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孙俪、董子健主演的《蛮好的人生》正在热播,剧集聚焦保险行业,通过两位从业者的对比,讲述保险行业从人情化向专业化的转型。截至目前,优酷站内热度破万,成为今年第三部破万剧,云合市占率、CVB黄金时段收视份额连续七天上涨,登顶灯塔正片播放榜TOP1,欢网实时收视率峰值连续多日破3%,创首周开门红。
在这部剧成为“茶水间话题”并收获大量好评的同时,自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讨论,部分保险从业者认为该剧的一些剧情与行业的现状不符。
剧照
这是以职场为背景的话题剧时常面对的争议,近期播出的《以美之名》聚焦医美行业,也曾遭遇类似争论。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剧集发展报告》,近年来,行业职场剧呈现更多新鲜职业场景和新兴领域,一面是业内希望的硬核,一面是观众期待的好看,职场题材剧如何夹缝中生存?
胡曼黎违规操作“气炸”保险人?
蔡先生在上海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平时不爱看剧的他在周围人的讨论声中了解到这部作品。“有人说看到剧中胡曼黎的违规操作被‘气炸’,剧中为了开单帮助客户买米甚至跟踪母亲等行为也不符合行业常情。”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自称是保险业的从业人员发出“小论文”,有人认为剧里展示的是“违规操作大集合”,比如“见客户就送礼”“伪造客户签名”“允许客户带病投保”等,损害了真实的保险形象,“舆论本身就对这个行业存在巨大偏见,这可真是雪上加霜了”。
《蛮好的人生》引发对保险行业的讨论
其实,如果认真看剧就会发现,这些让保险行业从业者“怒不可遏”的不合规展现,本身就是作品中的“反例”。孙俪饰演的胡曼黎最终因为这些违规操作而受到处罚,不仅丢了工作,还被剥夺从业资格。她在剧中的设定,就是经历过去20年行业野蛮生长期的早期传统式的保险人,这些陋习导致她在行业变革期被淘汰,意识到自己要按规范办事,后来在法律专业出身的年轻搭档约束下重回正途。剧作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正确的行业价值观。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看来,作为国内第一部以保险行业为背景的都市话题剧,《蛮好的人生》的出现,说明保险行业被更多人所关注和重视。“剧情以保险作为主线,对于保险知识的普及、科普是很有帮助的,唤起了大家对于风险保障的主动思考。”他举例,以胡曼黎因不合规行为受处罚为例,恰恰说明了保险业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从剧情推动方向看,它反映的是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剧照
“作为现实题材的富矿,以职业为背景的剧集向来是国剧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看来,近些年,创作者将职业剧创作的目光投射向更开阔的地方,对于反映当下发展需求变化、社会心理变化、职业生态变化的职业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蛮好的人生》聚焦很少在荧屏上看到的保险业题材,把这个职业看似广泛存在但又具备独特专业要求的特点写得鲜活、灵动。且这个职业的特征,又能很好地纳入戏剧性元素的表达,使得作品在现实性的根基上有了传奇性。以人写职业、以职业写人,为创新职业剧表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窗口。”
职场剧能否也“小事不拘”?
一部剧带动一场行业集体讨论,剧圈上一次这么热闹的团建,恐怕还是《国色芳华》引发的文史科普热潮。如今,观众逐渐接受了古装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随着职场剧越来越多涌现,能否以类似的原则创作和欣赏职场剧?
有保险从业者认为,《蛮好的人生》表达的是保险行业有多么不容易,进而慢慢塑造了一个专业的形象,“一部电视剧为保险正名,改变行业形象,树立专业的形象,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该从业者看来,电视剧存在演绎成分,“它只是对行业浓缩的写照。一个行业不可能永远完美,它的成长是从不完美到完美。需要从国家、保险公司、政策、媒体各个方面来共同提升行业的形象和地位。”
许闲认为,电视剧中的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夸张,“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需要有艺术创作的成分,要有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抗的情节表达;但这部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行业的真实情况”。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许闲接触过很多保险代理人,“现实中不少从业者拼搏、勤劳,关爱客户,从这些层面上看,尽管观众对《蛮好的人生》的评价有褒贬,但这个剧无论从保险需求的激发,还是体现行业对高质量代理人的需求上,都有积极意义,也呈现了做好保险行业所需要具备的潜质、对专业的追求、对客户服务的重视等。”
剧照
在何天平看来,职场剧“悬浮”是现实题材国剧的一个“老病症”,部分作品确实存在浪漫化职业背景、模糊化职业属性、刻板化职场人物的通病;或者说,虽然是职场剧,但只是借职业的名义书写的通俗流行叙事。“作为类型化创作,首先要对‘职场’予以更严肃、深入的洞察,让每一份对职业的叙事都稳扎稳打、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职场发展规律,避免让某一种职业变成荧屏‘奇观’,在客观、平视的叙事下合理、审慎地把握职业焦虑和矛盾,在发掘问题的同时,尝试为此提供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
何天平说,职场题材剧既要能“聚焦”职场内外的一呼一吸,更要去“深焦”那些大多数观众能与之共情的困惑,让这类作品真正与普罗大众实现对话、沟通。“比如胡曼黎的塑造,并不回避人的局限性,但也重视人的变化性、动态性,发掘出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职场和生活里真正有光芒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这同样是好的现实题材塑造人物的关键。”
剧照
《蛮好的人生》通过胡曼黎走街串巷唠家常“卖保险”的视角,引出一个个市井生活故事,串联起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这是行业剧通常的做法。相比关注保险专业的细节,观众更多的是被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打动和共鸣。有观众对于胡曼黎的种种逆天操作表示理解,“没见过不代表没有”,“一部电视剧而已,又不是专业知识讲解,很多电视剧涉及的行业都会跟现实有一点偏差,没必要较真。”
剧照
电视剧并非纪录片,通过电视剧展现保险业,有利于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正如此前许多历史背景的古装剧未必对文史普及起到多大作用,但至少吸引了观众对相关文化历史的关注。职场题材剧同样如此,做到事事还原,恐怕也要被批评剧情平淡如白开水,反而失去了让大众关注的机会。
创作者认真还原行业的努力,需要良好的舆论生态支持。有人看了头两集就急着打一星,有人苛责女主角形象过于光鲜亮丽不像普通人,先别急着骂,至少把作品看完了再说。
原标题:《《蛮好的人生》大爆但“冒犯”了保险行业?先别急着骂!》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熠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