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毒风暴》最新剧情里,有一场戏特别“真实”:婚礼上,女婿家送来一辆进口豪车,老丈人一边嘴上推辞,一边眉开眼笑地收下。
这位老丈人,就是孙浩饰演的黄科长。
他是海关缉私科的中层干部,权不小,胆不大,算盘打得噼啪响。
观众一边看着他弯腰点头,一边在弹幕里刷:“这演得太像现实了吧!”“孙浩老师太会演了!一身市侩味儿。”
57岁的孙浩,用几个眼神、一点小停顿,把一个“自私又怕事”的小官僚,演得让人又气又笑。
刑侦剧《扫毒风暴》开播后,段奕宏、秦昊的双男主对决固然吸睛,但不少观众却被一个配角“黄科长”悄悄圈了粉。
孙浩饰演的这个角色,是个典型的“权力边缘人”。不上不下,有点权、有点胆,却永远站在风头之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他一边帮亲家走私通关,一边又怕事败,嘴上喊着“别送车”,手却伸得很快。
可是等事情败露了,他第一时间撇清关系,拉走女儿、关门谢客,换脸比翻书还快。
这样的角色,演得不好就容易脸谱化,演得太狠又少了真实感。
但孙浩处理得刚刚好。他不给角色加戏,也不拔高情感,完全靠肢体细节和语气变化,撑起了人物的层次感。
有网友表示:“他演得不夸张,但特别贴生活。”
也有人说:“看完这段,突然想起我们单位那个总会说‘我可不掺和’的中层。”
这就是孙浩的厉害之处:演的是戏,却像身边人。
很多人看到孙浩现在演得这么好,可能都忘了他其实是歌手出身。
而且是那种“一首成名”的歌手。
1995年春晚,26岁的孙浩站在舞台中央唱了一首《中华民谣》,唱火了自己,也唱进了无数人的记忆。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那时候,这首歌几乎家家都会放,连菜市场的大喇叭都在播。
他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民谣代表”,却没有趁热打铁炒作自己,也没有组建团队做出更多爆款,而是选择了继续做音乐,慢慢走。
而“慢”,在那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是奢侈的。
很快,港台流行乐在内地火了起来。孙浩的“慢调”唱法显得不够时尚,唱片销量下滑,曝光减少。
他不红了,但没“消失”。
他开始尝试演员这条路,一边唱歌,一边演戏,谁也没想到,这一转型,就是另一条长期赛道。
孙浩的第一批角色,很多都没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
不是派出所所长,就是小镇中年人,或者某个不起眼的“单位一把手”。
但他从不敷衍每一个角色。
比如《扫黑风暴》里的胡笑伟,是个小镇基层警察,表面正义,实则和恶势力沆瀣一气。
孙浩给这个角色加了不少“生活细节”:他总拿着泡着红枣和枸杞的茶杯,见了领导就笑,见了上访群众就皱眉,嘴上喊着“依法办事”,手下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还特意设计角色“高血压”的桥段:一紧张就掏出血压计,网友笑称“胡高压”。
这种细节,是他生活里观察来的。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嘴上说得比谁都正,行动却全是小动作。”他在一次访谈中说。
还有《白鹿原》里的村干部、《装台》里的剧务工人、《悬崖》里的伪满特务刘魁……每一个角色,他都没让观众出戏。
他知道自己不是主角,也不想演主角。
他只是说,“我就想把我能演的部分,演好。”
-04-
说起孙浩的感情生活,几乎没什么八卦。
57岁了,没结婚,也没孩子,私下生活一向低调。
他曾在采访中被问起婚姻问题,他只笑了笑,说:“我觉得家庭是很私人的事,我也不太想让另一个人暴露在公众视野里。”
没有“避嫌”,也没有“回应”,就像他演戏的风格,不解释太多,但时刻在状态。
有朋友说他是“老派艺人”:不拍真人秀,不接代言,不混圈子。
他下了戏,就回家,泡杯茶,听听老歌,有时候自己也会弹一段唱一段。
2020年,有网友在KTV偶遇他,拍下他坐在角落里唱《中华民谣》的画面。
身边没人围观,他也没故意“营业”,就是很自然地唱,像唱给自己听。
那一刻,很多网友说:“他唱得还是那个味。”
-05-
对很多演员来说,年纪是个门槛。
尤其是过了50,没有主角光环,又不是流量明星,很多角色都不再“为你准备”。
但孙浩不一样。
他反而越来越得导演信任,戏份不多,但每次都能演出味道。
比如《扫毒风暴》里,他的戏只有几场,台词也不多,但每一个肢体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让人记住。
他不抢戏,但他稳。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可以放。他不试图用力证明自己,只是默默把角色撑住。
这份“沉稳”,是岁月给的,也是他自己磨出来的。
就像他自己说的:“现在这年纪,不求红,只求准。”
很多人以为孙浩“糊了”,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他当年唱《中华民谣》。
但其实他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个方向。
他不再是舞台中央的歌手,却成了影视剧里一个又一个“熟脸”。
他不再追求“爆红”,而是用几十场戏、几十个角色,稳稳地续写着自己的演员之路。
你还记得他唱《中华民谣》的样子吗?你觉得他演得最好的角色,是哪一个?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欢迎转发给那个曾经也追过《悬崖》《扫毒风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