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长剧再次确认了其在剧集生态中的不可替代性。
从开年的《漂白》和《北上》,到古装领域叙事反套路、打破传统仙侠审美的《白月梵星》,和主打“三婚三离”爱恨反转的《临江仙》,再到类型化先锋探索的《在人间》,这些作品在题材、叙事与情绪等维度,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延展与深挖,验证长剧的深度叙事在当下仍具有稀缺价值。
从第三方平台发布的长剧上半年市场表现数据榜单来看,爱奇艺稳居前列。云合数据显示,累计有效播放霸屏榜TOP20中,爱奇艺共有《白月梵星》《无忧渡》《北上》《漂白》《临江仙》《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淮水竹亭》《仙台有树》8部作品上榜。其中,迷雾剧场剧集《漂白》登顶四项榜单,古装奇幻剧《白月梵星》以19.68亿累计有效播放摘得猫眼有效播放总冠军。
爱奇艺长剧作为平台内容主轴,在长短融合的背景下,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同时,以《成何体统》等为代表的微剧成长为平台内容生态的“增量”。长短之间业态流动,实现双向的“取长补短”。
“以长视频为核心,微剧为增量”的思路,既让爱奇艺稳居市场前列,更以实际案例证明了长剧优势和价值,为行业探索内容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长剧的韧劲
过去两年,业界对长剧的定位经历了两极摇摆:起先不少从业者信奉长剧正统、短剧难登堂入室;不久后又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长剧冗长乏味,即将被短剧逻辑全面重塑。长剧正统论,立足点是保守的经验惯性,短剧替代说,有风口上的投机感,两种判断都没有准确描述过去半年内剧集生态的真实走向。
长剧没有失去价值,相反,在用户需求分层、表达空间扩容的大背景下,长剧依然承担着内容体系中“主菜”的角色。
这一点,在平台方的判断中已经被前置强调。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今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提出“以长视频为核心,微剧为增量”的内容策略,明确提出长剧作为内容根基的不可替代性。
2025年上半年,爱奇艺多题材验证了长剧在承载复杂情绪、社会议题与价值沉淀上独一无二的作用。
以悬疑剧为例,《漂白》紧扣警察跨越十年追捕真凶、多侧面挖掘人性善恶,成迷雾剧场首部“热度破万”作品。《借命而生》讲述一桩烙印时代伤痛的冤案,兼具现实洞察和警示价值。
纵深感在现实题材剧中体现得更为强烈。年代剧《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流动的大运河照见人生起伏与时代剧变;都市剧《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以职场女性勾连起社会乱象和时代情绪,现实切面丰富深刻。
短剧题材延展、垂类迭代很快,但一直没有实现对悬疑探案、现实题材的大面积覆盖,这也正说明长剧在挖掘复杂人性、复杂故事上的稀缺价值。
即便是更依赖视觉表达与情绪浓度的古装剧,爱奇艺也呈现出差异化内容路径。《白月梵星》《淮水竹亭》通过长篇幅建构奇幻世界、铺陈人物情感,《无忧渡》视听风格绮丽,长剧体量给予单元叙事稳扎稳打空间,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志怪风格。
深的基础上,长剧没有偏废题材创新。作为微尘剧场继《我的阿勒泰》后的新作,《在人间》用高概念设定包裹情感关怀,风格化内容、先锋感尝试拉出审美差异,有强烈的类型探索意味。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曾用deepseek总结过中国观众泪点公式,“70%真实细节+20%反套路+10%留白”。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70%的真实”,真实靠人物,人物靠情感,情感靠细节。
而要抵达真实的细节,便在体量、深度、创新上设置了门槛,这道门槛,目前来看,只有长剧才能跨越。
长短的流动
不过,仅仅强调长剧的不可替代性,并不足以完整描绘当下剧集生态的变化图景。
在毒眸看来,短剧带来的所谓“冲击”,已经演变为内容逻辑、叙事节奏、情绪满足等层面上复杂的交汇和渗透。长剧在悄然调整自身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方法,短剧逐渐具备了更高的完成度,二者之间正在发生一场更为深层的结构互动。
过去几年里,不少长剧在创作端陷入表达惯性,节奏冗长、结构松散、人物程式化屡见不鲜。而用户观看习惯和喜好变化频繁的当下,滞后的表达与观众的接受节奏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大的落差。
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下,平台对长剧自身创作逻辑的反思显得尤为关键。王晓晖指出,微剧是“从客观上仰视观众”的,遵循的是“你想看什么,我给你什么”,而长剧的最大失误在于有时会“忽视观众”,容易滑入“我给你什么,你看什么”的危险地带。
站在年中节点来看,长剧习得了之前未曾有过的“观众意识”,自顾自地生产满足创作者喜好和表达欲的作品更少,与观众的需求和情绪的互动更强。
以类型惯性最重的仙侠和古偶为例,仙侠剧惯常会陷入模版程式化的叙事窠臼,而《临江仙》“三结三离”极致爱恨反转故事,跳出“爱能对抗一切”的套路,以“纯恨风”刷新仙侠叙事;传统古偶的追剧新鲜感被脸谱化人设消磨,《书卷一梦》精准洞察观众心理,穿书流轻喜风格,以现代人视角解构刻板古偶机制,一部剧拍出正反两部效果,实现了对传统类型的突破。
观众侧的反馈也及时印证了这类尝试的有效性。《临江仙》站内热度超10000,站外网友玩梗“纯恨仙侠”“仙侠版再见爱人”;《书卷一梦》刷新爱奇艺2025年开播首日热度最高纪录,“三折叠”名场面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类型表达方式的重构,与用户观剧心理的敏锐化和成熟化不谋而合,使得这两部作品成为今年长剧内容调优的代表样本。
反向来看,微短剧一本多拍导致的内容雷同、审美粗糙等积弊,在进入平台体系后也有所改善。比如爱奇艺最近上线的微剧《成何体统》,借助IP提升质感,并通过更精细的节奏设计和互动模式强化观众体验。
去年行业将“长剧短剧化”挂在嘴边,但如今看来,变化是双向的,微短剧也在长剧化,只是变化更隐秘,也更靠近观众对剧集的常态认知,从而过去把这种双向的流动,简单归结为单向度的影响。
爱奇艺所推动的长短剧协同,不是简单的形式融合,而是转向方法互融,并正在构建起一种更具结构张力的内容生态。
进化的另一面
长短剧不断互融的同时,也为行业提出了新的难题:当创作语言相互借力、观众调适预期后,平台应如何在结构层面完成升级?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做长做短的二元抉择,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底层的、可持续的内容供给系统,让不同体量的作品既能达成自身预期,又能在整体生态中协同增效。
为此,平台也在推进内容组织结构的调整,从剧集体量、IP生命周期、生态角色,都在进行更系统性的调试与优化。
从爱奇艺上半年的内容实践可以看到,长剧并不是被动模仿短剧的节奏,整体体量趋短,变化的底层逻辑并不是追求短剧的短,而是解决长剧自身长期存在的“注水”问题。
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开创短剧集的内容形态的迷雾剧场,便是爱奇艺对长短之变的前瞻思考。如今14集的《漂白》、13集的《借命而生》以及8集的《在人间》,正是爱奇艺在长和短的动态变化中的最新内容形态。
理性来看,长剧正逐渐走出过去一段时间“唯快节奏、强情绪论”的创作惯性,开始强调题材构建、世界观铺设与观众节奏之间的辩证适配。
这点爱奇艺的策略是反差的,上半年多部热播古装剧不是一味追求情绪堆叠取胜,而是通过完整的设定、细腻的节奏调控,追求结构与情绪的双重完成度。
《淮水竹亭》构建东方侠情奇幻设定,重在世界搭建与角色代入感;《无忧渡》中单元叙事稳扎稳打,缓慢推进营造人妖共存的人间和无忧境的瑰丽质感与情绪氛围。
主线之外,副本机制与单元式结构成为承载剧情密度的关键装置,不仅填补了节奏的留白,也赋予情节更多延展空间,使得侠情更燃,人妖情更绵长。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调试,让长剧在保有体量优势的同时,获得更强的情感厚度与叙事张力。
与此同时,短剧也在被平台重新定义角色。它不仅具有引流效应,还被赋予了更多综合性视频平台的结构性任务。比如《成何体统》已经被爱奇艺改编为动漫版,长剧正在开发中,电影版也在筹备,微剧的快速落地,最大化实现IP的跨媒介形态效果最大化。
爱奇艺在长短剧协同策略上的调整,是平台内容策略的一次进化,它意味着不再以爆款作为唯一目标,而是通过供给分层、角色拆解,保证对深度叙事价值的坚守,也实现多元内容的协同效应。
王晓晖为进化描述的终局是,微剧题材会越来越广,质量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它也有天花板,不论微短剧、长剧和电影,每个类型都会占据自己应有的一个份额,这是市场和观众决定的。
爱奇艺用一部部类型各异的剧集实践证明:长剧仍具稀缺价值,深度叙事、复杂人物、真实细节,依旧只能由长篇幅的内容形态来承载。“坚守长剧根基、协同短剧优势”的策略路径,正在成为剧集生态进入下一阶段的有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