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郑州的标签向来稳重——中原腹地、商都古城、交通枢纽、人口重镇。谁能想到,如今这个曾以历史闻名的城市,竟悄然改写了影视产业的地理坐标,成了全国最炙手可热的短剧拍摄中心,被业内称作“竖店”。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郑州的短剧市场已经进入快车道:800多家制作公司,3万人从业,年产值23亿元。剧组的开机密度高得惊人,有业内估算,每天同时拍摄的剧集超过100部。更离谱的是,演员的日薪能飙到1.5万元,摄影灯光团队也成了香饽饽,日薪两三千元早已是基本行情。
一切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水到渠成。
郑州的第一步,是赶上了“信息流广告+短视频”这股风潮。最早的短剧,只是披着剧情外衣的产品广告。但这个起点,反而成了优势——懂流量,懂变现,懂平台算法。当其他城市还在摸索影视与流量的结合方式时,郑州的团队已经开始优化剧本、投资设备、铺设基地,硬生生把“广告段子”打磨成了“内容产品”。
更关键的是,郑州没把短剧当小打小闹来看。各级政府快速出招,从剧本创作到人才培训,从拍摄补贴到版权保护,样样有政策,事事有回应。
航空港区搭建起数字影棚,传统家装市场也主动转型“影视基地”,甚至连老旧商场也被改造成短剧拍摄场地。拍一部短剧,不再需要东奔西跑,交通、场地、后期制作在郑州一站式搞定。
这种城市级的产业联动并不多见。它不仅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也为郑州赢得了新的文化标签。导演、编剧、演员、灯光、美术——整个影视链条正在郑州形成闭环,短剧不再是“低配网红视频”,而是在逐步建立工业化流程和审美自觉的新门类。
不过,郑州的短剧奇迹还只是开始。官方的目标是,到2027年全市短剧市场迈入百亿量级。对比6.6亿全国用户、每天101分钟的人均观看时长,这个目标并不遥远。而背后,是一个城市在传统中找到了创新的出口,在产业转型中捕捉到了文化表达的新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模式能走多远,还取决于能否处理好产业快速膨胀与内容质量的关系。短剧火热,也引来了抄袭、粗制滥造、内容审美滑坡等问题。眼下最需要的,不是单一剧组产量的激增,而是如何在高产中提质,在流量中坚守文化表达的底线。
郑州的短剧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产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只要眼界够开,政策够准,哪怕是传统老城,也能在数字浪潮中完成一次漂亮的“转身”。
从“横店”到“竖店”,郑州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影视不只是镜头里的故事,它也可以是城市的一种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