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探狄仁杰》中,突厥使团遇袭是所有故事的起点,是主角团们人生的坐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这场喋血惨案发生前,李元芳不过是杂牌将军、护卫队长,狄仁杰也只是彭泽县令、芝麻小官。你当你的小队长,我做我的县太爷。两人之间,注定是海角天边、互不相干。
突如其来的使团遇袭,让狄仁杰与李元芳产生了交集。从此以后,风从虎、云从龙,狄公元芳偶相逢,破案只在笑谈中。
黑衣社、铁手团,蛇灵宗主金木兰。在胖灵和挂灵的双剑合璧下,所有的反派都成为了两人的经验包。开副本、做任务、刷经验、捡道具,所有的反派都成了狄公与远方的手下败将。
刨根问底、追本溯源,一切都怪金木兰。明明蝮蛇已经将使团全员团灭,金木兰为什么却要对李元芳手下留情、网开一面呢?
金木兰有自己的考量。从策划使团案的第一秒开始,李元芳就已经被金木兰隔空置于棋盘中。截杀使团、冒名顶替、郡主假死、土窑救人——这精密如齿轮般的设计,就是金木兰为李元芳量身定做的死局。
金木兰的计划,终极目标是反武复唐、当上女皇,实现的途径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彼时的东亚大地上,大周与突厥之间战乱频仍、水火不容。这本来是金木兰浑水摸鱼、猥琐发育的绝佳良机。谁料,突厥的吉利可汗与大周皇帝武则天之间达成了和平协议,双边关系即将改善,和平曙光有望出现。毕竟,和平和发展才是世界的主旋律。
只是,对于阴谋夺权的金木兰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从古到今,趁乱起兵、火中取栗才是打倒旧王朝、建立新世界的正确方式。即使诸葛亮这样的顶级玩家,也在《隆中对》强调,想要兴复汉室就要等到天下有变。
突厥大周一旦议和,金木兰就失去了起兵作乱、篡国夺权的良机。所以,她这才处心积虑、狗急跳墙地策划了使团案。
因此,从计划启动的那一刻起,李元芳就成了金木兰选定的背锅侠。金木兰既要半路袭杀真使团、策划假使团进京,趁机营救出刘金,又要将使团被杀的黑锅甩到武周朝廷的头上。
果然,在使团案发后,大周国内皇帝武则天、宰相张柬之都一致认为,血案中唯一的幸存者李元芳就是真凶。突厥的常务副皇帝始毕殒命于大周,护卫队长李元芳又只身逃脱,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两国的和平协议就会立马变成废纸一张。
为了占得先机,武则天甚至开始调动部队、陈兵边境。
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不可避免。
故事讲到这里,一切都在金木兰周密的计划里、精巧的设计中。不过,她之所以不杀死李元芳,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金木兰是个高明的棋手,自然拥有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在使团案发后,她命令蝮蛇留李元芳一命,接着又借于风的口指点李元芳去找狄仁杰,这才是她这场算计的终极目标。
和我们印象中大多数反派不同,金木兰早就料到了案发后朝廷可能的应对之策——调狄仁杰进京、查处使团大案。所以,她才会暗中驱赶、祸水东引,让慌不择路、无处可去的李元芳来到狄仁杰的身边。
一石二鸟,完美双杀。这才是金木兰布局最精妙之处。
以元芳为饵,诱狄公入局。一旦李元芳与狄仁杰相遇,暗藏在背后的蝮蛇就会快速出手、杀人嫁祸,一切黑锅甩给死去的李元芳。
正如狄仁杰说的那样,“这一次不光是嫁祸,连你也要死。他们已经在城外设下了埋伏,只要你一出城,就会立刻遭遇毒手。于是,一个故事就产生了:李元芳率歹徒矫诏杀死了办案大臣狄仁杰,出城的时候遭遇仇家袭击身亡,突厥使团被杀案第一号通缉犯和办案大臣同归于尽,此案再也没有人证物证,即成悬案。旁人再想查也无从下手,因而也就不了了之了。”
金木兰的计划,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使团被杀、元芳逃走、绛帐相遇、趁乱狙杀,这计划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只是,金木兰算到了所有,却唯独没有算出李元芳开挂的战斗力。金木兰是皇室出身,既骄傲又自负,因此她总是刚愎自用、目空一切。
作为太宗皇帝的后人,她和李世民一样,环视四周、俯视天下,总有一种“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的迷之自信。以她的狂妄和自傲,自然不会拿正眼瞧李元芳。
大抵在金木兰的眼中,狄仁杰虽然智谋无双,此时却只是小小县令;李元芳更是查无此人的游击将军。这样的两个人,无异于冢中枯骨、雕花朽木。因此,金木兰才会妄自托大犯错误,放虎归山留后患,把李元芳带到了狄仁杰的身边。
金木兰只想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要把李元芳这个天选背锅人榨干价值,然后再杀人灭口,把使团案变成一起无头公案。
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最终却因棋手的自负而满盘皆输。
金木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