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康熙皇帝,宽纵有余,威严不足,因为陷入到“九子夺嫡”的巨大苦恼之中,故而心神疲惫,焦头烂额。《雍正王朝》中,胤礽犯下大不敬的罪过,居然与庶母郑春华私通并受孕,康熙皇帝知晓后打胎但是没有处死郑春华,这是何意?以下总结来自于多方的原因解释,一一分析。
1不甚靠谱的原因:康熙复杂的情感因素
大清唯一的太子胤礽,掺杂着康熙皇帝诸多情感因素。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在胤礽难产的时候去世,赫舍里氏和康熙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在赫舍里氏留下唯一血脉的情况下,遇上大清道路上重重困难,三藩叛乱,天下动荡,朝局并不稳定。为此,在考虑国本的问题上,立下了大清朝第一个皇太子,嫡长子胤礽。
大清王朝本来没有立皇太子的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以八旗最初的推举制作为挑选皇帝候选人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大清入主中原,受到明朝先进政治制度的影响后,康熙皇帝为了适应新生王朝的规制,所以立了胤礽为太子。这是康熙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做出的决定,那一年,康熙皇帝才20岁。
为了培养胤礽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储君,康熙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以一个父亲和皇帝的面孔,为胤礽走向储君可谓铺满了鲜花和掌声。
在《康熙王朝》里,皇太子胤礽与郑春华有私情,康熙皇帝难道真的只是在八大山庄秋猎的时候才最终撞破吗?显然不是,康熙善于设置密探,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从擒鳌拜,除朋党就能看出来。
但是康熙皇帝并没有因此提醒胤礽,这可能在于:一是郑春华并不得宠,因为她说康熙皇帝“一年都没翻过她的牌子”,故而一个不得宠的女人,也就随她去了;二是对胤礽很纵容。黄河发大水,胤礽举止无措,康熙没深究,肖国兴案,康熙没有深究,追欠款卖官鬻爵,康熙还是没有深究,直到一废太子后,康熙还以牺牲佟国维推胤礽复立,这充分说明,康熙皇帝对胤礽的这种纵容已然没有了底线。
所以,康熙在这种复杂情感之下,对胤礽纵容几乎毫无底线的情况下,同时也就反映到对郑春华的态度上来,太子无德也许关系不大,但是他毕竟是太子,就由着他们俩吧。这是一个父亲无底线的溺爱造成的后果。
2不甚充分的原因:康熙有意警示皇太子
皇室妃子和东宫有染,在汉族王朝里,一定是一个天大的丑闻。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胤礽与郑春华有染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形成流言蜚语?后来一想可能是因为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满清有传统,对于这样的事情本身就不甚感冒,郑春华不得宠,说不定就是康熙故意纵容为之,只是还没有寻得好的时机赐给胤礽;二是康熙管控压制口实厉害,没人敢做声;三是在“九子夺嫡”复杂的情况下,人人以此为棋子,故意不做声,看戏不怕台高。当然,这种说法颇有些矛盾,既然康熙不重视,又何必如此忌惮呢?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了,康熙作为皇帝,要利用郑春华,来牵制和警醒太子了。太子到底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康熙也知道自己对他的宽容有过,但是不管怎样,还是难以矫正太子的问题,怎么办?一旦郑春华和胤礽的关系被戳破,胤礽的太子之位就难保。八爷党还有其他想要争夺储位的皇子都知道拿郑春华作为要挟太子的手段,难道康熙皇帝不知道么?当然知道,只不过,他是为了拿郑春华警示太子,不戳破,太子要是知道好歹,就会迷途知返,要是不知道好歹,那就让大家一起丢脸。康熙认为胤礽应该知道好歹,迷途知返。当然,这只是康熙一厢情愿罢了。
3最为可能的原因:康熙的钓鱼“诱饵”
康熙皇帝对皇太子两废两立,也算得上是对得起他胤礽了。可以说,到第二次废黜太子,康熙都还心存不甘,这位皇帝兼父亲也算是够意思了。那么,康熙留下郑春华,也许是另有打算。
康熙最忌惮的事情就是皇子们争夺储位,即或是皇太子胤礽,康熙都非常害怕他对自己形成压力。在西北发生叛乱的时候,王掞有意推皇太子复出,康熙就说出“好让他又带兵前来逼宫吗”这样的话,这说明,由于大清王朝太子制度特殊性,皇权受不得半点干扰,就更不说大伙儿一起来争夺储君之位侵占皇权了。
所以,康熙皇帝向来就是对夺嫡的皇子们给予打击,甚至包括太子胤礽。一废太子的时候,大阿哥胤褆建议除去太子,被终身圈禁,三阿哥胤祉举报胤褆诛魔太子,也被严厉批评,八阿哥胤禩甚至已经被举荐为新太子,康熙还是一口否决,给予他更深重的打击,历史上这次打击胤禩还被剥夺爵位,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康熙皇帝想将那些参与夺嫡的皇子一网打尽,警告他们不要夺嫡,夺嫡于国家,朝政不利。那么,郑春华就是一个“诱饵”,可以钓出那些意欲夺嫡的皇子,同时也能发现那些无意夺嫡的皇子,为寻找新的继承人打基础。
这却是是一招好棋尽(管也是一桩被压制的丑闻)。十三爷胤祥,因为刺杀郑春华,被圈禁,八爷党暗中调查,知道郑春华被四爷胤禛藏匿,坐等时机搞倒四爷胤禛。八爷党和四爷党的较量之间,最后就隔着一个“郑春华”。
《雍正王朝》剧照
所以我一直认为,最后王掞去骂死郑春华一定是康熙皇帝在背后作祟,因为除了八爷党之外,就只有康熙皇帝知道郑春华的去处了,他不得不在最后一刻除去郑春华为胤禛铺路。
综上所述,康熙打掉郑春华肚子里的孩子很好理解,谁也不会留下这么一个会给皇室带来丑闻,有损皇室脸面的种。留下郑春华,最可能靠谱的原因,在于康熙想以她为“诱饵”,钓出夺嫡的皇子进行打击,为真正的储君铺路。
作为皇帝,就算他纵容太子胤礽过甚,感情上过不去,也很难说一定要留下郑春华来警示太子的行径。所以,说他以郑春华警示太子的理由不是很充分。
至于说晚年康熙宽纵过度,威严不足,与胤礽之间的关系太过复杂深刻,倒是不错,但是也不至于用一个不得宠的女人来故意败坏皇室的脸面,留下不尽的隐患,故,这点原因不甚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