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司法之力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西安碑林法院将制发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作为融入社会治理、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聚焦“抓前端、治未病”,推动审判职能向源头和前端延伸。2024年以来,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累计发出5份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均获得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与有效整改,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以务实建议推动实质性整改
碑林法院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已形成“发送—回应—整改—反馈”的闭环,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具体成效:
规范医疗美容行业:
针对(2024)碑法司建第1号司法建议指出的“医美机构档案留痕不全、纠纷处置时间长、法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卫生健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不仅复函回应,还上门与碑林法院座谈,共同开展医美行业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双方就共解难点、堵点问题达成一致。
明晰出租车营运损失:
针对(2024)碑法司建第2号司法建议反映的“部分驾驶员消极应对事故、拖延维修导致损失扩大”的问题,主管部门回函提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开展月检查培训,普及《民法典》;二是排查事故异常车辆及驾驶员,进行正面引导;三是优化月平均营业额证明格式,增加经办人签字和公章,确保证明文件的规范性与公信力。
整治口腔诊所乱象:
针对碑法建〔2025〕10号司法建议,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当即部署,深入开展口腔专项监督检查,并在回函中提出三项具体安排:一是对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关键问题开展现场检查;二是强化依法执业监督,对问题机构限期整改;三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线索,提高打击非法行医的精准度。
破解预付式消费难题:
针对碑法建〔2025〕11号司法建议,主管部门研究后提出三项实质性举措:一是推动建立“健身房预付资金专项监管制度”,要求资金存入专用账户,严禁挪用;二是全面审查辖区内合同文本,责令不透明、不公平的条款限期整改;三是联合行业协会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引导商家诚信经营。
规范保险行业发展:
针对碑法建〔2025〕12号司法建议,在向某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送达司法建议后,该局打出“六措并举”组合拳予以响应:组织全流程自查、全面推行销售“双录”、加大现场检查与处罚、推动模糊条款上报顶层设计、联合发布典型案例、设立“金融协同治理工作站+调解工作室”,构建了“源头预防→非诉化解→诉讼兜底”的全链条机制。
以规范流程确保建议质量
为确保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提得准、发得硬、落得实”,碑林法院重点强化三方面工作。
1.深度研判,精准选题。
所有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均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确保所反映的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例如,针对口腔诊所和预付式消费的调研,均通过实地走访、与行业主管部门充分洽谈研判后形成。
2.宣告送达,凝聚共识。
改变“文来文往”模式,由庭室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向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宣告送达,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问题根源,将送达过程变为统一思想、共商对策的过程。
3.跟踪问效,闭环管理。
建立建议跟踪台账,不仅满足于收到回函,更通过面对面交流、座谈会(如与某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的专题座谈会)等方式,持续关注整改措施的落地情况,确保建议“落地有声”。
实践表明,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问题要准,必须源于审判实践,切中行业监管短板;沟通要畅,通过宣告送达和常态联络,争取理解与支持;措施要实,推动被建议单位出台专项整治方案,将建议内容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
在今后的工作中,碑林法院将继续立足审判实际,深化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一是聚焦真问题。持续关注案件反映的民生痛点、行业风险点和监管空白点,将成功经验复制到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更多民生领域,提出更多针对性的“金点子”,实现更广范围的协同治理。二是强化联动性。深化府院联动,进一步健全与各职能部门的常态化信息共享、风险预警和联合调研机制,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注重长效性。加强对已回复建议的落实情况“回头看”,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把法院的“一家之事”做成社会的“百家之文”,以优质司法服务护航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卫珊
编辑| 李娟
责编| 马宁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