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温柔给了所有人、唯独她对自己残忍
这是《月升沧海》宣后
少年,家道中落,带着幼弟投靠舅父
成年,嫁给了刚刚起步、不受待见、还未登基的皇帝
成婚生子后,皇帝与越妃一同出征,留下她照顾皇子和公主
步入中年后,没有后宫的斗争、也没有儿女的烦恼,好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可爱、善解人意的少商,她把最后的温柔和爱给了这个视她为母亲的女孩。虽贵为皇后,有着皇帝的尊重和爱护,但她不是皇帝最爱的那个女人,她的心里也想一生一世一双人,她知道这样的爱情她这辈子也不会得到,后来仍成全了皇帝和越妃,而她最终郁郁而终。
宣后无疑是《月升沧海》最悲情的人物之一,外人看到的她都是端庄、优雅和荣华,她这一辈子非常短、也过得极为辛苦,在乎所有人的感受,为了不让皇帝为难、自请废后,而她的子女也是在她的柔弱的性格影响,最终走向了衰落。
宣母家也是世家,她出生后也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家庭富足、父母庇佑。不过好景不长,家道中落、父母过世,她只能带上幼弟投靠了舅舅乾安王。还未成年的她和弟弟虽得到了收养,但寄人篱下的她早已收了锋芒、只为未来她和弟弟能一世安宁。舅舅乾安王家中子女众多,对于他们的到来其他小孩定是不喜的,特别是舅舅的女儿文修君,也是宣后的表妹,从小娇生惯养、嚣张跋扈,对这个表姐也不太友好、甚至不是很尊重,宣后则一味的忍让和包容,在剧中她为数不多的出场中,就将性格体现的淋漓精致。
在舅舅家生活几年后,她到了适婚年龄,娴静端庄、温柔可人、再加上她原也是世家子女,再加上现在的舅舅乾安王位高权重,她应该也会有一门好亲事。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她的亲舅舅也如此,因为她不是自己亲生女儿,为她在宗族里选了一个当时默默无闻、还未发迹的人,这人便是粱帝。
顺理成章,两人结下了这段姻缘。婚后两人相敬如冰、也有过温馨甜蜜,但宣后知道其实皇帝爱的也是她的青梅竹马越妃,没多久他娶了这个女子,为他生儿育女,相处也算是其乐融融。狼烟风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不是皇帝要出征,果敢越妃则陪伴左右,而这个时候的宣后,第一次没有站在皇帝身侧,既然要平定这天下,她可以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后盾,她留下照顾了他们的子女。
十余年后,皇帝登基为帝、宣后则成为了人人仰望的皇后,她与他的长子则成为了太子、未来的储君。可以看出皇帝知道宣后的付出,所以在权力和子女上还是有所倾斜的。这样的结果是舅舅和表妹始料未及,表妹文修君也是极为嫉妒这个表姐,认为这样一个什么都不如自己的表姐,为何能走上那个位置。
后来文修君位高权重的父亲出征、最终战死在沙场,只留下了她和她那未成年弟弟,乾安王府从此再也没有原来的辉煌,文修君事事将功臣、恩情、皇后和皇帝的姻缘挂在嘴边,重情的皇后也念及当年的恩情、对这个表妹处处忍让、包容。在面对文修君每次的质问和咒骂时,仍是平和面对。
为了保护她,两人见面基本无外人在场,这样的处理方案让文修君毫无顾忌、不可一世,甚至可以说出大逆不道的言辞,“
如果不是乾安王,当今的皇位到底是谁的还有未可知呢”。
在大放阙词的言语被皇帝听到后,宣后仍想保全表妹文修君,皇帝也不是善茬、看着这些年来这个女子越来越猖狂,则不依不饶让她自己说,怼的文修君哑口无言。
宣后的性格柔弱、隐忍,在与子女的相处时也是这种模式,所以她的亲生儿子和女儿、在她的教育和培养下,并没有成为才干之人。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当年皇帝在外征战,父亲教育的这个角色有所空缺,导致宣后的儿子和女儿资质平平、儿子优柔寡断、女儿则不聪明。
她的儿子虽贵为太子,性格同她相似,无太大的主见,曾经与曲氏女有段爱而不得爱情。后来娶了平民之女为妻,其太子妃看似是小花,实则非常绿茶,在事业上对他也没有太多的帮助,后来的他储君之位被废,从而走向末路。
她的女儿排行第五,虽是与太子一母同胞,但于其兄性格完全不同,她是皇帝的最小的女儿,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她嚣张跋扈、仗势欺人的性子,她是不聪明的,也不懂局势和形势,做为皇族中的一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私生活混乱,养了诸多幕僚,其母宣后完全管不住这个女儿,后来的她婚姻也不幸福。
程少商进宫后,宣后有了新的寄托,这个女孩机灵古怪、聪明可爱,视她为母亲,她也当女儿一样教导她、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虽不是母女但像极了母女。好景不长,太子被废,善良的宣后觉得她一直阻碍了皇帝和越妃,自求废后,成全了皇帝和越妃。
最终,她成全了她爱的人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坚持,离开了这个世界。看到她的结局实在有些难受,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她来说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呢?
爱,惟能做到这样,才该是真正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