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到底犯了什么“罪”?
创始人
2025-09-04 20:35:08
0

也许他只是一个说话不讨喜的打星,然后掉进了一个时代的漩涡中。和他冒险拍摄《战狼》一样,无数偶然与必然的元素交织,最终酿成或好或坏的结果。

作者| 摸金校尉

编辑|晶晶

排版|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发布初始时间:2025年9月4日

电影《再见,坏蛋》的市场失利有多方面原因,但与出品人兼友情客串的吴京并无直接关系。正如业内人士所分析:

宣发预算不足、排片率低、前期营销近乎无声,主打一个“悄悄地进村”……

就连社交平台上那些对此表示幸灾乐祸的网友,很可能也是在电影官宣撤档(8月22日上映,8月27日宣布撤档)之后,才在不经意的话题推送中得知它的存在。

随后……

大家又开始在这话题下面重复八年来周而复始的操作:

“坦克没有后视镜”“贱不贱呐”“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欢乐中夹杂着一种欲言又止、若隐若现的情绪,却没人敢正面挑明。毕竟谁都清楚,“红线”碰不得——这也正是近些年来,以吴京为代表的部分文化界人士遭遇持续网暴的根本原因。

然而历史如车轮,滚来滚去,碾过无数人,吴京也不例外。

尤其当一部影视作品被场外因素裹挟,审视它的眼光便早已超出文艺评论的范畴。这种现象近年来并不少见。假设自2023年起,导演们集体“封刀”,或许能避开愈演愈烈的舆论戾气,甚至在多年之后,反而等来一波致敬。基本句式如下:

“当年的XX,再也无法复制。”

内地互联网的一大特征,便是不吝以最美之“致敬”所有未曾成为时代热点的人物与作品,而对正处在风头上的“他们”,则极尽贬低之能事。

以今年暑期档的《捕风追影》为例。成龙在该片中并非绝对主角,甚至主角色彩有所淡化,却被誉为“十年来最好的成龙电影”。内娱率先发力,网络舆论持续跟进,《捕风追影》随即登上热搜。“成龙依然能打”获得肯定,大众在这一波舆情中选择“原谅”他过去十年的其他作品,同时也默契地无视了“成龙十年前就已步入老年却仍在搏命”的事实。



这同样也印证了一点:

互联网中的戾气,对谁都不会宽容。

很多人只是为了发泄,恰巧有个话题摆在面前,于是人云亦云,持续输出。

吴京,正是在21世纪10年代末接替成龙,成为“季节性被输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01

吴京在网络舆情中被持续放大,本质是互联网亚文化的传导效应。诸如流传于网络的表情包和二次剪辑的影片切片,这种传导往往淡化善恶、强化流量。多数人玩吴京的梗,未必真有多讨厌他,只是单纯觉得“好玩”。

“梗”是10年代以后内地互联网的主要沟通方式。大家都明白,“梗”能快速建立一种心照不宣的连接,也知道一个“梗”的流行,就意味着流量所在。

即便是粉丝基础雄厚的大UP主,也会紧跟时事,在原创内容中融入诸如“扛一箱牛奶都解决不了问题”这类被主流媒体忽略的社会梗,实现与粉丝“同乐乐”的效果。

言简意赅、适可而止,不深究社会反响,主打一个好玩就行。

所以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梗”本身是否合理,只要它有趣。

“坦克没有后视镜”是最近围绕吴京的新梗,初衷是调侃他在某次访谈中流露出的“爹味”拍摄回忆。



那么坦克到底有没有后视镜?

没有。

绝大多数坦克确实不装后视镜,主要依靠车长目视观察和车载电子系统感知周边环境,某些欧洲国家制造的坦克有后视镜,但属于极少数型号。后视镜仅在特殊场合会临时加装,例如阅兵。

但没人在乎真相。大家要的是情绪宣泄。

真相只有一个?那是柯南的事。

瞧,这本身也成了一个“梗”。

而吴京被指最大的“罪”,莫过于“护照通行”,这也成了如今压在他身上最显眼的“黑点”。然而很多滥用这个梗的人,并未结合他发言的时代背景,体察当时国内社会对重大外交事件的自豪心态:

“你经历过那次撤侨(利比亚撤侨),撤了多少人?据说是35000人吧。一张中国脸,一本中国护照,就是通往最安全地区的通行证。”(摘自访谈类节目《巅峰问答》)

利比亚撤侨,可视为中国海军舰艇历史上首次在远洋执行撤侨任务,保护旅居华侨的标志性事件,意义十分重大。电影《红海行动》的上映,也正是契合了这种民族情绪的释放,再加上当时电影市场热度正高,最终创造了票房佳绩。



但此时彼一时。

就像《战狼》系列,尤其是在2017年,第二部上映之后,吴京逐渐在网上背负起远超作品本身的复杂情绪,成为某种社会发展阶段下的宣泄出口。

02

今年春节后,导演饺子在《哪吒之魔童闹海》获得空前反响后,出乎意料地宣布“闭关”创作《哪吒3》,相约“五年后再见”。

五年后怎样尚未可知,但饺子或许已经意识到:当《哪吒2》被捧到某一高度,甚至成为某种文化象征时,他所要面对的将不再是赞美与掌声,而是恶意与刻薄。

同样的情形,吴京在八年前也经历过。只是他未必意识到,成功之后还有反噬。

那么如今又该如何评价《战狼》系列?

首先,吴京确实在《战狼》中塑造出一种自由、狂野、武德充沛的军人形象。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对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粗糙模仿,但无法否认——《战狼》让人民子弟兵的形象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其次,《战狼》系列显现出一个优秀作品的共通特质:“肉眼可见地看到钱花在哪里”。

第一部请来的最大牌是倪大红,第二部则是吴京自己——此时他已凭前作跻身国内一线动作明星行列。

而在此之前,吴京在国内动作演员中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他主演或参演的几部动作片反响平平。在同代动作男演员中,比邹兆龙年轻,比谢苗年长。加上动作片在21世纪初就已式微,即便他在香港参演过《杀破狼》(2005)、《夺帅》(2008)这类电影,也仅止于让人略有印象的配角。主演的《狼牙》(2008)更是几乎毫无存在感。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

2008年,内地社会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反映在影视文化上,是港圈文化与演员逐渐失宠,“内地制造”开始反超。不少曾赴港发展的内地演艺人员纷纷回流,共襄盛举。

而在这一时间线上,如今孜孜不倦拿他玩梗的网民,大多还在上学,甚至只是小学生。他们未曾亲历,也对那段历史阶段缺乏真切感知。

吴京回到内地后,拍了一部《西风烈》。对他个人而言,单纯靠动作演员的形象与特长,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

《战狼》,是吴京孤注一掷的成果——其中有火热的时代因素,也有大胆的类型尝试,更重要的是,它呼应了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后,迫切渴望通过文艺作品释放的情绪。

前面所提的利比亚撤侨,也进一步推动了这种集体自豪的爆发。

正因如此,才诞生了那个从2017年至今一直被网民调侃甚至厌恶的“梗”:

护照与安全。

但这并不是吴京的问题。

《战狼》的成功有其市场必然性。那么其背后的商业运营思维算“罪”吗?如果是,那么曾经掀起一个时代风潮的《少林寺》也是“罪”,甚至“罪”更大——

当年不少媒体报道过有孩子因看《少林寺》荒废学业、偷偷上山学武。以今天的标准看,它是否也算“教坏小孩”?

这类指责的底层逻辑,就如同“如果肯德基算西餐,那炸爆米花的也算生意人”一般,荒诞且毫无道理。

大家都“爱国”,那“爱国”为什么不能赚钱?

或者说,在交出有质感的作品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能靠这个赛道盈利?

《战狼》成功后,吴京曾说自己是把房子抵押了才凑够钱拍电影。

如果电影失败,按现在流行的“人民史观”,今天的他会不会反而成了“被资本抛弃的好人”?大家会不会一边切片《战狼》一边感慨“资本做局,精品遗珠”?

Look my eyes!(语出英雄联盟主播“小明剑魔”)

对失败者的致敬与对成功者的贬低,往往源于现实的社会发展瓶颈——当很多人无法直面现实,便去寻找可憎恨的替代品。

03

当下网络舆论的情绪越来越聚焦于“极端主义叙事”:不顾社会发展阶段的变迁,全盘否定一个人过去取得的成就,将其锁定为宏观批判的靶子。这种情绪极易被煽动,越来越多人通过“梗”盲目加入声讨,却落入流量引导的陷阱而不自知。

关于吴京的“黑料”远不止这些。有些甚至“越扒越无奈”:

2008年,吴京曾“潜入”汶川参加抢险救援——这件事直到2010年才被曝光。

当然,它也被很多人选择性地无视了。

那么人们记住的是什么?

“皇汉”眼中他是“满人”,观众眼中他是“直男”,神神眼中他是“粉红”,愤青眼中他是“资本家”……所有流传的“拼图”都在断章取义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情绪。于是吴京成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反复被几个梗嘲笑长达八年的人物。

至今绝大多数玩梗的人,根本没看过采访原片,也不了解前因后果。

而这些情绪化输出的主体,往往既缺乏对时事的洞察与预见,也不真正具备影视消费市场的受众属性。

最近的例子是《浪浪山小妖怪》。

因邀请了一位“不合时宜”的人物参与宣传,该片遭遇舆论围攻。最典型的评论是:“谢谢!本来想看的,正好省了一张票。”

然而该片在舆情最严重那一周的票房与排片走势表明:无论有没有这回事,那些围攻的主力群体本来就不会走进电影院,看什么片都不会。

所以,整起事件对该片的票房并未产生实质影响。

但这就是如今互联网的情绪——无差别攻击所有人。

在屌丝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很多网民更倾向于共情“和我一样”的“受害者”,而不是“你凭什么比我成功”的个体。甚至可能上个月还在齐声称赞,下个月就集体转向——两种声音,来自同一群人。

在这种思潮中,吴京主导的商业作品,成功就是“原罪”,失败就是“活该”。就连因演员调整而更换女主角的《镖人》,也同样难逃“上帝视角”的批判:

在缺乏逻辑的互联网舆论场中,人们竟要求有人能“预见最不可预见之事”,同时施加“原罪论”——让一个本想借电影重振武侠/动作片市场的人,背负太多电影之外的包袱。

也许这种评价转向也反映了一群人思想的流变,但其后果,本不该由某个具体的演员与作品来承担。

“天已暮,月如初。千里江山任我飞渡。”(出自《太极宗师》主题曲)

1997年的吴京青涩俊朗,借这首歌塑造了“青年动作演员”的初代标签。

谁又曾想,二十年后他会因一部电影陷入纷扰至今。

他本不该承受如此多的恶意。

也许他只是一个说话不讨喜的打星,然后掉进了一个时代的漩涡中。

和他冒险拍摄《战狼》一样,无数偶然与必然的元素交织,最终酿成或好或坏的结果。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