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概要
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重庆市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24年,重庆市经济总量居全国中游水平,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支柱产业面临一定的产业升级压力。重庆市税收收入保持增长,财政自给率保持稳定,上级补助对重庆政府综合财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根据“一区两群”空间格局分化明显,2024年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经济总量超过重庆市经济总量的75%,为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核心区域,财政实力整体较强;“两群”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除万州区外整体经济总量较低,整体综合财力对上级补助的依赖性强。2024年,重庆市大部分区县政府债务规模及政府债务率均有所增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政府债务率较高。
重庆市级(含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和中心城区城投企业整体信用资质较好,主城新区平台数量最多。2024年以来,重庆市城投债融资整体呈净流出态势,2026年两江新区、巴南区、合川区、大足区和沙坪坝区城投债到期规模相对较大。2025年6月底,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城投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表现有所优化但仍较弱,部分区域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低于0.2倍,需关注其流动性。
一、重庆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1.重庆市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市地理位置优越,长江横贯全境,水路运输优势明显;经济总量居全国中游水平,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支柱产业面临一定的产业升级压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重要,未来发展潜力大,经济有望持续增长。
重庆是中国西南部直辖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地形复杂,被称为“山城”,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包括26区、8县、4自治县和1个国家级新区。重庆市内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受地形地貌影响,重庆市航空及水路运输较为发达,但公路铁路建设有待完善,“十四五”期间重庆市交通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重点投资于铁路及公路项目(分别规划投资1900亿元和2500亿元)。
常住人口基本稳定,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常住人口3190.4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6万人;同期,重庆市城镇化率72.14%,城镇化水平继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67%)。
经济总量居全国中游水平,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重庆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193.15亿元,位居全国第17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GDP增速为5.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重庆市人均GDP为10.09万元,在全国排第10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49.36亿元,同比增长5.3%,经济稳步发展。
第三产业对重庆市经济贡献大,现阶段重庆市工业支柱产业转型逐步推进,仍面临一定的产业升级压力。近年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保持稳定,2024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6:36.3:57.1,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工业方面,2024年,重庆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9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6.1%,略高于全国增速。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老工业基地,现已形成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化医行业、材料行业、消费品行业和能源工业的“7+1”支柱产业格局,除装备和医药外,其他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24年均有所上升。电子制造业为重庆市第一大支柱产业,重庆市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球的40%;汽车制造业为重庆市第二大产业,2024年全市汽车产量254.01万辆,同比增长9.4%,以上两大支柱产业对重庆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近半。现阶段重庆市支柱产业转型逐步推进,仍面临一定的产业升级压力,近五年,受汽车产业转型及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影响,重庆市汽车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提升,但电子制造产业受需求端影响,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2020年的13.9%下降至2024年的2.1%。
2024年,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366.65亿元,增长6.8%,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其中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产值相对较高且增加值保持增长;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房地产业增加值1643.25亿元,下降3.5%。金融业方面,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2238.02亿元,增长4.8%;年末重庆市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327.69亿元,较上年底增长5.2%,本外币贷款余额60118.95亿元,较上年底增长6.0%。
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重庆市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的明确,重庆市多地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协同发展,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2.重庆市财政实力和债务情况
2024年,重庆市税收收入保持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第七,财政自给率保持稳定,政府性基金收入有所下降,同时上级补助对重庆政府综合财力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1-6月,重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税收占比及财政自给率均较2024年有所提升。
重庆市政府债务余额持续增长,整体债务负担较重。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政府债务中市级债务余额3767亿元,区县级债务余额10658亿元。2024年,重庆市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分别为199.82%和44.81%,在31省中分别排名第25和第19(由低至高)。
二、重庆市下辖区县经济及财政实力
1. 各区县经济实力和产业情况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根据“一区两群”空间格局分化明显,主城都市区为重庆市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国家级园区及上市公司多分布于此,吸引人口集聚且城镇化水平较高;其中,中心城区整体以第三产业为主,主城新区则承担了主城区的产业外移功能,第二产业整体占比较高;“两群”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除万州区外整体经济总量较低。
重庆市38个行政区县形成了“一区两群”空间格局,即主城都市区21个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11个区县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6个区县,“一区两群”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通过圈层格局和轴带联动,带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带状城镇群的发展。其中主城都市区又按照城市功能划分为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桥头堡城市五类区域,中心城区即重庆市传统主城九区,“两江四岸”核心区指16平方公里长嘉汇大景区联动周边形成50平方公里的整体提升区域(主要分布于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包含在中心城区中,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桥头堡城市构成重庆市主城新区。
2025年11月,重庆市政府宣布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管辖原江北区、原渝北区(不含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和北碚区的水土街道、复兴街道、蔡家岗街道、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的行政区域;将与北碚区国土空间定位趋同的原渝北区北部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5镇划归北碚区管辖。调整后,重庆市辖25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本次调整系立足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遵循自然山水格局,科学划分北碚区与两江新区行政区域,精准明晰功能定位,强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更加协同高效。为增强可比性,本报告仍延续原行政区划空间格局,暂不做调整。
从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来看,重庆市“一区两群”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别较大。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以金融和旅游业为主导,其中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占比高于90%;重庆高新区承担着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升级的重任,主要发展优势高端制造业,二产占比高。主城新区以汽车、摩托车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其中江津区和长寿区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江津区落有江津综合保税区,是继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之后的第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主要发挥三峡库区特色,发展绿色轻工业和山地农业,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主要发展文旅、山地农业等产业,“两群”地区第一产业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
重庆市各区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等发展相关产业,拥有1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3个国家级经开区、4个国家级高新区、7个综合保税区、35个市级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园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内共有A股上市公司78家,排名全国第17位,总市值达1.05万亿元,其中2家公司市值超千亿元,26家公司市值过百亿元。
经济运行方面,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024年,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经济总量合计超过重庆市经济总量的75%,为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核心区域,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除万州区外整体经济总量较低。目前,重庆市人口分布与城镇化率呈现区域差异,主城都市区继续吸引人口集聚,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6.13%,中心城区已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2025年上半年,重庆市大部分区县GDP呈增长态势。
2. 重庆市各区县财政实力及债务状况
(1)财政收入情况
2024年重庆市大部分区县税收收入基本稳定,一般预算收入呈增长态势,但整体税收收入占比不高。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税收贡献相对较高。2024年重庆市各区县税收收入基本稳定,受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增长影响,重庆市大部分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增长,但江北区、巴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璧山区和开州区有所下降,整体税收收入占比不高。财政自给能力方面,2024年,主城都市区整体高于“两群”地区。
2024年,大部分区县政府性基金收入1呈下降态势,“两群”地区受地理以及产业环境影响,土地出让规模相对较小,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明显小于主城新区。2024年,重庆市仅有10个区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因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增长而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有4个区县分布在两群地区,6个区县分布在主城新区2,其中涪陵区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和增幅最大。
重庆市各区县获得上级补助收入规模较大,对综合财力贡献度较高。中心城区、两江新区及重庆高新区因土地出让收入以基金补助形式返还,导致上级补助收入规模较大;渝东北和渝东南绝大部分区县较为依赖上级补助收入,其中云阳县、巫溪县和城口县上级补助收入占综合财力比重超70%。
(2)债务情况
除彭水县外,重庆市各区县及功能区政府债务规模均有所增长,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政府负债率3普遍高于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政府债务率较高。重庆市采取置换债券、盘活资产、债务展期重组等方式,持续压减隐性债务,优化融资平台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各区县严格执行相关债务管控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2024年底,除彭水县外,重庆市各区县及功能区债务规模均有所增长,其中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政府债务余额占比分别为24.03%和31.36%。从债务余额来看,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政府债务规模最高;从增量来看,重庆高新区、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政府债务余额增量均接近或超百亿元。政府负债率方面,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受GDP水平较低影响,其政府负债率普遍高于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
2024年底,重庆市近半数区县政府债务率继续增长,各区县政府债务率均高于100%,中心城区中除渝北区外,其他区县均高于200%,部分超300%。主城新区中除綦江区外其他区县政府债务率均低于200%,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中万州区、城口县、黔江区、秀山县、彭水县、酉阳县和石柱县政府债务率高于200%。
债务管控方面,《关于重庆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5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2024年重庆市采取置换债券、盘活资产等方式,持续压减隐性债务。运用直接偿还、展期重组等手段,优化融资平台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指出,2024年重庆市完成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目标任务,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地方政府债务成本下降。2024年至今,重庆市合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1574亿元,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具体来看,各区县严格执行相关债务管控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如江北区2024年通过“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累计盘活国有资产156亿元;南岸区2024年压减财政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圆满完成债务化解年度任务;九龙坡区2024年争取上级各类政策资金110亿元,如期完成“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和机构改革任务,同时稳控金融风险,压降政府债务,保交楼、保交房动态清零;渝中区2024年退出平台公司1户;沙坪坝区2024年2家融资平台完成实质性退出,平台综合融资成本降至4.4%;北碚区2024年综合融资成本持续降低;涪陵区2024年实现14户平台隐债清零,综合融资成本较年初下降46个基点,减息超5亿元;长寿区2024年国企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6个百分点;大足区2024年实质性退出融资平台11户;綦江区2024年全力压降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平均下降1.32个百分点;黔江区2024年强化全口径债务监测,用足用好化债政策和金融资源,国有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降至4.95%以下。
三、重庆市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1.重庆市城投企业概况
重庆市城投企业以AA及AA+为主,AAA城投企业集中在市级(含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主城新区城投数量较多,主体信用等级以AA为主,AA+城投企业集中在市级、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
截至2025年9月底,重庆市有存续债的城投企业共计118家。从主体信用等级分布情况看,重庆市城投企业以AA及AA+为主,AAA城投企业集中在市级(含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下同)。分区域看,重庆市全域除城口、巫山和巫溪县外,各区县均有城投债券存续,其中重庆市级城投整体信用等级较高,主城新区的城投企业数量较多,主体级别以AA为主;AA+城投企业集中在市级、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
2.重庆市城投企业债券融资情况分析
2024年,重庆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及净融资规模均有所下降,主城新区仍为发行主力;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城投债融资活跃度弱。受一揽子化债政策影响,2025年以来重庆市城投债融资整体呈现净流出态势,但市本级及涪陵区持续保持净流入。
2024年,重庆市城投债发行规模为2051.66亿元,较上年下降15.05%;城投债融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384.58亿元。发行方面,主城新区仍为发行主力,城投债券发行规模占全市总量的48.01%;各区域发行规模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净融资方面,除市本级、九龙坡区、北碚区、荣昌区及万州区外,其他区域城投债融资均呈净流出状态,市本级和万州区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仍较大。
2025年1-9月,重庆市城投债融资规模有所回升,发行规模为1851.33亿元,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90.24%,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债券融资仍大多用于借新还旧。同期,城投债融资净流出规模加大,分区域来看,巴南区、沙坪坝区、江津区净流出规模排名靠前,仅市本级及涪陵区实现相对较大规模净流入。
从重庆市各区域存续城投债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9月底,重庆市存续城投债规模为6307.93亿元,市本级、两江新区、涪陵区、长寿区等区域存续债规模处于高位;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中除万州区存续债规模超300亿元外,其他区域规模均不到100亿元。
3.重庆市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重庆市整体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值持续小幅下降,2026年两江新区、巴南区、合川区、大足区和沙坪坝区城投债到期规模相对较大。2025年6月底,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城投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表现有所优化但仍较弱,部分区域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低于0.2倍,需关注其流动性。再融资方面,市本级和两江新区城投企业融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2025年上半年大部分区县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有所回升。
重庆市各区县城投企业整体债券融资规模较大,大渡口区、江津区、合川区及长寿区债券融资占全部债务的比重高于50%,对债券融资依赖程度高。
债务负担方面,2023-2024年底及2025年6月底,重庆市整体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值持续小幅下降。2025年6月底,中心城区中,除北碚区、江北区和大渡口区外,其他区域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超过50%;主城新区中,除涪陵区、璧山区、大足区和綦江区外,其他区域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超过50%;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中,武隆区、酉阳县等区域城投企业债务负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债券集中兑付方面,2026年,重庆市发债城投企业到期(不含回售)债券规模为1125.56亿元,部分区县存在较大集中偿付压力,具体来看,两江新区、巴南区、合川区、大足区和沙坪坝区2026年到期债券占比较高且规模较大。
偿债能力方面,2024年,重庆大部分区县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有所下降,各区域短期偿债能力分化明显,市本级、江北区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保障程度相对较高。2025年6月底,部分区域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较2024年底有所优化,但除江北区、潼南区、石柱县及梁平区,其他区县货币资金/短期债务均低于1倍,渝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江津区、长寿区、大足区、秀山县低于0.2倍。
再融资方面,2024年,市本级和两江新区城投企业融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中心城区中,九龙坡区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较大;主城新区中大部分区域均呈现净流出;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中,万州区、武隆区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规模相对较大,彭水县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相对较大,其他区县筹资活动净现金流规模较小。2025年上半年,市本级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仍呈现较大规模净流入,其他大部分区县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有所回升。
4.重庆市各区县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重庆市存续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在区域整体债务(除市本级债务外)中的占比为53.05%。中心城区中江北区,主城新区中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大部分区县“(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均低于350%。
[1]根据渝财建〔2011〕83号文规定,中心城区土地出让收入由重庆市代征,并由市级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返还至区财政,因此中心城区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未列示土地出让金项目,故本文暂不对中心城区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研究。
[2]因数据缺失,未包括万盛经开区。
[3]因永川区、合川区、荣昌区、大足区、铜梁区、綦江区、潼南区、梁平区以及垫江县未公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以上区域2024年地方政府负债率使用2023年或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同时以上区域公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均较上年有所增长,本报告测算出来的2024年地方政府负债率可能高于实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