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至1956年,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当时,中国政府认为小规模的个体农业经济无法为快速发展的重工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原料,也无法有效组织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改善。因此,通过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单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同时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这一过程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旨在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通过合作化运动,政府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以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这也是对土地改革成果的一种巩固和发展,进一步调整了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
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丸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D.党中央正确总结苏联经验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B
A项错误,当时已土改,封建土地制度已废除。C项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的认识。D项应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项为正确答案,合作化是集体化,目的是要解决小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