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奖补!安徽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创始人
2025-11-27 17:27:38
0

《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时间:11月27日(周四)下午3:00

地点:省行政中心

主持人章蓉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我省加快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做强做大进行专项部署。为了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政策精神,我们今天邀请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先生、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丰先生、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银安先生,请他们解读文件内容,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冯克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皖政办秘〔2025〕41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由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步印发了《智能机器人标志性产品攻关清单》《“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领域》《智能机器人产业布局规划》《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谱》等附件。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行动方案》相关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先发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安徽实际,牵头制定了《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制定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部署。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分别就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新一代智能终端作了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也出台重大专项给予支持。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是推动产业做强做大。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未来有望形成万亿级蓝海市场。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关键技术创新、标志性产品攻关、典型场景应用方面具有基础优势。出台《行动方案》,能够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使优势成为胜势,推动产业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是系统规划产业布局。《行动方案》系统部署技术攻关、产品供给、场景拓展、集群建设、生态完善等关键任务,配套附件系统分析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已布局环节、优势环节和薄弱环节,确定重点发展方向,规划了整机、关键部组件、通用技术底座等标志性产品攻关清单,以及8大“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领域,持续优化“双核引领、多点支撑”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智能机器人集群建设。

《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围绕我省产业基础和发展要求,提出到2027年,打造“十百千”产业发展格局,即培育10户以上细分领域国内龙头企业,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及标志性产品,全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智能机器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

二是提出任务举措。包括5大任务15项举措:

第一部分是攻关核心技术。围绕智能机器人本体设计、环境感知、运动控制、动态执行和人机交互等环节,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对牵头承担智能机器人领域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企业予以配套支持,对智能机器人数据训练场、中试平台等类型创新平台,按设备投入分类分档奖补

第二部分是打造标志性产品。打造整机及关键部组件标志性产品,开发多类型机器人大模型,并对评为标志性产品的智能机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

第三部分是拓展场景应用。在工业、养老、文旅、应急、建筑等领域,征集推广智能机器人应用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并对成效突出、示范效应显著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奖补。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科普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加大智能机器人采购力度。创新应用现代化租赁服务、二手交易、回收再制造等服务模式。

第四部分是壮大产业集群。聚焦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招引培育优势企业,按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有序推进智能机器人集群建设。

第五部分是完善产业生态。包括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服务支撑、要素保障、行业管理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内容。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行动方案》包含若干支持政策。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新增政策条款。所涉财政资金从新型技改政策资金中统筹安排,在关键技术攻关、打造标志性产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应用场景、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基金投资等维度,提出支持条款。第二类是现有政策引用。包括省级现有的先导区和人才支撑保障方面政策。涉及财政支持的政策条款,后续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同时,鼓励市县结合实际出台支持政策。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协同联动,会同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快《行动方案》的任务落实和政策兑现,推动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为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谢谢大家!

章蓉生:谢谢冯厅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单位。

记者提问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去年以来,国内一些省市也出台了推动智能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相比来看,安徽省《行动方案》有哪些创新举措?

冯克金:感谢您的提问。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发展成果,使优势成为胜势,我省充分借鉴了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务实举措。总体而言,《行动方案》有以下三个创新举措:

一是全面统筹推进。《行动方案》和附件系统部署了创新、产品、场景、生态等全方位的关键任务。在创新驱动方面,以源头创新突破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多类型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在链式发展方面,强化整机关键零部件、软硬件深度协同,打通全产业链条;在应用牵引方面,以真实场景驱动产品应用迭代升级;在生态优化方面,完善人才、资金、服务等保障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通过系统性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是创新支持模式。支持政策举措着眼“政产学研金服用”全体系,从科技创新、产品研制、企业培育、平台打造、场景落地等角度,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机器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创新性对股权投资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基金机构给予支持,撬动和汇聚省内外乃至国际资本力量,共同培育产业发展的沃土,扶持我省机器人企业发展。

三是突出锻长补短。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整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整机方面优势明显,但在高端减速器、动力电池、轻量化骨骼、肌电传感器、微特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方面相对薄弱,《行动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围绕产业链的锻长补短,我们针对性提出了具体举措和目标,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实现营收上台阶;对于薄弱环节,支持技术攻关和企业招引,尽快补齐产业短板。

安徽综合广播记者:我们注意到,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请问,从省级财政的角度来看,将如何精准发力,助力这一新兴产业在安徽省发展壮大?

张丰(省财政厅副厅长):感谢您的提问。省财政将围绕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精准施策,打好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创新链前端,以财政投入“点燃”原始创新引擎。加大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采用“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重点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在机器人本体设计、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卡脖子”环节进行攻关。同时,不折不扣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国家优惠政策,确保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二是赋能产业链中端,以财金联动“撬动”产业化规模化。充分发挥我省现有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撬动社会化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智能机器人子基金,助力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担保、贴息等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机器人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是拓展应用链后端,以场景开放“催生”市场需求。鼓励各地在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科普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加大智能机器人采购力度。同时,完善和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对投保企业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有效降低用户单位的试用风险和采购成本。会同工信部门,在省内推动示范工程,支持场景应用方与技术供给方联合,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分类分档给予奖补。

四是强化政策协同,以精准服务“涵养”产业沃土。鼓励并指导各市、县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出台差异化的配套支持政策,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支持产业发展的合力。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对各项财政投入进行全过程绩效评估,让一分钱使出十分的劲。

安徽日报记者:安徽省智能机器人在“十四五”期间科技攻关取得哪些成效,“十五五”期间,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展攻关?

李银安(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安徽始终将智能机器人产业科技攻关摆在突出位置,初步构建了“感知—决策—控制”全技术链,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在人工智能方面,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5位。讯飞星火为国内首个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算力底座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已与机器人开展适配,初步实现基于任务层面的“大脑—小脑—肢体”全流程打通,推动行业生态赋能。在通用技术底座方面,在全国率先打造技能开发通用范式,突破了机器人底层控制系统软硬件分层解耦、集成应用开发环境以及机器人运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算法、智能化算法库框架搭建等技术,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突破了高爆发力感驱一体化关节、多自由度仿人灵巧手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语义理解与任务规划系统,攻克了高密度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等共性技术,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在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领域,拥有清能德创、奥一精机、芜湖固高等代表企业,部分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在传感器方面,依托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三谷”建设,已形成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感知零部件产业链,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筑牢根基。

“十五五”期间,我省将聚焦工业智能机器人和支持多场景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贯通“硬件—算法—系统—场景应用”全链路,形成系统级赋能方案,推动智能体在新能源汽车、3C制造等场景中实现规模化落地。一是开展机器人认知与控制核心技术研究,攻克融合“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多模态智能灵巧操作技术。二是开发针对机器人的开源通用技术底座与专用操作系统,攻关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功能组件以及专用控制芯片、高精度感知组件、高性能执行组件、高动态高精度传动结构等关键技术。三是构建规模化标准化机器人训练数据体系,建立“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体系,研究不确定环境中的智能控制融合算法等,突破高精度柔顺控制技术。四是构建覆盖设计、仿真、训练、测评全流程的开放共享平台,形成智能生成与全链反馈相结合的闭环优化体系。

中新社记者:安徽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形成了怎样的规模和布局,有哪些优势?

冯克金:感谢您的提问。我省机器人产业“十年磨一剑”,从2013年的10余家企业、年产值不足10亿元、年产量不足1000台,到2024年,全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超500户、营收超600亿元、产量超3万台,产业规模及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一方阵,集群效应凸显。

在产业布局上,我省坚持把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力打造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全省已初步形成“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发展态势,芜湖市跻身中国工业机器人城市综合排名榜第6位,鸠江区智能机器人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合肥市布局“芯片—算法—整机—场景”人形机器人全链条;马鞍山、蚌埠等市在视觉大模型、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

在创新实力上,依托中科大、合工大、启智等单位,实施联合攻关,通用技术底座实现行业首创,运动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模态大模型、仿生灵巧手等技术成果国内领先。先后推动成立中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安徽大学具身智能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院士工作站、合肥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场等创新平台。今年,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在企业矩阵上,涌现出以科大讯飞、智象未来等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以埃夫特、墨甲智创、零次方、聆动通用、中科深谷等为代表的整机企业,以柔性科天等为代表的部组件企业,实现卡位入链、竞相发展。人形机器人方面,2025年,全省研发整机24款,机器人大模型12款,关键部组件14个,销售订单突破1亿元,走出了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章蓉生:智能机器人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载体,关系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系着科技竞争的实力和地位。《行动方案》围绕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细化了任务举措和保障措施,“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都很足,请各位记者朋友深入挖掘政策精神,解读好政策内容,为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