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主要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非思维或情感。以下是几个与行为主义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
经典条件作用:一种学习过程,通过将一个原本不会引起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与另一个自然会引起该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使中性刺激最终能够引发相同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后果的影响,如果某一行为之后紧跟着一个愉快的结果(正强化),那么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会增加;相反,如果某一行为之后紧跟着一个不愉快的结果(负强化),那么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会减少。
强化:任何能够增加某种行为发生频率的因素。强化可以是积极的(给予奖励)或消极的(消除惩罚)。
惩罚:任何能够减少某种行为发生频率的因素。惩罚可以是消极的(施加不愉快的刺激)或积极的(撤销奖励)。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来学习新行为的过程。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提出,强调了模仿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行为塑造:逐步引导个体发展出复杂行为的技术,通过连续强化接近目标行为的各个步骤来实现。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而不是内在的心理状态或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名词解释
行为主义名词解释: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初期。按照行发展顺序,行为主义可划分为早期行为主义(经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社会认知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作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的西方政治学思潮和流派;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
上一篇:1955年,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是( )。
填空答案应为“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著名的外交家,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