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淇看来,长剧所坚持追求的一定是通过人物的命运、人性的拷问、人文的温度,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和共鸣。尤其当下年轻观众更在意与自身的息息相关。这些要求以及传统题材在当下的局限性,正将检察题材推上了映照现实、书写时代的关键位。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敦淇
无论怎样的市场环境,都能稳推爆款,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是如何抓选题的?负责人敦淇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做“擅长的”、“与众不同的”、“引领的”内容。
近期该工作室的爆款剧《以法之名》,正是在这样的根本逻辑下诞生,又承托着更多的具体探索与思考。比如检察题材为什么成为行业“新宠”;从成熟的犯罪剧创作转到新检察题材,其中有怎样的变与不变;《以法之名》的爆款之名,靠的到底是什么;连续出爆款的制作团队,能不能拿捏住当下长剧的吸引力焕新……
我们对敦淇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干货挖掘,并将触角探入了工作室下一步的布局优化,包括几大系列化IP的继续成长与新项目进展。
采访中,敦淇多次强调“做人物”正是跨越内容赛道与周期的不败法门。同时他也总结提出自己的选题开发全面观:以一招鲜吃遍天,抓住题材红利;以反向思维反向操作,去做内容的引领,不跟爆款套路走;做创新,领先半步就好;细节的真实,是一个项目的成败关键。
泛人群剧、检察剧,都有一个共通的创作入口
《以法之名》的爆款法则,首先就是回归一个基本法:定位清晰,路径准确。
看似都在讲除恶的故事,如果是犯罪悬疑垂类剧集,它最需要的是强刺激强反转的情节设计,要更好地满足观众好奇心;而对于《以法之名》,敦淇工作室从一开始就将其精准定位为“泛人群剧”,于是要老少咸宜南北通吃,根本落点就得是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无论主角配角,每一个人物都要鲜活,树立出有血有肉、有能量、有杀伤力的一组群像。”
无独有偶,当他们接着去探索检察剧与过去熟悉的公安剧创作到底有何差异时,同样的创作要求亦在显现。
“我们曾完全推翻第一稿的12集剧本,因为发现传统写法并不适用,逐步地我们摸索出:公安题材是案件【带】着人走,检察题材则是把重心放在人物上,案件【跟】着人物走,法理、事理、情理才是核心要去表达的。”敦淇分享道。
在这样两条路径的会合中,《以法之名》今天打动观众的核心手法就锁定了——花功夫先立住人物,然后再去构建故事。
比如对于洪亮、李人骏,主创们打破传统“神坛之上”的主角面貌,反复推演、先找弱点,进行“反向创作”。看到不同人物在剧中规定情境,会面临怎样的人情世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被钳制;基于这些处境抽丝剥茧,在主线上去巧妙设计。由此从万海案、乔振兴“自杀”案,到指导组进入,发现更多人的问题再成立专家组,一层层往上走。到后面,发现十几年前的“1·31案”也有问题,洪亮、李人骏自身都曾有灰度、出现过问题失误,他们也开始反省,要修正错误、完善自身——此时,检察侦查部所握有的“向内”刀刃,不仅指向了剧中那些作恶的保护伞们,指向需时时警醒的众多司法者,也是指向了作为监督者的洪亮自身,真正完成了这部剧更完整的灵魂拷问。
在这样的过程中,检察官的多面性,天理国法人情背后最真实的人性挣扎、情与法博弈,是《以法之名》作为检察剧所具有的表达厚度。而对黑恶的愤怒、对小人物的同情与共鸣、对公平正义的渴盼,从“情绪到情感到情怀”,《以法之名》也优秀地完成了一部泛人群剧对于观众情感体验的引领。
敦淇工作室的选题开发中,原创自制向来占有重要比重,事实上,在原创中为优秀创作者形成更大的差异化创作空间,更强有力地践行“为好内容全力以赴”,正是《以法之名》创新背后的支撑基础。
自制剧首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平台需求,了解真正缺什么,应该补什么。进一步,自制剧会引导具有精准市场定位与精确创新半径的精品创作,并为这些创作扛住压力与挑战。
敦淇向我们坦言,现在观众的观剧习惯与审美变化,让他们也经常有“被市场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但能够拥有反向思维、具备内容引领力,很重要。典型如当下对叙事节奏的新要求,《以法之名》中就呈现出了自己的探索。
敦淇非常认同长剧不能再娓娓道来,要有精炼的叙事风格,但其分寸点应该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在《以法之名》前几集中洪亮和郑雅萍等人的登场,是洪亮与王老师耐心沟通工作失误,郑雅萍冲进来质问洪亮“11部检察官有没有人情”,随后在这样的对抗中,洪亮窘迫地接通与挂断听不清的电话。看似都是与主线无关的铺陈,但随着剧情向后发展,检察官乔振兴的被害、众人之后面对的事件、各路“保护伞”的形成等等剧情发展,都在这一场中或多或少埋下伏笔与隐喻。
“都说短剧现在已经进阶到10秒就得有个反转,这种节奏是情绪的极致化表达,而我们长剧现在的强叙事创新,我认为应该表现为信息量的高浓度高密度高审美,让观众再回头时可以有不同的体感、有更丰富的品读空间。”敦淇分享说,“我们的戏里对于这种重场戏一定是不设限的,你只要能够信心满满地将这些强叙事的概念放进去,我们是乐见其成,不怕它是三分钟还是十分钟。”
正是如此,在原创自制所形成的一致目标与更强掌控中,敦淇认为就要给予创作者最大的信心、最大的耐心、最大的宽容度,保护好合作伙伴,让他们将内心对于创作的热情充分释放出来,也让好内容能够被更多的观众看见。
深耕检察新系列,是「时代」说了算
“《以法之名》推开了检察题材的一扇大门,门后是一片森林,里面有非常多的参天大树等着我们去寻找。”敦淇说。
但由一部剧就锁定一个新的细分赛道,敢于去长期投入深耕,这背后不是瞎拍脑门的一时热情,而依旧有着敦淇工作室对于选题规划更多透彻的观察与思考。
“公安题材是我们工作室非常重要的一个赛道,它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同时,它在当下性叙事表达上已存在比较大的短板。”敦淇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实践中的新趋向,“你看为什么现在的犯罪侦查剧,很多都在讲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故事?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安全的国家,科技手段赋予了社会治安非常强大的力量,现实中的大硬仗越来越少,包括硬仗中科技的力量可能也更突出。”
而在敦淇看来,长剧所坚持追求的一定是通过人物的命运、人性的拷问、人文的温度,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和共鸣。尤其当下年轻观众更在意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内容,更需要自身生活与剧情可互动回响的沉浸式体感。公安题材一定程度上只能在过去的故事中放大人的力量、体现人的理想主义,跟当下时代就有了“切割感”,这正是短板所在。
于是拓展更以人为牵引的检察题材,就成了当下犯罪类、法制类剧集创新生长的必然。同时敦淇也强调做内容的人,一定得有大局观和政治敏感性——“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推进过程当中,公平正义是在每个老百姓心里的,所以检察题材会让我们的观众有认同感和代入感,也更有当下时代的烙印,能够去书写时代、引领时代”。
题材红利、价值意义之上,同等重要的是对题材的长期理解、把握能力,及创作力量的初步形成。
敦淇工作室对于检察系列的成长性已经有了初步思考:差异化,就是要在人身上去做变化文章——比如《以法之名》呈现的是身处现实社会生活考验中的检察官,而下一部《追诉》则借由一个案件的追诉期去呈现一位年轻检察官一步步的漫长成长。
同时,敦淇工作室与合作伙伴对这一行业剧共同完成了知识经验积累,与默契度匹配。
“因为我们对细节的要求是很极致的,如果你不花时间花功夫采风、第一线去观察,是胜任不了我们的创作要求的,所以宁愿把这些磨合的时间,转移到对于内容的精雕细琢上去,这也是我们对于未来检察题材主创班子怎么搭建、组局码盘的一些思考”。
据了解,目前敦淇工作室检察三部曲,除了《追诉》杀青、进入后期阶段,第二部《抗诉》正进入剧本阶段,而第三部《胜诉》已经开始进行采风。这些内容都会与现下发展息息相关,提供与公安题材不一样的现实社会映照,敦淇工作室也将会继续专注而精准地进行相应内容打造。
工作室内容迭代,超越自我是关键
通过一部部爆款作品,过去我们对敦淇工作室的认知是“犯罪+青春”两条代表性内容赛道,而在此次与敦淇的沟通中,我们感受到随着虎鲸文娱对精品剧集提出系列化、国际化、原创IP的新要求,敦淇工作室的内容布局也正在进一步进阶。
目前“系列化”显然是该工作室的基本盘,主要包括检察系列、“重生”系列、“法医秦明”系列、青春内容的Twentine作品系列——敦淇表示将这些系列继续迭代、IP长尾效应释放得更长久,能够引领同题材内容,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可能占到60%的工作重心”。
其中迭代思维有三个基本点。
第一,无论是悬疑、司法、青春,归根结底在于人,“鲜活的人物,人物的成长,人物的命运,这才是让我们在内容行业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
敦淇提到此前《点燃我,温暖你》的改编,在结构编排上进行过多番推演,最终将“商业复仇线索”放在了开篇,而非只呈现纯粹的校园爱情故事,这就是为了加重人物的命运与成长。这部剧集当时的口碑、播放双丰收,正是对这层深度创作思考的回馈。
第二,审美的升级——在敦淇看来,如“重生”系列这一前期经典的犯罪悬疑IP,迭代不在于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因而要能够营造出当下年轻观众认同欣赏的高级感审美,并且它不仅仅只在于镜头语言等感官审美,还要具备情绪审美、表达审美。
如青春情感方向,随着核心受众已经跨过十几岁的造梦阶段,进入需要直面人生、情感开始成熟的25+阶段,现偶剧不应该再“喂糖”,而是要将有棱角、有现实映照的内容呈现给他们。
第三则是要引领,在“真实而有力”的同时,为观众构建“温暖而明亮”。
正如现下的流行语境是不相信爱情,但敦淇却坚持要将Twentine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做出来,“愿为对方付出生命的这种情感,可能现在不太讨喜,但我们还是想把人世间这种对爱情的美好坚持,以及背后那些大义、真善美的东西做出来,去引领我们的年轻人,让他们获得相信的力量”。
系列化之外,科幻题材会是敦淇工作室从国际化与创新的视角,去进行的内容拓展。在虎鲸文娱“内容+科技”的双轮驱动之下,借助于近年虎鲸文娱在AI虚拟制作上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的落地也在变得更顺畅。目前敦淇工作室的首个改编科幻作品已经进入剧本阶段。
基于工作室对于人的“痴迷”,敦淇表示他们对于科幻题材所蕴含的未来的人性挑战命题非常兴奋,不过当下的讨论与表达不会过于挑战观众接受度,会实打实地“领先半步就好”。
THE END
下一篇:董宇辉,归来仍是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