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影星卢燕作为北京人艺当代经典《洋麻将》的剧本翻译者,在人艺的邀约下,应下了将优秀国外剧作介绍到中国的使命。她曾经说北京人艺的男演员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唐烨则表示,人艺也有很多优秀的女演员,卢燕当即便记下了这句话。于是,多年后便有了将于11月26日将作为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闭幕剧目上演的《小郡之秋》,更成就了北京人艺舞台上并不多见的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年度大戏。用最强姐姐阵容来形容这出戏并不为过,剧中,男演员成了一水儿的绿叶。
吵架吵成了剧院一景
10月13日,已经排演了两个月的人艺新排大戏《小郡之秋》首次面见媒体。这部家庭伦理题材的外国戏将探讨亲情、两性、婚姻等诸多议题,以极具张力的故事情节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营造丰满鲜活的群像叙事。导演唐烨、龚丽君与陈小艺、白荟、刘辉、张培、原雨、邹健、李珀、郝贾沛钊、陈红旭、周情云、闫巍等演员集体分享了自8月建组以来的创作感受,远在圣彼得堡的爸爸贝弗利的饰演者濮存昕也发来VCR,祝剧组排演顺利。
《小郡之秋》由美国剧作家特崔西·莱茨创作,并于2008年获普利策戏剧奖。故事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的一个小郡,在某个闷热的八月,一家之主贝弗利突然失踪,迫使分散各地的亲人们返家,母亲维奥莱特与自己的妹妹以及三个女儿们带着各自的秘密和失意齐聚一堂,一步步揭开了这个家族三代人积压的秘密、创伤与矛盾。据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介绍,剧院艺委会在两年前收到该剧本后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十分适合在北京人艺舞台上呈现的外国戏。北京人艺历史上的国外名剧层出不穷,其中《推销员之死》《洋麻将》等剧都聚焦于家庭议题,于细微之处打动观众。而《小郡之秋》则极具戏剧张力,悬念贯穿始终。
近期,凡是路过《小郡之秋》排练厅的人艺演职员,都很难抑制住走进一探究竟的冲动,这其中也包括院长冯远征,原因是几位女演员吵架的戏太精彩了,冯远征更是用“回到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来形容这出戏。导演唐烨说,剧组在进入排练厅前就对剧本进行了细致打磨,排练开始后则是不断碰撞出更鲜活的细节,不管是吵架、和好,还是讽刺、剖白,所有的人物塑造和关系解读都生长出北京人艺独有的风格。而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做了所谓本土化处理,比如开始卢燕老师的翻译本中,很多国外影星的名字都被替换成了中国影星的名字,但剧组后来认为国外影星的名字中国观众也很熟悉,就都改了回来。剧组只是在排演中将和当地习俗、宗教有关的部分处理成了中国观众能够意会的方式。由于剧中角色大都是一家人,因此剧组的微信群里也是以家庭关系相称,如谢谢大姐夫的咖啡等等。唐烨更是希望观众能够在走出剧场后可以重视家庭关系的重要,善待身边最亲的人。
流于生活化的表演立不住
《小郡之秋》的译者卢燕如今已经98岁高龄,此前,她翻译的《洋麻将》由唐烨导演,濮存昕、龚丽君两人出演的版本前不久还在人艺上演着。此次虽无法亲临演出现场,但她相信,北京人艺能让这一美国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人性情感与中国观众同频共振。
龚丽君
此次由唐烨和龚丽君联手执导,这也是两人继《晚安,妈妈》之后的二度合作,延续女性视角独特的细腻与张力。但不同于之前的两个人一台戏,本剧中,她们以婚姻、家庭、人性等多重维度铺陈人物关系,加之悬念迭生的情节推进,让细腻的情感表达与更宏大的伦理探讨形成共振,在保留情感温度的同时,更具现实厚度和思辨张力。
从演出《洋麻将》时,龚丽君就在等这样一出大戏,在她眼中,《小郡之秋》是一出困难的戏,但她表示,自己有冲动,有创作的欲望,“我想征服它”。“和唐烨导演合作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理念合拍,对《小郡之秋》的理解也很统一:这个家是牢笼还是堡垒,留给每一位观众去感受。”龚丽君说,作为导演兼演员,她希望观众理解每个角色在无常人生下的艰难抉择,“随着这一家人的欢笑与泪水,在心灵震颤过后依旧要有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陈小艺
《小郡之秋》的家庭阵容中,龚丽君、陈小艺、白荟、张培、原雨等人无疑是不同年龄段人艺女演员中公认的实力派。此次也是陈小艺继《贵妇还乡》后在剧院排演的第一部新戏,她饰演的大女儿芭芭拉是家庭的核心人物,这位性格鲜明、和妈妈吵起架来势均力敌的女儿却也有着自己的难处。“剧本真的是震撼到我了,几天之内,芭芭拉的人生大起大落,这样强烈的故事性是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地方。”在陈小艺看来,芭芭拉与妈妈、丈夫、女儿、妹妹们有着诸多对手戏,而排练厅中,她也以角色的不同身份活跃着,帮助对手演员们调整细节,也让自己的表演更精准,“每天我们都是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排练,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就不可能不出好戏。”
龚丽君除担任导演外,还饰演毒舌、自私的母亲维奥莱特一角。接到这个角色之初,龚丽君直呼“轻敌”了,“刚拿到剧本时没觉得这么难,但真正进入排练后,我才发现怎么这么难,我从来没有因为一个角色累到上气不接下气,这个角色跟我的性格差异很大,很难理解她对女儿们的态度。但我必须投入,把表演状态设定到维奥莱特的样子。”在她看来,“这个戏不能是流于生活化的表演,不是只要在台上生活了你就立住了,而是要高于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