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
创始人
2025-09-29 12:38:27
0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文娱产业的一种新兴形态,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前后。彼时,一批以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为传播阵地的“竖屏小剧”率先出现,凭借时长短、更新快、爽点密集的特点迅速聚拢用户。这一阶段的微短剧大多以低成本制作和拼贴化叙事为特征,逻辑粗糙、情节猎奇,甚至不乏低俗化、擦边球内容,被普遍视为网络快消文化的产物。尽管如此,它们敏锐契合了碎片化娱乐需求,成为用户在通勤、休闲等场景中的“情绪速溶剂”,为后续的产业化奠定了观众基础。

随着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产业链条的逐步成熟,微短剧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的跨越。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34.3亿元,甚至在2027年有望冲击千亿关口 。这一规模不仅与中国电影票房相当,更使微短剧成为网络文艺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伴随平台资本的深度参与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逐渐形成了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分发传播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精品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精品化转向首先体现在叙事逻辑与审美追求的提升。过去“5秒一个反转”的粗糙套路已难以满足观众升级后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故事完整、人物立体、主题鲜明的作品。例如,司法题材剧《法官的荣耀》《正义之刃》以快节奏叙事兼顾逻辑闭合与社会议题;家庭伦理剧《家里家外》通过日常细节折射代际矛盾与现实困境;而现实主义题材《我的归途有风》《西城无小事》则展现了普通人的奋斗与社会治理议题。这些作品不仅在播放量和商业回报上取得亮眼成绩,更获得主流舆论的认可,证明微短剧正在从“快消娱乐”向“社会叙事载体”升级。

为了呈现当前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趋势,同时促使其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新京智库发布《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微短剧产业已在用户、平台、企业、政策和资本的多重合力下,形成规模化与精品化并进的发展态势。

第二,精品化不仅是行业自我升级的结果,更是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回应监管要求和提升产业价值的必然选择。

第三,政策与平台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中央确立“分类分层审核”等制度,地方则通过奖补和产业园区推动微短剧纳入文化战略,共同构建了“制度护栏+发展支持”的新格局。

第四,未来微短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于:强化剧本创作与编剧激励,完善版权与分账机制,推动“微短剧+”等跨界融合,不断推进微短剧的精品化输出。

以下为报告全文。

记者 肖隆平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卢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