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网)
转自:中华工商网
横断山脉东北缘,有一片被经幡装点的金色土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这里就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这里严寒肆虐,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在这片生活条件艰苦的土地上,以四川纯真世纪生活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果为代表的一群来自成都温江的民营企业家,历经十年坚守、九次奔赴,书写了一曲联结藏汉深情的时代赞歌。他们如高原格桑花,在金色雪域播撒温暖与希望。
缘起:一次偶然的触动与一份十年的承诺
2013年深秋,温江区工商联组织甘孜州公益行活动。曾在川西工作过的陈果,抱着故地重游的心态报名参加,却因这次偶然之行与色达结下深厚缘分。
公益车队沿盘山公路前行,海拔渐升,部分队员出现高原反应,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接连出现。陈果回忆,自己虽对高原反应有准备,但没想到如此严重,当时真想返回,不过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抵达霍西乡小学后,眼前场景让他忘了所有不适。
十月的色达县已进入冬季,凛冽寒风透过贴纸塑料薄膜的窗户钻进教室,孩子们衣服单薄,脸蛋冻得通红,皲裂的小手连铅笔都握不住,但仍然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回到酒店休息,陈果在床上辗转难眠:“我要帮助这群孩子,还要号召更多人参与。”
回到温江,陈果将见闻告知好友,众人看了照片和视频后深感震撼。短暂沉默后,大家握手承诺“帮助色达学生和困难群众”。2014年8月,6人携10余万元物资开启首趟援助,看到孩子们笑脸,众人决心长期坚持公益。
坚守:十年征程,用责任丈量公益的厚度
温江到色达需翻折多山、穿雅砻江峡谷,正常车程14小时,遇恶劣天气超20小时。
第二次赴色达,车队在折多山遇暴雪,能见度不足五米,路面结冰打滑。“只能缓慢走,所有人紧绷神经。”陈果回忆,“最险处外侧车轮离悬崖不到半米,想到孩子在等,就咬牙坚持。”原计划傍晚到,结果凌晨两点才抵达。
第五次陈果带病随行,吸氧统筹行程,交接完物资才就医。十年间,他们提前对接需求、按季节备物资,疫情时也通过汇款、邮寄延续援助,家人亦从担忧转为加入。
深耕:从物资援助到心灵关怀的升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助深入后,企业家意识到,需为色达带来持久改变。
第三次之行,队员分发完学习用品后,发现孩子们虽有“去外面看看”“当老师、医生”的梦想,却不知如何实现。陈果在总结会上说:“要帮他们打开通往世界与理想的窗户。”从此,援助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除援助物资外,陈果牵线温江区教育局,促成两地学校结对共建,开展研学与师资培训,引入先进教育理念。起初当地老师不理解,认为城市经验不适用,温江实验小学结合藏区实际与新课改,共研适合高原的教学模式。霍西乡老师格桑表示,学会做教具、生动讲课,孩子兴趣明显提高。此外,聚焦色达县等欠发达地区“教育短板”,捐赠教学一体机,设立“爱心英才计划”,每月为特困生提供生活费助其完成学业。
针对色达畜牧业短板,兜底收购700万元初级农产品,精加工后获180万元利润,全部用于购置太阳能路灯等设施,还探索牦牛绒制品等产业链,帮牧民增收。牧民扎西顿珠说:“他们把我们当朋友,这份平等比物资更珍贵。”
绽放: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爱心接力
从贫寒中逆袭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对“坚韧”与“向善”的生动注解。
陈果是温江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他的公益实践绝非“单打独斗”,而是努力搭建起资源整合的桥梁,构建形成“企业+志愿者+受助群体”联动模式。陈果说,“最初只有4人,后来员工、供应商、客户都积极加入,慢慢就发展成‘格桑花·快乐公益行’活动。”
在他的倡导下,共吸引280余人参与其中,共发起大小各类公益性活动109场、开展4.3万分钟志愿服务。累计捐助物资及现金超910余万元,覆盖色达县16个乡镇,惠及学生800余人次、困难群众3000余户。
陈果获评“中国好人”“四川好人”,这场跨越800公里的爱心接力,仍在续写汉藏同心筑梦的篇章。
(编辑 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