛纸张在呼吸。蔡贝如第一次完整糊完时,心口一阵发热,她觉得这头纸扎的麒麟忽然有了“生气”。最后是彩绘。底色常为白或黄,用来提亮。其上画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皆寓意吉祥。红、黄、蓝、白、黑五色并用,对应金木水火土。嘴边绕金线,寓意为金口玉言;颈椎的小彩灯寄托“麒麟送子”的盼望。师傅刘金星的手稳得惊人,几十年下来,笔触干净利落,从不重描,弟子蔡贝如曾在一旁数,师傅能一气画出47朵花,无一犹疑。那是身体里的节奏,不靠思索。

麒麟头没有固定的标准。角可以圆,可以尖;耳朵可以动,可以静。唯一的共识是神情必须“仁而威”——太凶,则失去祥瑞;太弱,又不成气象。于是,不同村落留下各自的“样子”,而寓意始终如一。樟木头的匠人给麒麟增加了一份灵气:会眨眼。

蔡贝如与我们分享,麒麟头“眨眼”的机关藏在竹篾之中,丝线牵动眼皮,麒麟的眼睛便忽然合上又睁开。观众常常被这一眨摄住,仿佛真被它注视。樟木头的“独门”,在于会真正闭合的眼:木模定点,铁丝绕簧,丝线牵引。舞者脚步顿挫,眼皮随之合上又睁开。不是半闭,而是干净的“合上与睁开”。别处的麒麟多只能“半闭”,好看,却不够像活物。装眼是最惊险的环节。簧若绕得不准,整个工序作废。蔡贝如说:“最怕的不是画坏一笔,而是装坏一簧。”画眼要稳,装眼要准,装完还要“试眼”,看它能不能跟上鼓点。

舞麒麟与舞狮不同。狮子勇猛,麒麟则温润。狮子多扑腾,麒麟多顾盼。它的动作轻灵迅猛,眼神灵动。舞者抬头顿足,眼皮随之合上睁开,观众便会屏息凝视。老人说:“麒麟吃素,不吃肉;麒麟代表知与礼。”这些民间的解释,看似朴素,却是代代传下来的信仰。孩子们伸手去摸麒麟,也只敢轻轻的,怕惊了它。

舞动是一种考验。麒麟头的结构若松,舞两趟就散;彩绘若艳而不稳,入场就没神;机关若迟钝,一眨拖泥带水,灵气全失。刘金星说:“做头不是做给自己看的,是做给舞队用的。”一个好头,要轻便,舞者才肯抬;要牢靠,队伍才敢用;要有神,观众才会期待下一次的眨眼。蔡贝如第一次看见自己扎的麒麟被真正请去舞,也是如此,心里忐忑。她怕支撑不住,怕自己还不够熟练。入师门半年多,蔡贝如扎的麒麟头完工,被“点眼”后在舞台上眨眼,舞麒麟者是小小的少年。那一瞬间,她觉得几百年的手艺在她手里复活了——麒麟清秀灵动,它代表仁义、添寿、吉庆;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少年麒麟在街巷起舞,“那是我扎的麒麟头”,她看着人群涌动,在热闹之外欣喜地等待着。

除了在作坊里做麒麟头,蔡贝如也渐渐有了新的想法。她开始用短视频记录下制作的过程,把它们发到网上。削竹篾的过程,宣纸一点点糊上去,最后麒麟眼睛眨动的视频,获得了上万的播放量。有人在留言里说:“第一次知道原来麒麟会眨眼。”她说,这让她觉得很有意义。在各种活动里,她带着麒麟出现。樟木头的麒麟舞大赛、松山湖的非遗展演、校园里的体验课堂,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会带孩子们一起画麒麟,在环保袋上印图案,让他们摸一摸麒麟头,看看机关怎么动。她说:“孩子们的笑声,是这门工艺最当下的延续。”标准的麒麟头大约高75厘米,宽53厘米,纵深65厘米,重量只有一公斤多。轻便结实,舞起来才不吃力。

她和师傅还一块儿做“掌上麒麟”,只有十几厘米,机关和眨眼都不能少。这种小麒麟比大麒麟更难做,因为空间有限,更考验功夫。蔡贝如也尝试过,她说这是细活,不能急。她把这样的麒麟带去展会,让观众近距离欣赏。有人在马来西亚看了她的视频,留言说“太喜庆了”,后来下了订单。她觉得,麒麟头被海外的人喜欢,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在蔡贝如心里:“工艺如果只在庙堂,它会慢慢冷;如果能走进日常,它才会真正活。”偶尔蔡贝如也会参加文化市集,她也会摆摊,带着麒麟头文创产品。年轻人看到Q版麒麟,觉得可爱,就买了钥匙扣或笔记本。有人好奇追问背后的故事,她就讲起麒麟舞队的传统。这种讲解,对她来说,比单纯的销售更重要。

老匠人注重的是“守护”,年轻人注重的是“发扬”。一眼和一遍之间,是同一种耐心:把一件东西做得能抬、能舞、能传。在樟木头的街巷里,老人们仍旧在等着看麒麟眨眼,孩子们则可能是在屏幕上第一次认识它。麒麟从未有过真实的形象,却因几代匠人的双手而有了面孔,它在街巷、在舞台,随着锣鼓起舞,也在视频与文创里被重新认识。那一瞬间,眼睛眨动,它既是纸与竹,也是客家人心中的祥瑞,是几百年文化在今日街头的回应。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10月刊

编辑:若菲

撰文:黄子

摄影:梅食间

视觉:卞玉清

设计:闫硕伟

编辑助理:徐梦然

新媒体编辑:Yuri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源:时尚COSMO、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