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雪录》京城线已经开启,秦菀、燕迟在京城的故事也随之展开。
原本以为秦菀在京城的故事线还是会与案件有关,可从锦衣少女案的短促、京城众人迥异的态度、角色之间残留的化学反应来看,并非如此。
一、流言
燕迟刚回到京城,关于他身世的流言就已经传开了。
秦菀前往皇宫给太后诊病之时,刚好听到了忠勇侯夫人与秦朝羽的对话,说先睿王妃是被睿王亲手毒杀的。
原因是燕迟并不是睿王的亲生儿子,睿王一时咽不下这口气,便在睿王妃生下燕迟之后将她毒死了。
睿王留下燕迟也只是为了遮丑。
这传言乍一听没有问题,可经不住推敲。
首先,燕迟一直将父母二人的定情信物带在身上,可见他认为他父母之间是存在爱情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他才会将父母定情的玉佩送给秦菀,希望他们也能像他的父母一样。
其次,如果燕迟真的不是睿王的孩子,那睿王毒死的不应该是燕迟吗?为什么要把睿王妃毒死?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在古代夭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最后,燕迟要真的是别人的孩子,睿王连睿王妃都容不下,还容得下这个别人的孩子,还带他掌兵,让他成为世子?
所以这个所谓的真相,所谓的燕迟的身世,纯粹是有心之人在布局。
燕迟的父亲本就对燕迟苛刻,一旦燕迟听到了这个流言,很难说不会对母亲的死存疑,不会与燕父产生嫌隙。
一旦燕迟与燕父之间产生嫌隙,那朔西军分崩离析也是迟早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了一开始燕迟父子遭到的刺杀,他们在相隔千里的地方同时遇刺,那一次背后之人未能如愿。
这让燕迟他们父子相残的流言是不是他的新招?
二、暗示
燕迟带着秦菀第一次去见夫人(义王妃)的时候,夫人对燕迟说,如果可能的话,尽快离开京城吧……
不愿接受“义王妃”封赏的夫人是从何种渠道得到的消息,从而想让燕迟尽快离开呢?
夫人能对燕迟这么说,一定是她觉察到了什么,或者说知道了什么,难道说她知道传播燕迟身世流言的人是谁?
那以她的身份,她的处境,她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燕迟给秦菀介绍过燕离的身份。
燕离的父亲并不是真正的皇室中人,他是二十年前谋逆的四川宣抚使傅成业麾下的恭州观察使严涵。
傅成业谋反被他知晓,他本想偷偷前往京城报信,却在路上得知太子在风雷岭遭遇伏击,他便连夜赶往。
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等援军赶到的时候,“太子”被掩藏在了一具焦尸的后面,众人都认为是严涵将太子护在了身后。
太子在登基之后便力排众议,以高义为号,追赠严涵为义王,还认燕离为义子,赐国姓燕。
可皇帝对燕离这个义子却奇怪的很。
燕离去参加宫宴的时候,皇帝看着用屁股往后拱凳子的燕离,没有怜爱,没有厌恶,反而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而且剧中在讲述严涵故事的时候,有一处非常蹊跷,那就是全程没有出现过严涵的脸,只能从太子的表情中发现些许端倪。
那便是震惊。
太子见到严涵的第一眼为什么是震惊呢?难不成太子和严涵长得一模一样?那到底回来的是太子还是严涵呢?
三、真假
燕迟演完傩戏摘掉面具时,皇帝说,这不是七郎吗?这错眼之间,你怎么从真将军扮上这假将军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觉得奇怪,什么叫真将军扮上假将军,这皇帝的脑回路与其他剧中的不同啊。
可若是,皇帝是从假太子扮上的真太子呢?所以他的注意力才会放在真假之上。
如果回来的是人不是太子,而是严涵假冒的,那一切就都说的通了。
为什么夫人会拒绝义王妃的封赏?
为什么之前一心想要随夫而去的严夫人突然之间不想死了?
为什么以“不忍燕离幼失怙恃”为托辞的严夫人活了下来,却在活下来之后选择了避世清修,日日抄写经书,连燕离都难以见一面?
如果是因为夫人发现了活着回来的其实是自己的丈夫,而并非所谓的太子呢?
如此这般假冒太子的丈夫还值得她为他殉节吗?只怕是义王妃这个称号都让她觉得无比讽刺吧。
这样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燕离这个义王世子不被京中权贵看在眼里,而严夫人这个拒绝义王妃称号的夫人,却可以在风雨欲来之时暗示燕迟离开了。
结语
从皇帝对燕离的态度、夫人似是而非的暗示,都在说明皇帝的身份是一个巨大的疑点。
如果皇帝真是假的,那谨妃之死、晋王的自尽、沈毅被追杀是否都是因为知道皇帝的秘密呢?
燕迟与睿王被刺杀,不会也是因为皇帝吧。
燕迟和秦菀接下来不会要斗皇帝吧。
上一篇:西晋王朝的创立者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