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匪夷所思的剧情:
畅春园那晚,得益于老十三及时抢回丰台大营的兵权,老四胤禛这才勉强于九子夺嫡中胜出,成为雍正皇帝。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继位当晚,匆忙返回潜邸的雍正却对邬思道动了杀心,而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雍正安排来杀邬思道的人,竟是不显山不露水,在剧中只有寥寥几幕的老十七允礼。
到此问题出现了——
明明雍正跟老十七的交集并不多,为何继位当晚,雍正会安排老十七来执行这种见不得光的秘密任务?究竟雍正和老十七之间存有什么样的隐情,这才让那个雍正对老十七如此信任?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段剧情背后的真相,而这个真相竟与剧中被删减的一段隐情的有关。
老十七来了
畅春园那晚,相比老四胤禛离开四爷府时,既紧张忐忑又略感兴奋的回眸,居于后方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率兵进宫,来帮老四夺取帝位的邬思道,心里却十分复杂。
他既希望自己十余年来对老四的辅佐,能为天下苍生换来一位务实爱民的明君,又恐惧于事成之后雄主有忌,为了彻底抹掉往日夺嫡间的鬼蜮墨迹,好正大光明地在龙椅上,行那光明正大的治世之道,会对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毕竟,在四爷府跟老四朝夕相处中,他不仅于烛光斧影之下、折扇摇曳之间,多次以阴谋为体谏言献策,更是亲眼目睹了太多于老四对外形象不符的攻讦暗斗。
于是,那晚康熙晏驾,见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前来报信,说大位已传于老四,堪称全剧第一谋士的邬思道,为防止八爷党釜底抽薪谋反夺嫡,连忙叫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赦老十三:
“叫他立即赶往丰台大营,并依计行事。”
随后便用提前从老四手里要来的“钦差关防大印”,安排了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善扑营、顺天府以及步军统领衙门等五路不相统属人马,雍和宫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布防,严阵以待。
而邬思道此举的真实用意,却是在预防继位的雍正会对他暗下毒手,有了这五路人马在外防守,雍正若真想“斩除后患”,为防风声走漏玷污圣名,就只能亲自回府。
只要雍正能够回府,邬思道就算为自己争取来了一线生机。
果然,雍正于畅春园继位之后,明知有孝在身且危机四伏,当晚还是坚持返回潜邸,而一见邬思道,雍正只简单寒暄几句,就假装无意地说道:
“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吗?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兵都给调来吗?”
一听雍正的话,邬思道哪会不知这是在明知故问。
毕竟那个早已准备好逃跑的包袱,就明晃晃地摆在桌上,雍正不难猜出府外看似多余的部署出自何人之手。
见此,谋求生路的邬思道自然不能沉默以对,当即就说出了准备好的说辞:
“皇上,是我叫十三爷这么办的,五路人马平素不相统属,共同护驾,十三爷居中指挥,才不至于出意外,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啊。”
见邬思道睁着眼睛说瞎话,起身的雍正并没有直接戳破。
而邬思道看着雍正的背影,却感觉到有一股刺骨的寒意在向他逼近。于是,当雍正主动提及对他的仕途与名份的安排时,邬思道立马就提出了拒绝,言称自己绝非做官之人。
一听此话,雍正转身就是一惊。
这一惊,并非吃惊于邬思道直截了当的拒绝,而是暗藏的杀机被对方间接戳破的心虚,乃至由此而滋生的羞愤与震怒。
而明白生死就在一瞬之间的邬思道,连忙继续他早已想好的说辞,在替雍正开脱的同时,讲起了他有“三不可用”——瘸子、腹黑、有前科。
随着这番话从邬思道的口中缓缓道出,雍正心底的愧疚逐渐淡去,那因羞愤而起的僵硬的表情也有了缓和,然而等邬思道话罢,雍正的杀意反倒瞬间更盛了起来: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想怎么隐?”
雍正清楚邬思道所谓的“三不可用”,无非是想以“归隐”来求取一条生路,但他若真同意这种恳求,却无异于是放虎归山。
虽然他登基为帝,可在朝堂之上八爷党仍虎视眈眈,一旦放任邬思道归隐,无论将来是被八爷党拉拢或是胁迫,到时对雍正来说都是巨大的危机。
因此在雍正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无论邬思道会做出哪种选择,他都会将邬思道除之后快。
可令雍正没想到的是,邬思道竟给出了让他意想不到的第四种答案:
“臣想半隐”
“半隐?”
听了邬思道的解释,雍正这才渐渐理解了所谓“半隐”,竟是邬思道愿意放弃自由之身,终身处于雍正的监督之下:
“因此,臣想找一个既能吃饭,又能让皇上找到臣的地方半隐起来,既使臣在有生之年有所依靠,又全了我们君臣这段恩遇,皇上……”
眼见邬思道老泪纵横,一时间雍正心中也顿生不忍,想起多年来邬思道的悉心辅佐,加之“半隐”的方法虽然麻烦,但也不失为一个安置邬思道的绝佳方法,由此雍正略一犹豫,便允诺了下来。
然而正当邬思道那颗悬着心就此要落地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张五哥:“启禀皇上,十七阿哥请见!”
听老十七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前来求见,尤其是雍正听后还特意拿出怀表确定了一下时间,邬思道哪会不清楚,老十七就是雍正特意指定前来灭口的执行者。
因此,见雍正要让老十七进来,为防事情生变,邬思道连忙起身阻止,慌乱间甚至还叫错了称呼:
“四爷……皇上,今非昔比,您不宜善听善见。”
就这样,当晚在邬思道的阻止下,已心生不忍的雍正终究还是没让老十七进来。
但问题是,雍正为何会把“灭口”的任务交给老十七呢?
一段删减的隐情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与老十七有关的剧情并不多,但在二月河的原著《雍正皇帝》中,关于雍正和老十七之间的故事却不少,尤其是这其中还存有一段特殊的隐情。
在原著中,以尖酸刻薄闻名于皇子之间的“办差阿哥”冷面王老四,在九子夺嫡初期,除了老十三之外,跟其他阿哥的关系都比较一般,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老十七。
而等到太子胤礽二次被废,西北传尔丹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由于康熙想选一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夺嫡之争随即就进入了高潮。
在这期间,一件特殊事情的发生,却让以孤臣自居的老四,多了老十七这位极为重要的夺嫡后援。
当时,老四正兼管着内务府,听闻老十七胤礼的母亲章佳氏吞金自杀,觉得其中似有蹊跷,就命内务府暗中探查。
一番密查后,老四竟发现事情真相,远比当年废太子胤礽跟郑春华的故事还要狗血。
原来在浴佛节那天,康熙于宫中设宴。
当天老十胤䄉喝醉酒后,无意间竟闯进了后宫,过程中更碰巧撞上了章佳氏在沐浴,那天老十不知是被废太子胤礽传染了疯病,还是在赴宴之前看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小电影,见状竟当着宫女的面搂住章佳氏来了一记强吻。
事后,老十扬长而去,而备感羞辱的章佳氏自觉再无颜面于后宫苟活,就选择了自杀。
得知其中的原委,老四立马就陷入了深思。
在他心里,自然希望想将此事如实上奏,给对头八爷党找点麻烦,但他又十分清楚,单凭丑闻本身以及康熙对老十的额外宠爱,此事只会被悄无声息地压下,而他作为上报者,反倒会被康熙怀疑有夺嫡暗斗之心。
就这样,老四一番权衡,最终决定将此事压下,命内务府的人不准上奏真相,更不准私下散播传言。
然而老四却不知道,他的这一决定竟将老十七拉入了自己的阵营。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老十七很快就得知了其中的内情,甚至还包括老四所下的命令。
在老十七的心里,无论老四下令压下这件事是出于何种目的,但对他以及他那含恨自尽的母亲来说,都有维护之情。
于是老十七便决定当面向老四道谢,而老四一见老十七立马也猜出了来意,所以没等老十七开口,老四就宽慰老十七,说有些事不知道比知道要好,不明白比明白好,从今以后我会像对老十三那样对待你。
那天,老四的话一说罢,老十七就忍不住地眼泪直流,随即就加入了老四的阵营。
至于老十七为何会做出这种决定,又是否出自对老四的感恩,在二月河的原著中虽并未提及,但其中的缘由倒也不难分析。
章佳氏吞金自尽后,老十七与老十乃至八爷党,算是彻底结下了不解之仇。
这种情况下,一旦老八夺嫡成功,别说老十七再难向老十复仇,甚至还会遭到了老十乃至八爷党的嘲讽与打压。
由此,无论是为了今后生存,还是想要为母复仇,原本想当一位富贵王爷的老十七都需要对老八的夺嫡大计进行阻击,而这就需要进行站队。
依据当时的朝局,能阻击老八夺嫡的,无非老四和老十四。
老十四看似与老八不一条心,但实际上与八爷党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一来,老十四借着感恩的名头顺势倒向老四的阵营,也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而老十七加入老四的阵营之后,着实也为老四夺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死鹰事件发生之后,康熙重病卧床,眼见夺嫡之争即见分晓,为了提高老四夺嫡的胜算,老十七散尽了全部家财,利用自己跟西山锐健营管带之间的亲戚关系,掌握了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同时,在二月河的原著中,畅春园那晚老十三之所以能顺利夺回丰台大营的兵权,其中也有老十七的身影。
正因如此,老十七在老四的心中,俨然就是仅次于老十三的存在,而这也就是畅春园那晚,雍正会安排老十七去潜邸执行灭口任务的原因。
因为在兄弟中,除了老十三外,雍正最信任的人只有老十七。
以上,就是剧中缺少的那段有关雍正和老十七之间的隐情,这回你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